超前教育就是让幼儿背书吗

2017-08-09 08:15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超前教育就是让幼儿背书吗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座右铭,因此,在这个暑假里,补课成为许多孩子难以摆脱的重负,更重要的是,这种重负压在孩子肩上的时间,正在不断迁移,儿童教育也越来越向超前教育发展。日前,有报道称,一个刚过两岁的孩子,已经能背诵数十首古诗,且识字近五百个。但孩子的父亲依然每天会教儿子背《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人们对超前教育、对幼儿读经、读古文的争论,这样的现象是否真的符合教育的规律,对于一个幼龄的孩子来说,大量的背诵,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孩子记忆力正好背点儿东西无妨

常森(北京大学教授)

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自序》中曾讲过他幼时读书识字的情况,有这么一段,听说我坐在‘连抬交椅’(未能步行的小孩所坐)里已经识得许多字了;老妈子抱上街去,我尽指着招牌认字,店铺中人诧异道:‘这怕是前世带来的字吧!’因为如此,所以我了解书义甚早,六七岁时已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在这篇文章中,其实还有更多的描述,这位大史学家,说他后来的很多想法,其实都是孩提时代就已经萌生的。虽然时代不同,但顾颉刚的经验仍颇有借鉴意义。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背一点儿东西,总比不背要好,也不失为一种特别的教育方法,或成长经历。

当然,也不必过分拔高背诵的好处,非得逼着孩子大量的背诵,但同时,也不必过分担忧,觉得背诵会扼杀想像力之类,尤其是孩子不排斥的时候,背点儿古今中外的经典,总比记住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要好。而且,孩提时代,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很多幼年记住的东西,往往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此时背诵,不但效果比较好,对孩子本身的记忆能力,也是一种训练。

很多人担心,背诵古文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确实,古文中肯定有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这些年来也有很多争论,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其实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一方面,孩子阅读和背诵的内容,肯定会由大人来引导,其次,孩子长大后,自己也会有判断力。何况我们有现代教育体系,同时,现实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远大于几本古书,所以不必担心孩子会被这些内容影响,变得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至于背诵的内容,我觉得还是经典较好,当然,孩子本身的兴趣非常重要,我曾经碰到过一个4岁多的孩子,对《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物不太有兴趣,反而对《诗经》中长篇的叙事诗更感兴趣,能够背诵40多首《诗经》中的诗篇,这很难得,但也确实存在。还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更喜欢读《论语》《孟子》,这也没有问题。顾颉刚也曾说过类似的故事,他小时候老师教读《诗经》,他不喜欢,反而喜欢《左传》。

当然,现代的孩子和古代的不同,现代的孩子可读的东西非常多,还有电视、电影可看,学习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不一定局限在古文中,各种东西都可选择,这并不矛盾,并不是说有了动画片就不能背唐诗,两者完全可以并行。

还有一个讨论比较多的,是背诵本身的问题,有人觉得孩子就应该自由自在,全凭兴趣,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非要孩子背诵,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其实这种说法也未必准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然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对背诵不感兴趣,教他也记不住,那就不必勉强,有的孩子对此有兴趣,一教就会,很快就记住了,如果是这样,背一点儿东西又有什么不好呢?还有一种情况,就如前面所说,孩子对这本书不感兴趣,怎么也记不住,换一本可能一下子就记住了,这样的情况也不少,不必强求非要背哪个?还是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寻找可以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这样也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感,还有很好的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人格养成最重要背书没什么用处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不少人争论幼儿背书有没有用的问题,有没有用?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从个人素质的角度看,背书是否有益于提高孩子的素养;其次,从实用的角度看,背书是否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其三,从人格养成的角度看,背书是否有益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从这三个方面判断,事实是缺乏相应的例证,证明超前教育、幼儿背书有没有好处,而更实际的问题是,今天把明天的东西学了,到了该学这些东西的时候,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一个孩子将来发展如何,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而后天的养成,与这个孩子学了多少东西、背了多少书,其实没有多少关系,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够自尊自爱且有爱人的能力,是否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等。一个人上好大学、找高薪工作,职业发展得再好再成功,也未必幸福,这个世界上有钱的穷人太多了,多少人为了钱费尽心思毫不快乐。

一个人的人格养成,当然需要家长的引导,但首先要有一个能够自然成长的环境,古人说顺其自然,法自然不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各个学派普遍的思想,既然都让孩子背诵古代的书籍了,为何就不能遵从古代普遍的哲学思想呢?世间万物都有规律,人的成长亦如是,不能违背规律,人定胜天说的多了,可能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许多年前,我见过一个神童,从小家长就让他学很多东西,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考上大学了,但后来就杳无音讯了。当年中科大的少年天才班,后来真正做出杰出成就的有几个呢?反而需要担心的是,违背年龄特征、违反成长规律的做法,可能会把孩子本身的学习兴趣磨灭殆尽,即便小时候真的能背多少书,但未来十有八九会变成方仲永。

所以,小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孩子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好的老师,在小学1、2年级的时候,就会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他未来学习的基础。依靠家长的督促和灌输,能支持多久呢?孩子到了叛逆期又该怎么办?

当然,反对超前教育,让幼儿背诵大量的东西,不是说不赞同孩子学习。让孩子学点儿东西,自然有必要,但一方面要有方法,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一方面还要有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之类的,本身并非古代经典,只是很晚才出现的蒙学教材,孩子学来毫无意义。比如《百家姓》里面,有大量生僻字,一般人一生都不大可能用到,文科的教授也未必都能认全,孩子学了有什么用呢?再如《三字经》《弟子规》,里面大量牵强附会,甚至极端的故事,放在古代,尚可容忍,放在现代,纯粹就是怪人,我不太明白,让孩子背诵这些东西,究竟是要孩子适应社会呢?还是要孩子和社会格格不入呢?即便是唐诗宋词,孩子不理解,纯粹死记硬背,对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也毫无用处。固然有很多民国大师从小背诵,后来影响一生,但要注意,这些大师大多都是做文科研究的,假如做物理化学的研究,背多少诗词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还是要自然而然,他喜欢的,不用敦促,自然会去探究,他不喜欢的,背多少也没用,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

●主持人说

读书最难的是背书

小时候读《西游记》,蹲在厕所里看孙悟空大战六耳猕猴,六耳猕猴的兵器也是一根棒子,和金箍棒别无二致,连东海龙王都辨认不得,唯有在一场描写打斗的诗里出现了名字,叫随心铁杆兵,这才知道凡铁有时也能比真金。

这些记忆至今难忘,那时候上学,也几乎不为背书发愁,总能轻松应付。但过了少年时代,再想记住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清朝的张潮说,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前两年沉迷《最强大脑》,那些听音辨物、围观辨水之类最多让人惊艳,真正羡慕的,还是那些能过目不忘的人,为此还专门练习过一段记忆宫殿,可惜没有天赋异禀,连个储物间都没建成,遑论宫殿,即便如此,仍旧颇有惊喜。

所以,记性不好,确实让人烦恼,尽管自古以来,多有人笑话那些博闻强识的人是两脚书橱,但做个两脚书橱,总比读了书却记不住要好得多。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此文章仅供个人学习,转载根据:《国家网信办公布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新闻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