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鞋垫爷爷每天摆摊4小时

2017-08-17 08:28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107岁鞋垫爷爷每天摆摊4小时

  近日,一段视频让107岁的王振荣老人走进了公众的视线。视频中,王振荣老人缓慢地把一辆小推车移到中国传媒大学西门附近,坐在一家店铺门口摆出鞋垫售卖。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老人在此卖鞋垫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他所在的花北东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王振荣年轻时曾在工厂做缝纫工作,退休金和补助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开销。老人也有儿有女,子女会定期看望他。但是由于在家闲不住,老人习惯捡些废品囤放在家里。

百岁老人成网红

8月14日下午,北青报记者在中国传媒大学西门附近见到了王振荣老人,老人正推着小车走向往常摆摊的地方。转弯时,遇到有人伸手帮忙,老人轻轻地拍拍对方的手,嘴里念叨着不用。

因为年纪的原因,王振荣老人的听力有些不灵光,见到有人跟他说话,他指了指手上的本子,示意写在本子上。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出生于1910年,曾经上过3年半的学,在缝纫机厂做过学徒,还在一家做旗子的厂子工作到退休。

老人在传媒大学附近卖鞋垫已经五六年了,每天下午4点出摊,晚上8点多收摊。老人觉得,出来卖鞋垫是锻炼,在家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老人称,卖的鞋垫有些是自己做的,有些则是批发商给送来的货。

鞋垫4元钱一双,老人的顾客多是周围的学生。近日王振荣卖鞋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之后,他也成了网红,有顾客给老人100元钱拿两副鞋垫不要找零就离开了,甚至有人开着高档车专程来买鞋垫。

摆摊得到众人帮助

传媒大学西门附近的商贩告诉北青报记者,老人每天都会来,我们在附近摆摊的也会帮他,有时候他的推车太重,就帮忙抬一下,谁有废品也会给他。

周边的商贩们介绍,附近学校的大学生也经常帮助老人,之前老人的推车坏了,两名男同学就给老人送了一辆新的过来。

傍晚时分,老人从包里拿出了烧饼,慢慢地嚼了起来。老人说,他每天吃饭没有定数,饿了就吃点,很少吃菜,吃菜都就是菜油汤,也很少喝水,是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

晚上8点15分,老人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打开了路人送的两瓶矿泉水,各喝了一口后全部倒掉,留下了瓶子。

一刻钟之后,老人推着车准备回家,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卖出了50多双鞋垫。一段500米的路,他走了整整50分钟。他如同来出摊时一样,拒绝他人的帮助,自己推着小车缓缓前行,偶尔会弯腰捡起被他人丢弃的瓶子和水果摊扔掉的水果放在袋子里。

家中囤积大量废品

王振荣老人的家在一楼,老人打开了家门之后,北青报记者发现,屋内堆着大量的废品,客厅内堆积的废品高达1.5米,仅能容一人通过的走廊地上也布满了垃圾。老人解释说,这些都是他收集的,已经攒了很多年了。

花北东社区赵红林主任告诉北青报记者,老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喜欢捡各种废品囤放在家里,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王振荣的子女也曾偷偷扔掉过他囤放的废品,但是被发现后王振荣会特别生气,子女怕他气出病来,也就不敢再偷着扔了。

赵主任介绍,王振荣老人自己有退休金和百岁老人的补助,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开销。他的子女也时常来照顾他,并非网上说的不赡养老人。因为老人之前的职业跟缝纫有关,退休后的老人会在家做好鞋垫用推车推到学校门口处卖。他有时候还会绣一些图案上去,做得还挺好看的。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王天琪

我们在九寨沟震区的经历与记录

2017-08-17 08:4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我们在九寨沟震区的经历与记录

  我和尕迪

在回北京的路上,同事郑林给我看了一张照片,我和仁真叔叔坐在救灾帐篷里,正好朝向镜头的方向微笑。后面躺着白玛,在哄着她几个月大的孩子。

照片应该是在我们头一次见面时拍的,地震后的第三天。那天大家的情绪好像都不错,在等着尕迪回来,谁也没有想到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

第一次,我向尕迪的家人隐瞒了消息

这是我第三次来震区采访了,但在去的路上还是特别焦虑。怎么进入震中的位置?怎么在纷乱的环境里保证发稿时间?怎么面对一群可能非常悲伤的人?一连串的问号,没有哪个有着确定的答案。

去程很顺利,搭上了临时加开的一架去九寨沟的飞机,我们在地震第二天就到了离景区不远的彰扎镇。

也是在来的路上,我才知道,这个让成百上千万游客神往的九寨沟,原来就得名于沟里的九座藏族村寨。8月10日,我到了其中之一的树正寨,据说这里是全景区地段最好的寨子,总少不了游客驻足。

在铺满碎石的路上拍着照片,突然有个女孩问我,是不是记者,有个姐姐有话要说。我应了下来,她带我到了白玛面前,小麦色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典型藏族女孩的模样。

白玛拉我在路边坐下,她说自己的弟弟尕迪在地震那晚进山送货,还被困在景区深处。看得出,白玛的情绪有些急躁,虽然已经有直升机往那个方向飞去,她还是担心救援的力度是否足够,外界是否真的了解景区的情况。

寨子里只能打电话,没有网络信号,我和后方联系,确定网上已经有景区熊猫海有人员被困的消息,而且正在组织救援。我把这消息告诉了尕迪的家人,大家都松了口气。只有白玛的情绪还是不大好,在搭帐篷的时候,因为选择位置的问题,还和邻居家大吵了一架。

尕迪家的房子是寨子里最靠外的那排,但墙体还是在震后有了裂缝,一家人都挤在了救灾帐篷里。尕迪的叔叔仁真当过小学老师,普通话不错,在等消息的时间里,他拉着我坐进帐篷聊天。

到了下午,有消息传来,直升机接回来了被困人员,白玛赶紧让自己的老公去机场接尕迪。

现在想想,那时好像谁都很笃定,尕迪在获救的被困人员里。家里人之前还找到过一航拍照片,上面用箭头指着一个小点,他们也相信,那个就是尕迪。连我都在想着,见到这个小伙子,该采访他哪些问题。

被困人员被送到了前面的荷叶寨,和尕迪同去的三个同伴都是这个寨子的。同事郑林出发去荷叶寨打听消息,我给发了尕迪的名字,希望能听到或者看到什么。

也就半个小时,郑林回了信儿,没有尕迪。后面的消息更不好,郑林找到了一位获救的大叔,他说地震时尕迪和三个同伴跑向了另外的方向,那边的滑坡很严重,整面山都下来了。甚至有媒体在报道时直接引用了获救者和救援队的描述,直接称有四人遇难。

我回到帐篷里,仁真叔叔还是笑呵呵的,递了根烟给我。我什么都没跟他说,这是在震区,我第一次向尕迪的家人隐瞒了消息。

我也去了荷叶寨,找到郑林采访的那位大叔,又问了他一遍,尕迪是不是在他看到的四个人里面。大叔很确定,他的妻子本来和尕迪家也算的上亲戚,所以不会认错。大叔不能确定遇难这个词是否合适,但描述和语气里都是悲观。

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消防大哥,劝我想开些

第二天我又去了树正寨,尕迪家的男人都进山去找人了,只有脚上有伤的仁真叔叔留在家里。

仁真叔叔已经知道了被困人员获救的消息,但他的情绪好像影响不大。因为又有新的希望出现,救援队说发现了往山上走的脚印,怀疑是尕迪和同伴留下来的。

尕迪的三姐情绪却有些失控,她看见了那条写着四人遇难的新闻,觉得写得太不负责任。三姐给那家媒体打去电话质问,自己反而被教育了一番。

三姐个子瘦小,平时是家里最内向的那个,总是一个人低头玩着手机。如今,她不再平静,一说起打电话的经历就不自觉地哭了起来,最后哭的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仁真叔叔对我还是特别和善,我俩继续坐在帐篷里聊天,等着景区深处的消息传来。我开始穿插着问些关于尕迪的故事,仁真叔叔只当这是在闲聊,但我清楚自己在为写稿准备,所以才功利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又是在傍晚的时候传来消息,在熊猫海附近找到了一具遗体,被证实是尕迪的同伴之一。我再一次向尕迪的家人隐瞒了消息,反倒是仁真叔叔,主动在晚上发微信时跟我提起了这件事。

我和尕迪的一些同学取得了联系,尕迪中学在成都就读,其中之一的女孩小谢是尕迪要好的朋友,我俩通了电话。我也向小谢问起尕迪的故事,她反问我聊这些是要做什么呢?我说,这样可以还原一个更生动的尕迪,让人们更了解他,也更有利于搜救的推进。

我确实是想在笔下写出一个更生动、真实的尕迪,但究竟这对搜救有多大帮助,却并不确定。挂了电话,突然特别厌恶自己做的事情。

还有很多尕迪的同学看到小谢和我联系,也在微博私信我询问情况。我的说辞大致一样:放心,搜救还在继续。至于滑坡、遗体这类事情,一概没有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提起。

我还找到了尕迪的微博,这个十几岁的大男孩保持着很高的更新频率。正是那个年纪该有的模样,他把自己的喜怒哀愁无保留的放到了网络上。里面有对足球的狂热,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爱情懵懵懂懂的感悟。

翻完几年的微博,心里特别堵的慌,跟同事郑林说了。他宽慰,这种事就不能太往心里想。和我们同住的一个消防大哥也是这个意思,他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援,整村整村的人没了,要是见一个难受一个,一天就什么都别干了。

道理没错,可有个念头越来越强,我真的想见见这个叫尕迪的藏族男孩。

终于,不用再向任何人隐瞒什么了

8月12日,我最后一次去树正寨,这是我见到尕迪家最压抑的一天。

除了尕迪的爸爸,家里的男人们大多回来了,在山里找了几天,他们倒在帐篷里很快入睡。白玛的爱人看见了我,从一脸的疲惫里挤出了些微笑:你还在啊,辛苦了。

依然是仁真叔叔陪着我,他主动说起来:希望不大了。我有点庆幸,尕迪的家人能这么想。在我曾经历过的滑坡采访中,有些人的遗体在几个月后才被发现、很难辨认,还有些人则一直没有找到。

下午,我接到了回撤通知的时候,尕迪家正要把帐篷里的一堆木板抬走。仁真叔叔劝着,我还是跑过去搭手,这可能是几天里我唯一真正能帮到他家的事情了。

晚上,九寨沟下雨了,从沟里传来消息,因为难度太大,可能要放弃对尕迪三个人的搜救了。仁真叔叔也告诉我,应该是放弃了。他嘱咐我,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一定会再见,遇难时认识的朋友永远是好朋友。

在网上,也有尕迪的朋友提起,搜索将会停止的消息。我竟然长出了口气,终于不用再向任何人隐瞒什么了。

我迫不及待地要动笔把稿子写完,时间就终结在找到尕迪同伴遗体的那天。从新闻的角度,我失职地没有提起停止搜救的消息,我问不出口,尕迪家人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也不觉得自己有能力用文字描述出这个过程。也许,尕迪的家人还会改变主意呢。

稿子临发前,为了文字的周全,我又一次问了仁真叔叔尕迪的消息和搜救的进展,这是个多余且残忍的问题。仁真叔叔说,家里已经请僧人念经超度过了。

回到北京,我仍然保持着几天来的习惯,隔不久就要在微博上搜索尕迪两个字。不会再有什么实质的消息了吧,也许,我只是想再看看朋友们对尕迪的思念。

第一次和天堂相遇

却是在这样的场合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地震现场,也是首次在一线参与灾难新闻的报道。

8月13日,我们从九寨沟撤出,取道绵阳再返回北京,五个多小时山路,大巴车渐渐远离九寨沟地震的震区。望着窗外,九寨沟仿佛又恢复到青山环绕、溪水潺潺。

我突然生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一种无法描述的复杂情感。闭上眼,回想这几天在灾区遇见的每个人,他们的遭遇。我们因工作而来,只是过客,而这里的人生活还得继续。

灾区人真的是众志成城

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多趟航班和列车取消,交通成了进入灾区的最大障碍。

为了买到直达九寨沟机场的机票,我和刘汨几乎一夜没睡,幸运的是,夜里三点多,有人退票了。早晨到机场,我们注意到,这班飞机除了国家地震局的人员,就是媒体同行,包括路透社等国外媒体。

灾难面前,灾区人民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众志成城,当地人自发地联合起来。首先是等候在机场外的出租车司机,这些人因为地震,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失去生活来源,但他们还是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义务帮助救援力量进入震区。

我们刚下飞机,热心的出租车师傅就免费帮助我们往震区里面送,递给我们矿泉水和面包。由于道路塌方,交通管制,我们换了好几辆车。一位务农的老乡载着我们,他专门采摘了一大箱的草莓,要送给救援灾区的官兵。

来自多个邻县的民兵,他们穿着迷彩服,袖子上绑着红袖标,从昨天晚上就出发了,火速支援这里。由于道路塌方,他们多是步行了几十公里的山路。从凌晨开始协助疏散游客,一直到中午,才能得以休息会儿,躺在路边的阴凉处。

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的,还有武警阿坝州支队的武警战士,阿坝州特警、消防官兵、医务人员…….他们深夜出发,在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下,步行穿过塌方路途,进入灾区,展开救援。

那位父亲没有等来奇迹

我们到达这次地震损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天堂大酒店,门口已拉起了警戒线,消防队员和武警官兵进进出出。

在酒店右侧,我们见到了第一具遗体,他静静地躺在一块木板上,盖着被单。守候在一旁的同事,等他的家属来带他一起回家。他的旁边,还有一块空的木板,武警官兵说,那一具遗体刚刚被家属接走。

这个半山腰的酒店,曾经是当地最豪华的酒店之一,经过地震的摧残,大厅内散堆了瓦砾,空地上是被丢弃的衣物。不难想象,地震发生之时,游客脸上的恐慌。

除了上面两具遗体,当天下午,一位父亲也赶到这里寻找失联的女儿。在地震发生之前,女儿和他的最后一条微信,告诉他自己住在这里,然后就失联了。在武警官兵的陪同下,这位心急如焚的父亲进到酒店寻找。

我们没有等到遗体家属的到来,也没有听到那位父亲的好消息,便启程去往下一个地点。后来,有熟识的武警官兵告诉我,这位父亲没有等来奇迹,他在这里找到了女儿的遗体。

是否被落石砸中,更多凭运气

从九黄机场到九寨沟景区的道路被地震损坏得非常严重,按照我们的计划,如果第三天能够到达沟口已经幸运。带着探路的性质,我们一直往前走,或搭车或步行,一路上塌方不断,山上的落石一直在往下滚。

在这条路上,我们不断遇见被砸毁的车辆。完全变形的私家车,不见了车门和玻璃,座椅上的血迹清晰可见。一人多高的大石头拦腰插进了旅游大巴——川R65101,一位中年女性生命定格在这里。

地震那天晚上,曾有100多名游客被困在路上,他们弃车逃命,靠着彼此拖拽、扶持逃离险境。在黑暗中,逃到了附近的122林场。

从九道拐下去,进入了塌方最严重的路段,车辆和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在晃动的山体稍微放下愤怒,平静的间隙,才能快速通过。

漳扎镇附近的六位村民,前几天一直在山上采药,地震时在山上被困,他们迫切想要回家查看受灾情况。在九道拐,我们目睹他们飞快冲过塌方路段。

我们坐在消防车上通过这个塌方区域的时候,不得不说,确实心惊胆战,驾驶室的司机会侧着头观察是否有落石下来,但是否会被砸中,也多是运气大于经验。

余震不断。虽然只是瞬间的,但只要是坐着,就能感受大地的磅礴之力。第一次感受余震,难免有些害怕,不自觉的想要站起来。后面已经慢慢习惯了。

蒲长生被困了42小时

九寨沟地震最严重的地方,其实是在景区内。景区内的受灾者最初很不满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10日下午,有消息说,在熊猫海救出了10名被困人员。我搭车下山,准备去县城寻找他们。也许是运气,车上一位荷叶寨的村民告诉我,他们村被救出的被困人员已经回到了村里,我又急忙下车,折返回去。

蒲长生夫妇是幸运的,在被困熊猫海之后,他们有惊无险地被救了出来。47岁的蒲长生,眼睛布满血丝,小腿多处被石头和杂草划破的伤痕。他的夫人那果,由于被困期间的焦虑和疲劳,医务人员正在给她输营养液。

这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大女儿11岁,笑起来非常灿烂,小女儿不到八岁,梳着西瓜头,很可爱。坐在帐篷里面,两个女儿依偎在父母怀里。

帐篷外,围着前来问候的亲友。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回忆刚刚经历的两天两夜。我们在帐篷外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他才同意讲述,其中细致的地方,也尊重他的意见,尽量不问。

那天晚上,在熊猫海观景台,有蒲长生夫妇、荷叶寨、树正寨、扎如沟的6位村民以及4个20岁左右的孩子。

大地突然剧烈晃动,此前经历过汶川地震的蒲长生预感不好。接着,对面的山体开始滑坡,在漆黑的夜色下,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见滚落的石头发出轰隆隆的巨响。

蒲长生第一时间带着大家去到了观景台的栈道上。栈道被毁坏成为了波浪形,长度只剩50米左右,木头弯曲成凹形。

获救后,蒲长生强调激动,但还有一些恐惧。因为同在熊猫海的四个孩子遇难了。他们最大的26岁,最小的才19岁。他不知道,如何向村民解释,他们大人平安回来,孩子却不见了。

相约下次要来重游

这几天的采访,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给予了很多善意帮助,同时表达对我们千里赶来的谢意。我们没有交通工具,每天伸手拦车,很多人拒绝了,但最终都会有人打开车门,载我们一程。我们也差点露宿街头,走在街头不知去哪儿,最后还是有人收留了我们。

此前,一直想去九寨沟旅游,却从没想到,第一次和九寨沟天堂相遇,却是在这样的场合。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得知将有专家团队来调研景区重建。不知道九寨沟天堂何时能恢复,我和刘汨相约,重建好了再来一次。

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新闻工作者,我很幸运。我要感谢我的同事刘汨,他之前采访过地震,某种程度上,跟着他让我心安。我知道他有压力,在回来的途中,他说这次最大的任务,不是发稿,而是把我安全带回来。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留学海外不只是生活和学习 试试参加比赛吧!

2017-08-17 08:45 人民日报

来源标题:留学海外,不只是生活和学习 试试参加比赛吧!

  留学海外,不只是生活和学习,参加各类比赛也是留学生拓展视野、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赛,他们有的交到了新朋友,有的获得了新能力,还有的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趣味比赛感悟不少 获得体验交到朋友

在海外,学校或所在社区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比赛。在这样的比赛中,参与者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赛者能够在其中得到一些特别的收获。

王书雅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谈到趣味比赛,她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比赛是社区组织的创意寿司大赛。比赛中,我按照老师的示范,学着用紫菜把饭和火腿卷起来,但因为力度不够,切好的寿司用手轻轻一碰就散了。通过模仿其他参赛者的动作,再加上几次失败的尝试,我终于也做得有模有样了。看着自己亲手用紫菜、米饭和各种材料搭配创作出的各种寿司,我非常开心。比赛只是一种形式,但它能让留学生获得新的技能。虽然我并没有获得创意奖,但仍然觉得收获满满。王书雅补充说,在这次活动中,我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因为一起参与这个比赛,有了共同经历,彼此延伸出了很多共同话题。直到现在谈起我没成型的几个寿司,大家还会会心一笑。

也有人在比赛中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杨思昱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他曾参加过一次文化交流趣味大赛。抱着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他在比赛时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杨思昱说:比赛现场,一张张纸在我的手中经过剪裁和修饰,变成了十二生肖的样子,不少外国同学被惊得目瞪口呆。看着他们惊羡的目光,我感到十分自豪。比赛结束后,我还进行了现场教学,教授对剪纸艺术感兴趣的外国朋友简单的剪纸方法。借此机会,我也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

演讲比赛不必畏惧 用心表达个人观点

在国外,很多留学生会因语言问题而对演讲比赛望而却步。他们担心因语言不够流利而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担心因为文化差异,听众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但一些留学时参加过演讲比赛的留学生却认为,只要用心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能收获很好的演讲效果的。

唐子婧曾在美国普渡大学修读金融专业。在一次关于文化交流的演讲比赛中,她以美式中餐的起源与发展作为自己的演讲主题。演讲前我非常紧张,因为英语并非自己的母语,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演讲。于是我在家做了充分的准备,演讲中用到的手势、辅助卡片、演示文稿等都经过了反复修改。演讲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对着镜子练习了好几遍。绝大多数演讲比赛的参赛者与听众都是美国本地学生,因此我更担心会因演讲内容中的文化差异而难以被大家理解。唐子婧说,令我惊喜的是,我的开场笑话令大家捧腹大笑,一瞬间我压力骤减,顺利地完成了演讲。最后,老师让大家与最喜欢的演讲者握手,我是所有参赛者中被握手次数最多的,这使我很受鼓舞。通过这件事情我体会到,用心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不要害怕去表达你的观点。听众大多很友善,给了我很多正面的反馈,也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运用演讲技巧。

团队比赛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获得最优

相比个人比赛,团队比赛更是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团队比赛中,参赛者除了专注于比赛内容之外,也能学会与人相处,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戚凌华曾于荷兰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修读国际贸易与管理专业。留学期间,她参与了以亚洲商业为主题的团体案例分析比赛。戚凌华说:团体比赛其实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中西方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碰撞出很多火花。按照我过去的思维,我倾向于着重分析主办方给出的案例材料,而西方同学的思维非常发散,他们不局限于案例,做了很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延伸,在关注全球化的同时也注意本地化。此外,他们也很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学会了发散思维以及积极与听众互动。

很多外国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团队活动,有较强的分工意识,懂得如何在团队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但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国留学生往往缺乏这样的训练。李曾敬就读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谈起与海外小伙伴一次参加的一次设计大赛,他说:那次比赛中,每个人都在团队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有的人设计图纸,有的人为模特设计妆容,有的人操刀缝制。大家努力完成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在有余力时也积极帮助其他伙伴。我第一次感受到分工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在一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2017-08-17 08:46 人民日报

来源标题:教育时评: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

暑假已过大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依旧十分火热。据悉,今年通过某旅游网站报名海外游学团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英国剑桥,受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影响,泛舟河上已成中国孩子必选项目,以至一条小河上人头攒动。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发人思考。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有家长在10天花了数万元之后抱怨,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钱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显然更是因缺乏正确认识而随波逐流的结果。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据报道,中国的数学教材将于明年1月正式进入英国小学课堂,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推广上海模式教育。西方教育正在不断向东看,我们也应对自身的教育充满信心。

海外游学需求大、市场旺,相应的监管需要完善。据了解,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已达上百亿元,利益驱动之下,海外游学市场不乏乱象。比如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机构发展良莠不齐,部分机构的宣传与实际不符,等等。家长和孩子在噱头的吸引下,本以为要全面接触海外名校,到了才知道就是去校园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名师课堂更是子虚乌有。规范游学市场,除了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还应该建立相关评价体系,高标准提高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作为很多海外游学的组织方,学校要多一份责任心,以促进学生学业、提升多维能力为导向,杜绝与游学机构的利益关联,避免被产业链的逻辑所捕获。相关部门也应严格规范监督,确保家长和学生的消费权益,真正做到游出去、学回来。

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夏令营机构鱼龙混杂 家长要警惕“夏令营陷阱”

2017-08-17 08:51 中国教育报

来源标题:夏令营机构鱼龙混杂 家长要警惕“夏令营陷阱”

  暑假期间,家长往往会送孩子去夏令营锻炼能力。不少夏令营机构打着快乐学知识的广告吸引家长报名,但其中鱼龙混杂。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近日发布信息提醒广大家长,请家长擦亮双眼,警惕以下几类夏令营陷阱。

陷阱之一:虚假宣传广告。一些夏令营机构为了赚钱,往往在广告中将活动说得尽善尽美,但活动开始后却降低了质量。

陷阱之二:明明是培训班,摇身一变成夏令营,其目的是赚取更多钱财。

陷阱之三:夏令营变成旅游团。一些夏令营为了降低成本,私自改变出行安排,将夏令营换为旅游团。

陷阱之四:夏令营也有虚假网站。现在家长喜欢在网上给孩子选择夏令营,以致有些不法分子制作虚假网站,待家长付款后,人去楼空。(记者 赵秀红)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赵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