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中幡:出身宫廷的民间技艺

2019-06-28 08:33 北京商报

  5米长的红旗绑在10米高的竹竿上,竹竿上端三顶红火的幡头,这就是民间传统杂技项目的重要道具中幡。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经发展逐渐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民国初年,北京的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技遍布其中,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欢迎,天桥中幡的名号就此诞生。2006年5月20日,天桥中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天桥中幡是比较幸运的,直到现在,天桥中幡依旧系统性地培养着传承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好转趋势。

起源:宫廷仪仗流于民间

据传,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在当时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便耍动大旗来博得皇上欢心,也借此鼓舞三军斗志。

耍幡旗这项表演在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已有记载。清《百戏竹枝词》中也写道: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锋,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

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耍幡旗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用自己的标旗演练耍幡的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清代乾隆年间,有人将幡旗的杆上加上伞,使其耍起来更加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幡旗又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都要耍大执事,用来迎接重要庆典。乾隆年间,中幡会属镶黄旗佐领管辖,受过皇封,盛极一时。到了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传入民间。

特色:手眼配合稳、准、快

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担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园到了冬天还有担幡滑冰的表演。据介绍,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因此中幡又称标旗。中幡净重30多斤,它下粗上细,由两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韧性也有讲究。一个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约要四年时间,其制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属祖传,拒不外泄。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将中幡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后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十分刺激惊险。

对话传承人:创新传承两不误

如今,身为天桥中幡的传承人之一,北京文武演艺社社长冯文武为记者介绍了很多由他创作的中幡新招式。这个把幡扔过4个人接住的,是我创作的招式,叫‘飞龙在天’。这个,扔高过牌子的,叫‘鲤鱼跃龙门’,还有这个,这是‘倒踢紫金冠’……冯文武边为记者展示着表演时录制的视频,一遍介绍着视频中的各种招式,言语中透露出专注与认真。

我13岁开始学武术,后来想练摔跤,但看见师傅们都在练中幡,就想跟着一起学。从17岁开始,冯文武正式走上了练中幡的道路,现在46岁的他,经常带着自己的团队四处演出。一个月有十多天的时间,我们可能都在外面演出,这个月28日晚上就有。冯文武介绍道,7月3日上午有个庙会的活动,我们也要去。

中幡表演的可看性很强。在万芳亭公园锻炼的张大爷表示,几十斤沉的大玩意儿,在头上顶着,隔着好几个人还互相扔,看着就让人揪心。

与其他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天桥中幡是比较幸运的,直到现在,天桥中幡依旧系统性地培养着传承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好转趋势。除了受邀演出外,冯文武经常在公园等一些公共场所进行练习表演,这也是中幡宣传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需要多方面进行。延庆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认为,传统要素和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BBC交响乐团奏响夏日音乐

2019-06-28 08:34 北京商报

  每年夏季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逍遥音乐节是不少国内乐迷翘首期待的音乐盛事。7月3日,逍遥音乐节主力乐团BBC交响乐团将在泰斗级指挥大师安德鲁·戴维斯爵士的率领下,携手同样在逍遥音乐节有过上佳表现的女中音歌唱家凯瑟琳·温-罗杰斯莅临国家大剧院,让广大北京观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逍遥音乐节名团大师的风采。

指挥大师安德鲁·戴维斯爵士,曾于1991-2004年担任乐团首席指挥。与乐团13年相伴,也让安德鲁·戴维斯爵士成为继该团创始人阿德里安·鲍尔特爵士之后任期最长的首席指挥。由于安德鲁·戴维斯爵士是20世纪音乐的鼎力支持者,BBC交响乐团也在安德鲁·戴维斯任职期间,树立起崭新形象。而对于广大关注逍遥音乐节的乐迷而言,安德鲁·戴维斯爵士与BBC交响乐团更是在音乐节上为乐迷留下不少惊喜,他在音乐节终场之夜上或幽默诙谐、或发人深省的讲话,也让乐手和观众们难以忘怀。

BBC交响乐团自1930年成立以来,一直是英国音乐生活的核心,并在成立之初,就被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称赞为最佳。在乐团近90年的历史中,更有众多欧陆大师对该团倾注大量心血,这其中,既有指挥大师君特·旺德让乐团接受了正统德奥交响传统的洗礼,也有布列兹、罗杰斯特文斯基等大师,拓展乐团曲目视野,让乐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外,作为每年都要为逍遥音乐节献上十多场音乐会的乐团,BBC交响乐团对英国古典乐坛产生巨大影响,并在古典音乐推广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次音乐会,安德鲁·戴维斯爵士将与BBC交响乐团以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马勒《旅人之歌》、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呈现乐团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古典乐的多元演绎。其中,马勒的《旅人之歌》将由英国女中音歌唱家凯瑟琳·温-罗杰斯担任独唱。1995年,凯瑟琳·温-罗杰斯以独唱的身份登台逍遥音乐节的终场之夜,并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此之外,她还是英国皇家歌剧院、英国国家歌剧院的常客。

本场音乐会,凯瑟琳·温-罗杰斯将如何表现青年旅人的失意与漂泊,十分令人期待。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将在本场音乐会下半场奏响。这部作品的内容与艺术构思,曾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争议。安德鲁·戴维斯爵士将如何解读这部作品留给后人的种种迷思,将是本场音乐会又一值得期待的亮点。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带您走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2019-06-28 09:04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6月27日讯(记者 纪敬) 6月27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国际禁毒日专场演出在天桥剧场举办。


6月27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国际禁毒日专场演出在天桥剧场举办。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北京市曲剧团以北京曲剧的形式重现林则徐的禁毒精神和家国情怀。丰满的人物性格、传统与新编相融的音乐、虚实结合的舞台美学,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得到了众多老戏迷和年轻新观众的认可。


6月27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国际禁毒日专场演出在天桥剧场举办。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聚焦于林则徐虎门销烟前在北京期间,与道光帝以及反对禁烟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据史料记载,林则徐在北京时,道光皇帝曾多次面见林则徐,但他们的谈话内容并没有相关资料明确记录,该剧在借助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故事,与林则徐禁烟的事迹相结合,为观众补充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林则徐坚定的禁毒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


6月27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国际禁毒日专场演出在天桥剧场举办。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该剧创排期间,主创团队进行了多次采风,包括观看林则徐相关的影视资料、参观林则徐故居、重走史料中记载的林则徐去过的地方,创作团队将林则徐的文人风骨加以提炼,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林则徐。在剧中还加入了林则徐与其父隔空对话的情节。在林则徐遭遇道光帝猜疑、同僚排挤时,已亡故的林父以意向化的方式,在舞台上向内心苦闷的林则徐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点化,从而坚定了林则徐更进一步抗争的信念。


6月27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国际禁毒日专场演出在天桥剧场举办。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该剧的作曲是北京曲剧团功勋作曲家戴颐生先生的爱徒——顾静媛,在同时完成导演、作曲老师、以及曲牌顾问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导演最后把关,留下符合这部戏需要去诠释的、人物情感的、剧情推动的曲目,使这部戏的音乐非常富有张力,丰满且耐听。


6月27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国际禁毒日专场演出在天桥剧场举办。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献禁烟策所选的曲牌【太平年】,明快,有活力,既符合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又符合曲牌特点;九娘左右逢源的人物性格以及她九霄楼老板娘的身份,选择了小曲【探清水河】,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符合年代特点,也符合人物性格。

据悉,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是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市曲剧团制作的新创剧目,作为京演集团梦想成真五月演出季的原创剧目之一,将持续演至6月30日。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京剧新秀杏林“说戏”

2019-06-29 10:37 中国艺术报

来源标题:北京京剧院“百名新秀下基层 普及京剧看我行”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一张戏装照日前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悄然走红 。照片中两位医务工作者身穿月白色生、旦戏服,旦角双膝微曲,双手遥指,生角则一袖搭在旦角臂上,一袖翻在肩头,两人扮相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这是北京京剧院百名新秀下基层 普及京剧看我行系列活动留下的画面。6月24日,北京京剧院艺术家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利用午休时间,为几十名医务工作者介绍了京剧服饰知识,表演了荀派经典剧目《勘玉钏》的片段,传授了简单的唱腔、身段要领,在炎炎夏日,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一份清凉与轻松。

这两位医务工作者穿的戏服叫褶子,在明代,褶子是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日常穿着。 借着扮戏装的契机,北京京剧院剧装总监彭仲林为大家介绍京剧服饰,以前,男式褶子和女式褶子一样,都是斜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瑶卿、梅兰芳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老式褶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对门小领’的女式褶子,多为天青色,又叫青衣,他们塑造了秦香莲、罗敷女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后来青衣就取代了‘正旦’ ,成为这个行当的名称。

京剧服饰分为蟒、靠、帔、褶、衣、冠、帽、盔、巾、鞋、履、靴。蟒是皇帝赐给大臣的奖赏,以前叫龙袍,但有人说龙袍赐下去,龙脉就要消失了,所以后来把龙的五爪去掉一爪,变为四爪,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彭仲林讲蟒的来源,又讲靠的形制:靠是武将的铠甲,肩部有睚眦纹饰,睚眦凶猛、嗜杀,表示威武,腰部有椒图纹饰,这个形象源于蚌,古代的门环上也有椒图,表示闭合,用在靠上又称‘吞’ ,下缀吊鱼,名为‘归’ ,睚眦、吞、归象征着打仗打得出去、赢得回来。 细致有趣的讲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内科的一名大夫是京剧爱好者,她说自己是听着样板戏爱上京剧的:起初并不喜欢,有一次下了夜班,忍着头疼做家务,打开电视正好听到《林海雪原》,觉得茅塞顿开。我把样板戏听遍了,又听传统戏,越听越好听。 由北京京剧院艺术家伴奏,她现场演唱了《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片段,青年演员富博洋为她叫好,并和她切磋唱功:梅兰芳先生的唱腔句末常常有一个好听的嗽音,好像在水缸里投下一枚硬币的回声,多加练习可以提高声音的辨识度。 富博洋还分享了喊嗓练声的四句口诀:一阿走虎提,白雪天上飞,喊用十字韵,行腔不用急 。他说:意念在头,声音随后,唱多高都不怕。

青年演员王岳凌、柳婧、孙彤为现场医务工作者表演了荀派经典剧目《勘玉钏》中的片段,并介绍这出《勘玉钏》的看点在于一人分饰两角,前悲后喜,前半部分青衣要演得稳重,考验唱功、做功,后半部分花旦要演得俏皮,考验念白、表演,是花旦行当四功五法的全面展示。三位演员和青年演员王天宝为大家示范了花旦、青衣、小生的身段。扶门、开栓、一提、一拉、一闪、一迈、一看是开门;提脚跟、抿脚跟、脚尖撇开、勾脚、落地是行走。几十名医务工作者在不大的会议室里跟着演员有模有样地学起来,一边学一边感叹,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在京剧里竟有这么多门道。

据介绍,百名新秀下基层普及京剧看我行系列活动结合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展演的十出剧目,以主要演员深入首都高校、企业、社区现场说戏、扮戏、唱戏、讲戏等方式,向观众介绍剧目、普及京剧知识,为的是让演员们真正走进基层,了解观众的需求。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怡梦

非遗纪录片《无法完成的订单》《迎风飞翔》 首映发布

2019-06-14 12:20 千龙网

  千龙网讯 为落实北京市市委、东城区委关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助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18年,北京市文联、北京电影家协会、东城区文联、东城影视家协会联合拍摄制作以国家级非遗——风筝哈和葡萄常为主题的纪录片《迎风飞翔》《无法完成的订单》,深入挖掘京味儿文化、充分展现非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6月13日,由北京电影家协会、东城区文联联合主办,东城影视家协会承办的纪录片《迎风飞翔》《无法完成的订单》首映式活动在飞天大厦举行。中国电影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冯雪梅,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发展中心主任郑子,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程程,北京电影家协会代表种珊,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办公室主任王铁峰,东城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富国,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哈亦琦,国家级非遗葡萄常传承人常弘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东城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东城影视家协会代表、剧组人员等近百名嘉宾及媒体记者参加首映式。

首映式上,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发展中心主任郑子,北京电影家协会代表种珊,东城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富国,国家级非遗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师、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哈亦琦分别致辞。

本次首映式还特别增设了捐赠收藏仪式。北京市文联、北京影视家协会、东城区文联、东城影视家协会、非遗传承人分别向中国电影博物馆捐赠了纪录片《迎风飞翔》《无法完成的订单》和微电影《花儿金》的原片及非遗作品。中国电影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冯雪梅代表博物馆接受了捐赠并颁发了证书。

随后,《迎风飞翔》《无法完成的订单》首映,两部纪录片得到了到场嘉宾观众的高度肯定。首映式结束后,影片主创与嘉宾观众互动,并接受了媒体采访。东城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富国介绍,自2016年成立东城影视家协会以来,已拍摄或联合拍摄4部非遗主题的影片,分别是微电影《追梦景泰蓝》《花儿金》和此次拍摄制作的两部纪录片。这两部纪录片以市委宣传部指导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风筝哈和葡萄常的历史渊源、传承故事和制作工艺,表现中国非遗的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和历久弥新。致敬传承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下一步,还将坚持把非遗系列题材的纪录片或微电影拍摄下去,持续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据悉,两部纪录片近期将在爱奇艺、优酷、腾讯等10余家媒体平台上线。并在国庆期间,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循环播放,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责任编辑:王焕(QX0015)

濮存昕首谈父子情:说出口的不像是真的

2019-06-17 08:2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我一直觉得说出口的不像是真的,家里的事拿到外面说就仿佛不是自己的事了,16日,一直有些抗拒在公众场合谈论父子关系的濮存昕,在父亲去世三周年后的父亲节于公众面前回忆起父亲苏民,感叹父亲一直是我的楷模、榜样,我对人艺的感情首先来源于他。

从周萍到常四爷,到李白,濮存昕在人艺舞台上塑造过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而其父苏民更是集演员、导演等于一身的著名戏剧家,多年以来,濮存昕与苏民这对父子成就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段父子佳话。

濮存昕回忆说:从小在家里就知道演戏最重要的,不管什么情况家里所有人都要保障我父亲的演出,我每每要去送饭,他在我心里中是至高无上的,慢慢我也干了这行了,知道他在剧院里做的这些事情,更感到我作为他的孩子是很荣光的。

他坦言,父亲苏民把一生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人艺,我对人艺的感情首先来源于他的。

苏民去世以后,濮存昕与家人一直让他的书桌保持生前原貌,我们就觉得他那地方不能给他动,他的砚台、架子、那些书不能消失掉了,因为,父亲曾经有过。

濮存昕说,父亲苏民是他艺术事业起步时期的模仿对象,奠定了他对朗诵和戏剧艺术的正确认知,自己初演由父亲导演的经典话剧作品《李白》时的说不透的感受至今印象深刻。

父子间说不透的东西很多,有时说急了再多说怕就该吵了。《李白》排练期间,两个多月我没回家,一回家就别扭,关于排练,不同的看法太多。这是我们父子间的常态,不能说也没法说透。濮存昕说。

濮存昕感叹,儿子和父亲间的关系,我之前不大愿意讲,好像讲出来家里的事就变成大伙的事了。这么多年我们有纠结有争吵,有拌嘴和生气,甚至天塌下来,但是归根结底,这仍是一种舍不去、躲不开、丢不了的事情,这就是父爱,生命本身的品质不可能那么纯粹。

濮存昕当日分享了亲笔写给父亲的信,他动情写道,这些年您导我演了《李白》、《天之骄子》、《蔡文姬》等戏,一直都是您在影响我,最后仍以骨灰的温度告诉我,人生苦短、热爱生活。这位著名演员诵念至此,哽咽良久。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作者: 高凯

作家庞余亮:我离星空越来越近,而父亲越来越远

2019-06-17 08:28 千龙网

6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与作家庞余亮一起分享新书《半个父亲在疼》。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每每看见有中风的老人在挣扎着用半个身子走路,我都会停下来,甚至扶一扶,吸一吸他们身上的气息,或者目送他们努力地走远,泪水又一次涌上了我的眼帘,我把这些中风的老人称作半个父亲,半个父亲在疼。

6月16日,作家庞余亮带着第一本自传体亲情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与北京的读者见面了。书中蕴藏了作家对父亲、母亲以及个人私密成长史的坦诚书写,让读者看到岁月无声的流逝,和亲情的暖心力量。

《半个父亲在疼》共分为四辑,就像是书写乡村生活的挽歌。第一辑父亲在天上,是献给父亲的文字。分别从卖甘蔗的船上、种黄豆、过年,以及父亲中风后等不同的视角描写了一个严厉、暴躁、任劳任怨,偶尔也会表现出温柔一面的父亲形象。第二辑报母亲大人书,是献给母亲的文字。从母亲的日常劳作,例如捣石臼、做汤圆和慈姑等,描写了一个隐忍、温柔、坚强的母亲形象。第三辑绕泥操场一圈,是秘密成长笔记。从老师的视角描写乡村校园里孩子们的成长逸事,生动、有趣,又令人省思。第四辑永记蔷薇花,是生活之泪的结晶。描写了读书、观影、旅途、书店的搬迁,以及友人相聚等内容。

小的时候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我们想撕裂这种关系来获得自己的成长,有一天你会发现我们过的是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我们的情感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更深入地交缠着过去,这让我动容。作家周晓枫觉得,《半个父亲在疼》有足够的诚恳,这种文字是慢慢酿出来的,像一个树分泌树脂一样,不是掌握了修辞学就能用的技术。

余亮有种顽童的气息,他是家里的小儿子。书中渗透着中国乡村生存的智慧、幽默感、疼痛感全搅和在一起,悲喜交加,这种程度是一般作家很难达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认为,令人佩服的是,作者把真实的父亲及自己的生活,像穿越瀑布般穿过陈词滥调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敢于写他父亲的狐狸精,母亲老是骂他父亲是不是又想那个狐狸精了,带有喜剧的成分和人性的真实,而作为儿子有勇气直面生活的真实。

周晓枫还谈到,老年人体能下降之后无力自保,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会觉得全世界都潜伏着对自己的伤害,有巨大的委屈也无法释放,很多时候行动受障碍,无法抒发这种委屈,而变得很暴躁。有一天我们也会如此,我们未必有今天的体能去维护自己的理性,也未必有体能去维护自己的尊严,暴躁有时候有助于体验我们的父母亲。

庞余亮笔下的父亲是暴躁的,却也有着美好的回忆。有个场景在我头脑中真的很美,家乡全部是芦苇荡,秋天要割芦苇,割好之后要把柴火堆起来,一般来说我在上面父亲在下面,我离星空越来越近,父亲在下面越来越远,一捆一捆踩着往上堆,是个非常诗意的场景,我跟父亲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我比他高了很多,那个感觉是生命中最抒情的部分。

庞余亮的父亲不懂什么叫文学,也不懂诗歌。在父亲去世后那段时间,没有为他写一个字。但是那个时候,庞余亮在田野上奔走,而心里是空空的。这个奔走的情景就在我心里留下了,父亲离去的疼痛转换成了奔跑。(文/千龙网记者纪敬)

作者简介

庞余亮,出生于1967年3月,江苏兴化人。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做过教师和记者。

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小说集《顽童驯师记》,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等。曾获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第五届汉语双年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扬子江诗学奖等。

作家庞余亮首部自传体亲情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纪敬

“云帅”是怎样“捧梅”的

2019-06-17 08:43 人民日报海外版

  能学戏最感谢妈妈

林燕云的艺术履历很简单:1992年13岁从农村考入汕头戏曲学校学习潮剧,1998年毕业后成为广东潮剧院演员至今。

能走上潮剧之路,林燕云说最感谢她的母亲。当初戏校到各地招生,从小喜欢表演、能歌善舞的林燕云听老师说可以上台表演,就去报考,结果被录取了。别人跟她的母亲说,学戏又苦又累还没前途,但母亲没有沿袭乡村的旧思想,而是开明又坚定地支持林燕云,说孩子喜欢就让她试一下,她自己喜欢的事,将来她就会努力做好。

林燕云果然像母亲说的那样,一入戏曲之门,就认真努力、坚忍不拔,一步步走向更高境界。在戏校里,她规规矩矩学习,由于嗓音宽厚,她被分到女小生行当,很快就文能俊雅,深情款款,武能开打,勇冠三军。

履历简单不代表没有曲折。刚从生活作息有规律的戏校来到广东潮剧院时,林燕云对长期随团下乡演出、长时间熬夜演戏的剧院生活很不适应,身体有点顶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行,内心整整彷徨了一年。最后还是因为对潮剧的喜爱,终于坚持下来。

更艰苦而且没有止境的是练功。兵器的左推右挡、翻飞抛接,让林燕云身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母亲一边心疼得流泪,一边默默地为林燕云做她喜欢吃的食物,然而林燕云往往因练功疲劳过度而吃不下。每逢重要演出,母亲总会来到现场,一直给林燕云克服困难的动力。

在凭《李商隐》获得第29届戏剧梅花奖之前,林燕云以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四连冠得主驰名。她将一次次夺冠归结为幸运,也归结到自己的爱折腾和蛮顽强。无论武戏文戏,林燕云总是挑难度大的,然后没完没了地练。通过四届青年演艺大赛,她全面打好了功底,也全方位地拓展突破了自己,就从这些赛事以及各种演出和角色中磨练成长起来。

排演《李商隐》爆发小宇宙

日常生活中的林燕云,说话慢声细语,甚至还有一丝柔弱,一点疲惫,但一旦走上舞台,她立刻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拥有磁石一般的吸引力和巨大气场。也许这就是一个戏曲名角的天赋所在。她在《李商隐》这部剧中的表现,尤其令人感到这一点。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评价林燕云在《李商隐》中没有脂粉气,没有女气,具有出色的塑造人物的功力和征服观众的魅力。《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说她的爆发力和张力不是一般演员能够做到的。她演戏很走心,唱腔厚实有力度,有男性的阳刚气质,韵味醇厚,非常出彩。

在潮剧《李商隐》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看来,林燕云在剧中的表现,是爆发小宇宙。

《李商隐》是一出爱情戏,生旦的对手戏充满优美的抒情;这又是一出文人戏,李商隐与令狐陶追求各异,终致分道扬镳,体现出人性的力量。2018年年中拿到脱胎于越剧的潮剧《李商隐》剧本,林燕云觉得,这就是自己等了20多年的那部剧。

卢昂把各种艺术手段都减到最简,舞台简约,充分用古典绘画留白,全剧一共才9个演员,所以演员尤其主要演员的表演就必须丰盈充沛,足以支撑起整出戏。剧中,林燕云要把李商隐从头演到尾,从年轻演到年老,还有大段大段的唱腔和念白。更重要的是,剧中的李商隐一直内心备受煎熬,纠缠在跟师兄的亲情、跟所爱的女子的爱情、跟恩师的师生情以及仕途和良知之间的抉择中,林燕云说,必须演出角色灵魂的干净。

排练现场,林燕云总是竭尽全力,卢昂导演总让她控制一点,不要太拼命。林燕云告诉记者,演员不能偷懒。我每场演出每场排练都不敢松懈,都是‘在状态’的。每一次排练都能默默地提升,可能自己却是不知道的。

林燕云的表演那样激情奔涌,扮相又是那样俊美,这两点和谐地统一在她身上。女小生形象身段特别重要,要俊雅,要体现美感。林燕云说。据悉,《李商隐》上演后,林燕云拥有了更多的戏迷,因为她化身的李商隐,就是人们心目中白马王子和不油腻大叔的复合体。

微博聊戏的潮剧第一人

潮俗好戏之风由来已久。林燕云说,广东潮剧院目前有3个团,演职员200多人,揭阳市、潮州市各有一个市属专业团,大小民营潮剧团也有200多个。她所在的广东潮剧院一团每年都会在城乡演出将近200场,市场都很好。潮剧没有生存之忧,20多年来观众越来越多。我们这批潮剧演员真是生逢其时。林燕云欣慰地说。

虽然因为语言问题,潮剧很少北上,但是广东潮剧院经常到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访问演出,那里有很多喜欢潮剧的潮汕人,林燕云他们演传统折子戏,也演新老大戏,很受欢迎。

演戏之余,林燕云做的最多的是去校园给孩子们讲潮剧,让他们了解潮汕文化和传统艺术。很多观众认为林燕云身上有一种现代气息,她也是第一个在微博上跟戏迷交流的潮剧演员。我觉得当今的戏剧演员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必须跟时代接轨,包括自身的表演,其实可以放开一点。

林燕云说,她慢慢发现,《李商隐》这个戏之所以能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是因为这部剧从舞美灯光到服装等都很美。我们既要保持传统,也要改革创新,传统和创新要融合,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这个剧种,走进剧场看戏。我觉得我们这批人的职责是蛮大的。林燕云说。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苗 春

国家京剧院花脸名家吴钰璋去世

2019-06-17 08:53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牛春梅)记者从国家京剧院获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花脸演员吴钰璋先生于昨天上午因病逝世,享年79岁。

吴钰璋生于1940年,北京人,自幼随父吴松岩学习花脸,宗金(少山)派。上世纪50年代入戏曲实验学校,受教于宋富亭、赵荣欣、孙盛文、侯喜瑞、李春恒等名师。可贵的是,他先后师从于众多名师,学习各个流派,成为花脸表演集大成者。1958年,吴钰璋毕业后加入中国京剧院四团,1961年拜裘盛戎为师,学习了《铡包勉》《赤桑镇》《姚期》等剧。1963年,他又拜袁世海为师,向袁世海学了《牛皋招亲》《淮河营》《野猪林》《九江口》《李逵探母》《将相和》等。

吴钰璋钻研金派唱法,研究裘派声腔,学习袁派表演,博采众长,成就自身的表演。他在新编古装戏《强项令》担任主演,被观众认识,后又演出《姚期》《铡包勉》《铡美案》《赤桑镇》等裘派戏,以及《探阴山》《锁五龙》《刺王僚》《探皇陵》等金派戏。1964年后,他在《红松店》《杜鹃山》《海港》等现代剧目中均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影片《平原作战》中扮演李胜,令人印象深刻。刚刚二十出头,他就曾与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叶盛兰等众多名家同台演出,得到名家的提携,也是花脸行当中成熟较早的演员。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策划、编导刘连伦表示,吴钰璋先生去世是中国戏曲界的一大损失,唱花脸的演员最难得的就是‘架子铜锤两门抱’,而这恰巧是吴钰璋的最大特点,唱做皆优,发展全面。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破冰行动》:正邪之战中的人物群像

2019-06-18 09:2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破冰行动》:正邪之战中的人物群像

  电视剧《破冰行动》播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其剧本由曾写过《征服》《湄公河大案》的刑侦题材专家陈育新创作,同名小说则由网络作家千羽之城依据剧本改写而成。电视剧大结局播出后,引起了一些争议。而小说的大结局有所不同。在笔者看来,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更清晰,人物性格更丰满,逻辑上也更合理一些。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部《破冰行动》就给人带来了这样一股力量。

《破冰行动》聚焦于缉毒警察这一隐秘而伟大的职业,展现出了公安机关对于毒品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体现了坚决摧毁制贩毒团伙网络,深挖涉毒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铲除毒品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决心。除了题材的现实性外,本书在文学性上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群像式的人物刻画——这部60万字的小说刻画出数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比如受到了广泛好评的蔡永强,其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可爱,又非常真实。他是禁毒大队的大队长,工作在缉毒一线,可以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随时可能被拉拢,也随时可能牺牲生命。但是他坚守底线,而且考虑事情非常周密。因此无论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还是在配合上级调查的过程中,都能不卑不亢、坦坦荡荡,而且滴水不漏、对答如流,甚至很多话语里还透出哲理的机锋。

而马云波这位藏身在公安局里的保护伞,他本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缉毒英模,但是当得知为救自己性命而身背九颗弹珠的妻子痛苦不堪不得不以毒品缓解疼痛的时候,他无法对林耀东亮剑,只能在正义与邪恶的旋涡中纠结着。他一面为林耀东通风报信,一面又警告林耀东不能伤害自己的救命恩人李飞,内心的矛盾纠结可见一斑。悲剧的他,在书中的结局与剧版完全不同。

同样纠结的还有塔寨三房头林宗辉,他既参与了制毒与分赃,又担心着塔寨的未来,并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清醒过来,将最重要的情报透露给公安部门。

李维民——李局、民叔,他深知缉毒工作的艰难险阻,也热爱缉毒警察这个职业,因此总是纠结着每次行动的严密性,担心手下的弟兄遇险遇难。这一点从他对李飞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既尊重李飞的选择,又对年轻的李飞非常担心,因而很多时候他对李飞的严厉管教,其实是自己内心斗争的外现。但是李飞最后的一句话彻底让他无话可说——缉毒警,哪个不是在赌自己的命!

相比之下,李飞这样信念坚定、嫉恶如仇的年轻警察倒显得性格相对单一。但即便是这样一个阳光青春的大男孩,却也背负着自幼丧母、父亲下落不明的阴影,如今又不得不承受着战友宋扬惨死面前的重击,进而一往无前,甚至有些鲁莽地追查真相。

除了这些核心人物之外,那些笔墨并不算多的小人物,如林水伯、湘仔、伍仔、包星、大虾、麻子、杨柳、钟伟、于慧……当然也包括出场不久的宋扬、林胜文等等,每一个灵魂都鲜活真实,成为读者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因此,在你读完这部小说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心中都会有这么一群人翻腾活跃。这些人中有出生入死守卫社会安定的英雄,也有铤而走险违法乱纪的不良分子,更有被裹挟其间懵懵懂懂的普通小民。当他们共同出演了这场破冰大戏之后,正义与邪恶在每个人的心中就渐渐清晰了。

小说从一开始就出场人物众多,节奏也非常快,以至有读者感觉阅读的进展似乎并不是很顺畅。是的,这样一部小说注定不是走马观花、轻松明快的速读作品,而需要慢慢阅读,仔细品味。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凌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