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搀扶老人过马路 斑马线前车辆主动停下礼让

2017-08-20 10:13 中国新闻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8月17日上午,宁夏银川市康平路上演了温暖一幕。一位老人站在马路中央隔离护栏附近的人行道上,面对过往车辆不敢举步前行,这时,一位从对面过马路的女孩发现后,迅速穿过半条马路,来到老人身边。

看到女孩给出过马路的手势,行驶到斑马线前的车辆纷纷停了下来,这当中有大货车、大卡车,也有小轿车、出租车、公交车,就这样,在车辆的注视下,女孩慢慢地搀扶着老人过了马路。

当女孩再次返回时,过路车辆也都主动停下礼让女孩。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父母课堂】勿忽视父亲缺位 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家庭更融洽

2017-08-21 13:37 千龙网

  千龙网综合 父亲缺位家庭教育,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现在仍然急需我们的重视。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不足四成,母亲依然唱主角,父亲缺位平均近一半。

现代家庭教育对父母的要求很高,一个完整的家庭是由爸爸和妈妈共同组建的。对于孩子来讲,爸爸和妈妈的家庭位置都很重要,如果缺少某一方,就会造成一定的教育空缺,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成长。现在很多家庭存在爸爸因工作忙而长期缺席,或者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爸爸对家庭教育不重视,以为只是妈妈任务的现象。导致出现诸多假性单亲妈妈、留守儿童家庭,造成孩子与爸爸的情感交流缺失,甚至出现对爸爸很陌生的感觉。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由于工作的外向性和社会性的原因,自身具有更多自信、坚强、果断、独立的品格,这些都会为子女教育带来同母亲不同的方式和效果。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理解人类行为的男性立场,模仿自己的父亲,从而学会处理挫折、紧张和焦虑。而对于女孩来说,通过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羞怯感,并且意识到自己作为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性别角色特征,形成并强化女性意识。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一般是看护者,不时地提醒孩子别摔着、小心点,这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单独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则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惊喜,和孩子玩得更疯,放手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此外,由于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勇敢、坚强,若孩子经常与父亲交往,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更开放和融洽,赋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

研究还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爸爸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更佳。

为此,我们建议爸爸们:

孩子的学习生活要多参与

因为爸爸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因此,爸爸们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爸爸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不会重来,而与其孩子长大了与他们斗志斗勇,不如从出生开始投入精力,给孩子一个理性又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出色成长。

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有耐性

爸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没有耐心,孩子一烦,爸爸就不愿意带了,所以爸爸应该先学习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知道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逐步建立的,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解释、并且还要等等他们,当理解了孩子,爸爸的容忍度也会相应提高。

每天至少15分钟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每天花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以15分钟为限,陪伴的时间当然是越多越好。但爸爸们需要注意,这15分钟不是简单地陪着孩子,而是需要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与孩子全身心地呆在一起,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一起享受当下的活动。如果孩子在读书,爸爸却在旁边玩手机,这样的陪伴意义不大。

现代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怎么做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始点,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性化教育。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多元化地培养孩子,不仅需要方法,更要有足够的勇气。另外,培养孩子社会性能力,即与人合作、社会适应、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生存和竞争能力应该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做法一:角色教育。孝是一种伦理,伦理关系体现了秩序。孩子在家里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商量的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因此,要从小养成孩子尊重家长、尊重长辈的习惯。为此,家长必须做出示范和表率。

做法二:培养游戏规则。契约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游戏规则,体现了权利、责任、义务、平等、尊重、共赢的原则。家长教育孩子,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根据他(她)的身心特点,主动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随着孩子自由度的逐渐增加,亲子之间可以以某种契约的形式达成共识。这样既可以减少亲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又体现了尊重,还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把孝与契约放在一起,并不矛盾,而是体现了合理的平等关系。

做法三:跨越代沟的桥梁。家庭关系应体现为三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沟通是对前两者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而前两者正是沟通的结果。良好沟通是开放性强、问题性少的沟通。沟通强调的是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亲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代沟的出现是必然的话,沟通则可以在两代人之间建立起桥梁。沟通就会有成果。

做法四:青春期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说到性教育无法启齿。只要你是家长,就存在着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职责、义务。当然,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实际需要逐步扩展。性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性角色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性生理教育、性行为教育、性美学教育、性心理教育、性文化学等等,其核心是良好的人格教育。既然这样,哪个家长不应该关心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呢?

做法五:亲子共同成长。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父母,可是他们本身心理年龄还不成熟。亲子沟通资源交换理论认为,亲子沟通类似于资源(思想、情感等)交换,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同,子女的发展也不同。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而较高的沟通水平则体现了家长的社会化水平。不成熟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首先强调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有一种特别普遍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向大人学,大人是孩子的天然的老师,与此同时呢,又认为大人无须向孩子学任何东西。

和孩子的正确关系,就是要和孩子平等相处。一个人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这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一个文明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人的尊严,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孩子也是这样,要尊重孩子。你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灵魂啊,就像纪伯伦说的,孩子只是借你们而来,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只是一个载体,大自然把你们用作工具把孩子生了出来,你们只是生了他的身体,灵魂不是你们生的,形象地说,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附着在了这个身体上。随着他的生长,他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人格。所以,纪伯伦接着说,你们可以给他们爱,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你当作他的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朋友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有事情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一个家庭里,夫妇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这样一种平等讨论和交流的氛围,这非常重要,也非常美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会养成自信、自尊、独立精神等品质,也会养成尊重和信任他人、讲道理、合作精神等品质。在家里,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和他/她商量,决定权在他/她,不过要让孩子知道,第一要讲道理,不能不讲道理乱来,第二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错了就改正,不能怪别人。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说他/她写日记,不想让你看,你就不要看,包括不能偷看。尤其孩子大了,慢慢地会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那是她心灵生长的空间,你不可擅自闯入。许多家长有偷看孩子日记的恶习,自以为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是极不礼貌、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往往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孩子会因此而不信任你、防备你、甚至恨你。

最后,愿天下的父母都能从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开始,用一颗平等、尊重、欣赏与接纳的心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来源:据中国教育报、齐鲁网、太原晚报、搜狐网、育儿网等综合

责任编辑:薛鑫(QL0016)

暑期观展,父母备对课了吗?

2019-07-26 08:3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暑期观展,父母备对课了吗?

  暑假已正式开始,京城各大美术馆相继迎来亲子参观的高峰。中国美术馆序厅内的台阶上,坐满了逛累了的孩子和家长;国家博物馆每天的预约名额都会秒没,许多进不去的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转战其他场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每一层都奔跑着兴奋的孩子……不过,只是走进艺术空间并不等于实现了有效美育,家长是否掌握了引导孩子进入艺术世界的知识和技巧,直接关系到美育的效果。

狂查美术史不如激发兴趣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早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在缺少语音导览或讲解员导览服务的现实情况下,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这一课可谓煞费苦心。不过,虽同为现场教学,父母的做法也有高下之分。

你等等我,我百度一下。在中国美术馆馆藏捐赠作品选展现场,带着11岁女儿从大连来北京看展的一位中年爸爸,忙忙叨叨对照着眼前作品展签上提示的信息,到搜索引擎上搜索更多信息,打算现学现卖。无奈,女儿没有这份耐心,径直走向下一个展厅。

同样在中国美术馆,同样不具备艺术专业特长,另一位家长则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带着5岁女儿渺渺从武汉来京看展的于女士,看着孩子走过一幅幅作品,并未放慢脚步,这位年轻妈妈没有急于拦住孩子。直到渺渺停在了曾景初的版画作品《巫峡》前,于女士抓住机会考了考女儿:这画上都画了什么?女儿边指边说:水、山、人、船。其实,画面中的船很小很不好辨认,孩子的发现已经让于女士很欣慰,可她还是进一步引导,让孩子注意到江水两岸的山上还生长着树木。这样也算是培养她专注力的一种方式吧。于女士说。

这个办法也获得了中国美术馆小小志愿者培训教师周郊的赞赏。家长不需要狂背美术史,或者狂查百度展开现场教学,背得再多,也只是给孩子的艺术欣赏提供了一个角度而已。不如多想几个角度,激发孩子兴趣。她说,家长在参观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哪怕孩子说画里的人物好丑,家长也不要急于辩解,该多问问孩子画中的人物为何丑,是不是人物带着特别的情绪,顺势引导要好于单向灌输。

小技巧让孩子有观展的耐心

虽说暑假美术馆里人山人海,可家家都有不少跑看的小观众。有些孩子一进来就从第一个展厅跑到最后一个展厅,跑完全程就算完成任务,难以沉下心来看展,或者说没有找到走进艺术世界的那把钥匙。

中间美术馆为正在举办的《快乐的人们……》展,设计了一个针对10岁以下小观众的游戏——美术馆大冒险。小朋友领取一张任务卡后,要在馆内一一找到任务卡上出现的画作,填写这幅作品的名称、艺术家、创作年代、尺寸、媒介信息。其实,每张任务卡上需要查找的作品也就10件左右,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激发了小朋友的参与热情。楼上楼下满头大汗地找,找不到还来问我。在美术馆一层值守的保安大叔说,大幅作品容易找,小幅作品很容易忽略掉,孩子们这回认认真真把小幅作品、小型雕塑乃至一个配套展现场陈设的书柜上的书籍都看了一遍,吸收到的养分远远多于往常。7岁男孩悠悠参加活动后就有了不少变化。以前这个体量的展,他能看15至20分钟。这一次延长到了40多分钟,还主动提出想画画。悠悠妈说,这让她非常欣慰。

其实这样的小技巧,家长也可以自己学起来、用起来。中间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建议,家长们提前查资料花点小心机设计一下任务,如果任务结束后还能和孩子一起聊聊大尺幅和小尺幅作品之间的视觉差异,不同材质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同质感等话题,动口、动手相结合那就更好了。

虽说只要走进美术馆,无论停留时间长短都是好事儿,但考虑到艺术熏陶的效果,小学阶段的孩子,观展最佳时间是一小时左右。北京画院美术馆公共教育及媒体推广部主任罗元欣说,如何想尽办法让孩子发自内心愉快地欣赏作品一小时,不仅需要美术馆,也需要每位家长多下功夫。

别把带小宝宝看展当早教

除了上幼儿园的孩子和中小学生,还有许多父母带着周岁、甚至还没有满周岁的宝宝也来到美术馆参观,希望借此开展早教。

事实上,北京绝大多数美术馆还不具备为婴儿观众服务的条件。比如没有母婴室、卫生间里没有婴儿换尿布台,有些馆舍在入馆安检时,也会把带婴儿出门必备的妈妈包(通常内含婴儿的尿布、湿巾、零食、水等)扣下,不允许带入场内。

即便克服种种困难真正开始了参观,效果也与父母的预期相去甚远。我蹲下来从儿子婴儿车的高度仰望,才发现从他那个角度看,墙上所有的作品都反光,他其实什么也没看到。一位在育婴类媒体工作的年轻妈妈说出了这个尴尬的事实。而记者也在多家美术馆内看到,婴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躺的躺、睡的睡,清醒着的宝宝大多不是在吃手就是在玩宣传单。即便被父母抱着走到作品跟前,宝宝们也并未表现出对作品本身特别的好奇心,早教效果非常一般。

带着还未上幼儿园的宝宝来参观本身并无不妥。如果看展的主体是父母,那宝宝只是陪伴父母而来。如果看展的主体是宝宝,家长还需放平心态,不要急于求成。罗元欣说,从观展效果来看,5岁及以上孩子因为对秩序有了概念,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较强,更能在公共空间内安静下来好好欣赏。而带着小宝宝来看展,还谈不上收获知识,其最大收益是让宝宝们习惯于把走进艺术空间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从小习惯于生活里有艺术氛围。周郊也认为,渐渐的,孩子们就会明白,生活中不光要有在外面撒野疯玩儿的空间,也有沉下心来思考的艺术空间。

都说中国父母是一个巨大的焦虑群体,为着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的鸡汤话,爸爸妈妈几乎把孩子们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都变成了教学现场。而接受艺术熏陶来不得拔苗助长和生硬灌输,暑期带着娃娃们逛展的父母在提前做好知识背景功课的同时,也需多学技巧,尊重不同年龄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方可不让这份苦心白白浪费。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作者: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