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同飞机乘客发耳塞 担心孩子哭闹会打扰(图)

2017-09-28 08:48 重庆晚报

来源标题:妈妈给同飞机乘客发耳塞 担心孩子哭闹会打扰(图)

  25日傍晚,空姐陈女士在朋友圈和大家分享了一件动人事:今天上来一位独自带孩子的妈妈,宝宝很可爱。飞机起飞后,年轻妈妈还给我一小袋糖,我连忙感谢她。整个航程中宝宝非常乖,没有大声喧哗,只是偶尔叫几声阿姨,一直安静地认真看书和看ipad……

小礼物卡片上的字解释了原因

让空姐陈女士感动的是,这位妈妈送的小礼物,里面是耳塞和两颗糖果,礼物虽轻,但最动人的是礼物袋背面打印的一段话:你好!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我刚刚一岁半。这不是我第一次出门旅行了,可是独自带我的妈妈还是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毕竟飞机气压变化会让我感到很烦躁。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的可不是好孩子,我会尽力保持安静的。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Wendy祝你旅途愉快哟。

记者联系上空姐陈女士。她说,事情发生在宁波飞西安的MU2357航班,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坐飞机,妈妈怕孩子会吵闹打扰到身边休息的客人,给其他旅客每个人都发了一份礼物。

起飞的时候也给了我一个!整个航程中,宝宝非常乖!感动之余,陈女士把这件暖心小事分享到朋友圈。她说,当时的旅客不是很多,如果多,我也觉得她会每个人都发的。 据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半数小留学生会感到焦虑 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2017-09-28 08:49 搜狐网

来源标题:半数小留学生会感到焦虑 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如今,低龄留学似乎已经成为国内留学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高中甚至初中就送孩子出国留学,日前发布的《2017中美国际教育白皮书》显示,就读高中的海外初中留学生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17%上升到2016年的29%。但是,低龄留学生出国读书面临着很多问题,学习环境的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将迎来巨大的考验。

《留美出境后服务用户需求调研报告》显示,47%小留学生认为在国外上学期间会感到经常焦虑,43%小留学生会偶尔焦虑。小留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难以融入当地生活,其占比24%;难过语言关和远离家乡想家占比相同为21%。那么,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留学生活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提前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

在国内,许多父母从小娇惯孩子。孩子的衣服都是父母洗,饭菜都是由父母做,导致他们做家务的能力低下。有的孩子连每天需要换洗自己的衣服都不知道。一旦孩子离开了父母,开始寄宿生活,许多以前父母操办的事情,现在不得不亲力亲为。

对于准备留学的低龄宝宝们,家长们一定要在国内就要开始锻炼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从洗澡,洗衣开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

提前做好留学计划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家长最好给针对孩子及家庭的情况制定一份留学计划,如去陪读就跟孩子一起同步学习,一起了解留学期间的大小事项,在国外该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做好心理和学习准备。

提前了解国外国情习俗

不同异域的社会、国情、经济、文化都可能迥然不同。中国学生的留学之路,不应仅仅是在校园中求学的过程,更是接触和了解、乃至运用国际社会文化为自己发展而用的一个难得的过程。在出国前,充分了解国外的社会人文、历史、经济、民族、就业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会帮助一个中国学生更快地创建属于自己的留学生活圈子。

提升英语能力

留学前和留学后的第一年一定要着重学习英语,无论是平时的学习用的,还是口语都非常重要。在国外,如果能够用语言和其他小伙伴们正常沟通,上课能够听懂教师上课,这样才能更加快速的融入留学生活。

在国内,一般学生习惯性的是按照老师的步伐走,老师留什么作业,留多少就做多少,没有就不做。但在国外不同,学生一般都会在课外主动学习,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无论哪一门,都要去学,去研究,学会思考,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排解孩子想家之情

刚上寄宿学校的孩子,尤其是低龄中、小学生,常常由于想家,思念父母而哭闹。现在的网络很发达,且学校会提供无线网,沟通也会很顺畅、方便。对于处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讲,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所以家长也应该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定的适应时间。

寄宿的孩子,离家之后,想家,恋家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父母不应粗暴地责骂孩子。而应该慢慢安慰他们,让他们明白:父母明白他们的心情,也理解他们的感受。

定时沟通

父母和孩子约定每天/每周固定的交流时间。在孩子开始寄宿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父母可以约定每天和孩子打电话或发微信,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情绪。这样既可以解决了孩子思念父母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新生活。

此外,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注意避免每天和孩子打许多电话,或者给孩子无休无止地发短信。因为父母频繁地和孩子联系不仅会勾起孩子的思乡之情,也会扰乱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更难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培养安全意识

孩子去了国外留学,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注意自身安全。让他们明白父母不在身边时,如何保护自己。在拥有高素质群体的精英学校,学生素质会比较高,也会非常的团结,所以整体环境良好,不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

2017-09-30 10:01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

  读者:周老师您好,我家大孙子上幼儿园大班,平时在路上,不会主动和大人打招呼。譬如,在电梯里,遇见邻居,我们大人会彼此问候,但是他从来不会。但是,在学校遇见同学,他甚至很远就会大声呼喊对方名字。我该如何引导他呢?还是顺其自然,大了就好了?平时也有对他说,要有礼貌,见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要问好,可貌似效果不大。

周美言:您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交礼仪是其做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家长一方面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这方面的学习、成长。另一方面,当孩子能够在其他大人面前做到有礼貌地打招呼,可能也会满足到家长内心的成就感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和成长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长的速度、方式、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做为家长的我们,需要耐心地陪伴和等待这个过程,同时也要尊重和接纳自己孩子的独特性。

从描述上来看,您家的孙子在学校能够非常自然,甚至是热情地和同龄小伙伴打招呼,说明他完全具备在同龄人之间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至于您提到他不主动和大人打招呼,那可能是因为这些人是他所不熟悉和了解的,而面对陌生人,孩子采用这种比较回避的态度,是出自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既是需要被理解的,也是值得被接纳和尊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是可以在态度上增加一些包容,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更不要在他人面前因此批评孩子,给孩子贴上没礼貌的标签,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遇见的成年人主动和孩子打招呼而孩子没有回应,家长可以跟对方说(也是说给孩子听)他/她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或者,家长也可以做一个桥梁,从中做一些联结工作,帮助孩子可以建立信任和勇气,比如通过说××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她很想和你认识,你愿意和她打个招呼吗?如果愿意的话,你想说什么呢?家长越轻松,孩子越不紧张,越容易和人建立联结。

栏目主持:周美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私塾女孩在家上学十四年 父亲坦言这是小众教育模式

2017-09-30 10:04 钱江晚报

来源标题:私塾女孩在家上学十四年 父亲坦言这是小众教育模式

  18岁的袁小逸正在准备专升本的最后一门自学考试,如果今年通过,接下来,她就要选择考研的学校了。

这个时间,距离父亲袁鸿林对她16岁大学毕业的规划,晚了两年。

嘉兴人袁鸿林,被称为民间私塾第一人,14年前,这位北大毕业的硕士在海盐老家开办私塾,女儿是他的第一位学生。之后,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媒体上被称为奇迹,袁鸿林也将自己的教学模式称为袁小逸模式。

这些年过去了,袁鸿林坚持的私塾教育模式进行顺利吗?

13岁开始参加自考

5年时间考完专科考本科

扎着随意的马尾辫,戴一副浅色框眼镜,说到高兴处会笑出声来,袁小逸是个性格外向又健谈的女孩。

3岁进幼儿园时,老师给袁小逸的评语是:与小朋友的正常沟通有问题。

之后她一直抗拒去幼儿园,2003年,在袁小逸4岁时,袁鸿林决定把女儿带回家自己教,一直到现在的18岁。

袁鸿林曾经对女儿的规划是:3岁开始早教,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

我目前在准备英语自考的本科,还剩最后一门了,今年10月考。专业课有几门的确比较难,其他还好。讲起现状,袁小逸很轻松。

袁小逸13岁开始参加自考,16岁拿到大专文凭,继而开始专升本。一开始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但考了几次下来后,感觉有些吃力,大概那个时候年纪还太小。后来在袁鸿林的建议下,改选自己的强项,英语。

准备考试、在私塾里上课、看书、和朋友聊八卦、偶尔打几盘游戏,这是她这几年的生活。

此外,袁小逸这些年的生活还有一个特殊之处,跟着父母不停搬家。

今年1月份,袁鸿林又带着全家从浙江绍兴搬到广东深圳,继而落脚惠州。这是他开办私塾以来第5次搬家:之前从海盐到永康、再到义乌,又搬到绍兴……

我就像打游击。袁鸿林说,频繁搬家的原因之一是,当地教育部门不认可。

袁鸿林目前在惠州和当地一个培训机构合作,地方暂时设在一个公园里,眼下只有四五个学生,小的三四岁,大的八九岁,和他的小女儿年纪相仿。

7年前,袁鸿林有了小女儿,对小女儿的教育,他采用的还是袁小逸模式,在家上学。

目前,私塾里的学生大多是认可他理念的粉丝、朋友的孩子,包吃住,每年5万元。

在袁鸿林的博客上,公布了上课表:早上7点起床,晚上21:30就寝,从早读到主题课程到体育锻炼和兴趣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国学、英语、数学和科学都教。

承担课程的老师主要是袁鸿林夫妻,偶尔袁小逸也会来客串上课。

坚持在家教的袁鸿林坦言

女儿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伴

说起自己与同龄人大不同的成长轨道,袁小逸还是比较喜欢私塾模式,传统的那种上学方式,不适合我。

但2008年,袁小逸曾到嘉兴某中学初二年级插班。

为什么会突然花一年的时间去插班?

我个人觉得,她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袁鸿林解释,那段时间,私塾不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可,所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对外公开招生,学生不多,这让小逸觉得孤独。

对袁小逸来说,这一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结交到了新朋友,因为是住校,她有了自己的舍友,保持联系到现在。

从幼儿开始就在家上学,持续到高等教育,在袁鸿林看来,女儿的表现优异。

不过,他也坦言,随着小逸慢慢长大,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袁鸿林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伴。这个伴不是简单的同龄人,而是学识在一个层次,学习上可以相互切磋的。

除此之外,作为父亲,袁鸿林也敏锐地察觉到,女孩子需要有闺蜜,她在这方面比较遗憾,另外还有异性交往,也会有所限制。

袁鸿林说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顺其自然。在家上学的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这的确是一个遗憾。这毕竟是小众的学习模式,人际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毕竟不像在学校里,有大批孩子。但是,这并不妨碍袁鸿林对在家上学的坚持,交到的朋友少,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他们交往的质量会高很多。

大部分时间都独处的袁小逸倒没有觉得自己缺朋友,我交友渠道比较广,有的是在媒体上看到我的事情后,来找我的,另外,我们这些在家上学的,有一个圈子。但是能和我聊得比较深的,都是比我大3到5岁。

袁鸿林:我反对不学理工的做法

对现在有些私塾只教文史的做法,袁鸿林说,他很反对。

不教理工,是把现代学术砍掉了一大半,是不负责任的。我觉得,孩子到了13岁以上,甚至要更倾向于学理工。

在袁鸿林看来,基础学科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根据孩子特点有所倾向,但不能一刀切。

一些私塾不教,大概是因为师资缺乏吧。袁鸿林的观点是,对学校的应试教育不能极端地去反对,你可以不去搞,但该学的还是要学。

除此之外,风靡的读经私塾也是袁鸿林反对的,那是傻读,方式错误。

在家上学,毕竟是小众的学习模式,人际交往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限制。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第二届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举办 皮影进校园显成果

2017-10-11 16:38 千龙教育

  10月6日,由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在京举办。经过选拔,来自全国9个中小学校的优秀少儿皮影剧社、100多名师生和皮影界老中青艺人应邀参加了展演。

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魏力群说,历史的原因,皮影戏传承形势紧迫,但老艺术家的坚守,中小学生的聪慧,让我们感动。今天来看,我国影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少年儿童热爱民族文化,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是我们皮影业界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活动期间,举办了皮影艺术进校园经验交流座谈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常祥霖、魏力群,国家级皮影艺术大师张向东、秦礼刚、路联达、包锋、张坤荣莅临现场,指导学校皮影社团发展,对皮影艺术进校园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目前,皮影进校园的主要模式是皮影艺人进学校展演,传播皮影文化、与学校共建皮影小剧社,传授皮影技艺,让少年儿童从了解皮影戏,发现乐趣,到激发孩子创造性,参与表演,增强孩子的艺术综合素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保护传承的自觉性。

据了解,为鼓励、引导各地皮影艺术进校园有效开展,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从2016年开始致力于推动全国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

链接

皮影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遗项目,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到国际国内进一步重视。2016年,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下,建立了全国性皮影艺术委员会,引领推动全国各流派皮影艺术发展。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

夏初带娃这样玩 收获满满学习力

2019-05-24 08:4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夏初带娃这样玩 收获满满学习力

  讲家长课,或者做家长访谈时,总有家长问我:老师,你总说让我多陪伴孩子,可是我该怎么陪伴孩子呢?做完了作业,不就让他自己玩吗?我们今天就来聊聊,陪孩子,除了写作业,还可以做点啥?

初夏时节,气候宜人,带着孩子在户外多玩耍,不仅对于孩子的认知、身体灵活度有助益,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下面几种游戏大家可以陪3至12岁的孩子一起玩。

发展想象力的游戏

心理建构:一些想象力的游戏具有自我确认的效果,孩子们心理层面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会在想象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同样的,他们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与需求,也会在想象中呈现出来。

学习能力:我非常喜欢用这种游戏来和孩子对话,引导他们自由联想,并且发动想象力,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说清楚。不仅促使想象力的发展,还对于表达能力进行了锻炼。

具体操作:带着孩子出游,看到一些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比如美丽的花朵。可以引导孩子想象自己就是那丛花儿,想一想自己的花朵大不大?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样的香味?枝条和根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这丛花生长在哪里?身边都有什么样的植物和动物?都是谁在照顾自己?等等问题。

发展自我呈现能力的游戏

心理建构:水、沙子和泥巴、彩色颜料等艺术类的材质,让孩子玩起来,具有疗愈心理创伤的作用。我们经常在儿童的心理治疗中看到艺术治疗(比如画画、比如沙盘游戏、比如曼陀罗绘画等)有帮助孩子重构自己经历过的创伤情境、呈现现实、接受并且解决痛苦的感觉、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连续性的作用。

学习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运用画笔进行涂抹或用泥巴塑造,并不代表什么艺术,只是在呈现他们自己内在的情绪情感而已。这种呈现方式带来了应用事物的信心,对于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支持。

具体操作:我们可以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引导孩子就他所塑造出来的物品进行描述,表达他们的情绪状态,在这些只言片语中交流,引导孩子自由表达他们内在的感受。

发展规则意识的团体游戏

心理建构:规则感的形成,不仅包括孩子对自己言行的觉察和约束,还包括孩子对别人行为形成负面情绪时的处理。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引导孩子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还要思考假如自己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别人遵守规则会怎么样?别人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现象?

学习能力: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情商水平,会随着这种游戏的开展而丰富起来,孩子会获得在校园内与同学相处的经验。

具体操作:孩子们的竞赛,比如分小组吹乒乓球、两人三足、踢足球等。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体验合作、竞争的关系,体验和平竞争的感受和恶意竞争的感受。在适当情境中做角色扮演活动,把说教分解成不同角色的参与,有助于孩子产生游戏的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去讨论,给孩子更多样化的游戏方式。

发展表达冲突的过家家游戏

心理建构:在游戏中,孩子们通常会创造出一个和自己的经历相像的场景出来,同时对于游戏中的人物,他们也会认定其中一个是具有和自己相同感觉的。这种方式会赋予游戏中的布娃娃或者某个塑造的人物角色鲜活的感受,是引导孩子呈现冲突、面对冲突、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法。

学习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呈现,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凝练和感悟,他们赋予角色的心理动态和言行表现,是复制了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结果。所以这个行为也是对他们大脑中具象的一种再次呈现,给到孩子更丰富的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丰富他们内在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

具体操作:利用游玩场所的条件,和孩子一起讲故事,用自己的感受去贴近孩子的感受。关注其中的冲突部分,观察孩子自己对于冲突有哪些方法,帮助他用更多方法去解决这个冲突。

以上,看起来比较理论化的4类游戏,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非常有趣。需要家长用平和的心态与孩子相处,带孩子一起体验这些游戏,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家长有意识地向着科学带孩子的方向前进的时候,恐辅症的发作就会越来越少了。相信不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关注孩子。正相反,把学习还给孩子只提供帮助,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内在应对能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文/王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妈妈们的玻璃心

2019-05-24 08:46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妈妈们的玻璃心

  ◎梓悦轩

我躺在被窝里,被我妈逗乐了。她闺女都自觉划入油腻大婶的行列了,现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玛丽苏情节?

每次去幼儿园接闺女,她总是恋恋不舍,非要玩到广播里老师亲切地请小朋友们离开。她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滑梯、蹦床、秋千……日复一日,有时候你有事赶时间,她却玩得不亦乐乎。

幼儿园里有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开心。看我有些不悦,她给我一合理的解释。

家里没有朋友吗?我充满希冀地提示她。

没有。

简短的回答,老母亲的玻璃心便碎了一地。

含辛茹苦地把你刚抚养长大,幼儿园还没毕业,已经狠心将我甩在身后。

记得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天天闹情绪不想去。每次她都是满脸泪花,为了她的成长,我只能狠心离开。突然的空巢让我很不适应,她孤单无助的小身影在我眼前晃啊晃。

后来,她渐渐适应了,每次都开开心心地和我说再见。我却有些伤感惆怅。孩子融入了别的世界,以后离我渐行渐远了。

孩子哭闹,我心疼;孩子欢喜,我的心还是有些疼。要不怎么说,老母亲都有一颗玻璃心呢!

周末逛超市,碰到楼上的周姐,她看到我急忙招手。原来,是让我帮忙演场戏,试试她儿子小淘气防拐防骗的抵抗力。我和周姐打赌,我一定能让小淘气离开原地。

周姐给小淘气叮嘱好一会儿之后,闪开了。轮我上场了,我马上戏精上身。

三两句好话,一个奥特曼的许诺,小淘气就忘了刚才和妈妈的约定,屁颠屁颠和我上了二楼的游乐场。

我给周姐打了电话,等她到游乐场,她的宝贝儿子正和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耍。周姐恨铁不成钢,虎着脸训儿子,一脸心碎的表情。

我完胜,可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我想到我闺女了,改天我也要做个实战演习,希望她能像小八路一样意志坚定,跳出敌人诱惑的圈圈。

晚上吃饭的时候,接到我妈的电话。她神神秘秘地问我在哪儿,我说在家啊,她特意指示我回卧室接电话。我以为她要告诉我存款密码,到了卧室,她劈头问我小汪是谁。小汪是我新同事啊。我妈在电话那头教育我,不要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你是有家有娃的人,人家再优秀,和你不沾边。我听得迷迷糊糊的,后来,终于听出些门道。打住我妈的话,告诉她小汪比我整整小十岁,我妈一听,幽幽地说,姐弟恋不靠谱。我纠正我妈,人家有女朋友,她更起劲地说,那你就不要瞎掺和了。

不明白她没头没脑地说些什么,挂了电话,回味了半天,我才搞懂,原来是朋友圈惹的祸。小汪是新来的实习大学生,谦虚好学,主要是主动帮我们分担工作的重担,大家都比较喜欢他。小汪要调走了,我发了个朋友圈:小汪走了,不舍!

想想真好笑,我躺在被窝里,被我妈逗乐了。她闺女都自觉划入油腻大婶的行列了,现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玛丽苏情节?

但为了让我妈睡个安稳觉,我又重发朋友圈:小汪走了,我们都不舍!

做父母的,特别是当妈的,细腻敏感。孩子哭了笑了饥了饿了,从生活到情感,事事上心。但最终的最终,龙应台说得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身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

好在这一届的老母亲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虽然我们长着一颗玻璃心,那又怎样?随时碎,随时我们就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为了儿女,千碎万碎,不足惜。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孩子犯错后家长该如何应对

2019-05-26 08:16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孩子犯错后家长该如何应对

  案例

微信公众号提问:我们家孩子上3年级,我们发现他犯了错误后怎么都不肯承认,有时候甚至会发很大的脾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出现这种状况我们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处理呢?

专家观点

马驹桥镇中心小学张艳荣:孩子犯错后不承认错误、发脾气,甚至胡搅蛮缠,这是他们知道做错事情后害怕承担后果,惶恐不安的表现。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做到认同、引导,并为他们立规矩,这三者缺一不可。

当孩子犯了错还无理取闹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做到冷处理,不要以暴制暴,要耐心地去引导孩子及时地让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并告诉孩子,人有负面情绪很正常,对他(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

其实孩子犯错拒不承认还乱发脾气是害怕承担后果,是知道做错事情后的惶恐不安的表现。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这样做,也会发脾气的……一般这样处理,大部分时候孩子就会冷静下来不再无理取闹,也会安静地反思自己的问题。这样处理是让孩子知道,比起外在的那些事儿,家长更在意孩子这个人本身。

随后,待孩子冷静后家长要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家长需要详细了解情况,并和孩子一起找到情绪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帮他分析导致情绪崩溃的关键点在哪里,这件让他发脾气的事情到底是谁的问题,并对孩子犯错后还乱发脾气造成的后果请孩子自己进行补救,比如道歉或承担后果,让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

事后,家长还要和孩子谈心,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学会示弱、学会感谢和道歉,表达足够的诚意。家长要耐心和孩子谈自己的感受,并告诉孩子随便发脾气带来的坏影响,让他们知道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虚张声势地发脾气也不能掩盖事实的真相。如果孩子们理解父母的意思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了事情,父母要对孩子表示感谢。如果是父母的问题引起的孩子犯错还乱发脾气,那么此时父母要给孩子真诚地道歉。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诚意,往往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

犯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不断的错误与修正中成长的。作为家长,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很重要,不要孩子一犯错就感觉天塌下来了一样,要知道孩子们都是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和增长智慧的。孩子经常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也就埋下了他们犯错的种子,所以规则的意识就尤为重要。

家长不能威逼利诱孩子,而是要正面给孩子立规矩。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你认为对的就大胆地去做,你认为不对的就不要去做,你不知道对错的就一定要请教大人,无论做了什么都要自己承担后果……这样,孩子做事前就会在心里有自己初步的判断和潜在的规则意识的指导,很大程度上避免出了问题胡搅蛮缠的情况发生。给孩子立规矩,用规矩说服孩子而不是用道理说服他们,一定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只是不认可他们这么做这件事情,而不是改变了对他们的爱,这也是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网售婴儿床比较试验8成不合格

2019-05-27 08:5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网售婴儿床比较试验8成不合格

  昨天(26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网售婴儿床比较试验结果。在20件样品中16件婴儿床样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占到了样品总数的80%。babycare、可优比、蒂爱等售价千元以上的婴儿床上榜。

市消协表示,本次比较试验涉及20个品牌的20件婴儿床,购买价格从129元到2689元不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中部分孔和侧翻旁板不符合要求、床铺面有不符合标准的间隙以及床铺面冲击强度不够、旁板和床头不符合标准要求、框架强度不够、稳定性不够等。

婴儿床的结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婴儿的安全。经测试,6件婴儿床样品的结构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为了发挥不同功能,婴儿床的床铺面一般是可调节的。通常有上、中、下三个挡位,不同挡位都有安装所需要的孔。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孔,婴幼儿的手指可能会被卡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经测试,本次比较试验中有5件样品的安装预留孔不符合标准要求,包括产品外包装显示为南极人的品牌和babycare、可优比、蒂爱、Farska等品牌的样品。

此外,部分婴儿床为了使用方便,会将旁板设计成可以下放,标准要求这种侧翻旁边在提起时是可以自动啮合的,婴儿床使用者比较特殊,若侧翻旁板提起时无法自动啮合,可能导致侧板意外打开,存在婴幼儿意外跌落风险。经测试,霖贝儿至尊版白色样品不符合标准要求。

床铺面也是婴儿床的重要部件。经测试,7件婴儿床样品的床铺面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市消协提示消费者,如果床铺面与旁板之间或者床铺面与床头之间的间隙过大,就可能导致婴幼儿的手、胳膊、腿等各个身体部位被困在这个空隙之内,造成安全事故。

测试还发现旁板和床头的内高过小,可能导致儿童站立在床上时翻出床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婴儿床床头强度不够,受到外力冲击时,旁板板条易断裂脱落,床头板也可能断裂,不仅影响婴儿床的使用寿命,而且对婴幼儿造成人身伤害。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实现“幼有所育”破解二孩生育困境

2019-05-27 09:02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实现“幼有所育”破解二孩生育困境

  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自人口新政策实施以来,有不少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判断我国人口会迎来有小高峰,但是经历短暂的累积释放,二孩的实际生育数据仍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深入了解和分析育龄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系)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城市地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研究对山东、辽宁、四川、贵州、河南、山西6个省12个市的11118个育龄家庭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破解全面两孩低生育困境提出了相关建议。

儿女双全的美好愿望、想生而不敢生、二孩生育的理想和现实差距……自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育龄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生育意愿?不同人群对于二孩生育的态度有何区别?如何帮助育龄家庭实现他们的二孩生育意愿?在对11118个育龄家庭进行的调研中发现,无人照护成制约二孩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凸显出当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存在不对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课题组建议,应进一步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的规范发展,提供家庭生育友好型环境,推动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实现幼有所育,解除家庭二孩生育的后顾之忧,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想生不敢生,二孩生育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鸿沟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死亡993万人,增加530万人。其中,2018年出生人口较上年减少约200万,为连续第二年下降。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的生育率下降时期,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高度相关。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关键逻辑节点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认为,人们的生育行为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理性决策主导。因此,对人口变动的研究必须要从家庭实际生育行为的角度出发,将生育意愿作为预测人口变动的主要参考,同时为人口新政下配套措施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课题组对山东、辽宁、四川、贵州、河南、山西6个省12个市的11118个育龄家庭的二孩生育的意愿进行了调查。其中,城市63.51%,城镇21.04%,乡村15.45%;70后8.6%,80后73.7%,90后17.7%;低收入群体27.4%,中等收入群体45.6%,高收入群体27%;单独家庭32.3%,双独家庭20.5%,双非家庭47.2%;学历初中及以下18.1%;高中/中专21.1%;大专20.6%;本科33.1%;研究生及以上7%。

调研发现,想生而不敢生的情况普遍存在,二孩生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在理想层面,64.4%的家庭期待儿女双全,而在现实层面,仅有18%的家庭明确表示想生二孩。调查发现,64.4%的家庭表示理想的生育孩子数为两个及以上。在理想二孩性别上,二孩的理想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孩性别。若一孩为男孩,则更多家庭会倾向于二孩能够生女孩,反之亦然,可见当前育龄家庭普遍有儿女双全的美好期望。

而在现实层面上,明确想生二孩家庭仅有18%。有超过一半(50.78%)的家庭表示不想生二孩,还有约1/3(31.22%)的家庭表示没想好,处在观望和犹疑状态。

2、不同人群二孩生育意愿的差异分析

城市家庭最不愿意生二孩。如图1可见,城市家庭(17.99%)想生二孩的比例是最低的,其次是城镇家庭(22.85%),农村家庭相对最高(31.31%)。网上曾出现过中国十大城市生养成本排行榜,引发热议。北京以276万元荣登首位,不禁让很多家长感叹:孩子就是碎钞机啊!在城市,养育孩子的成本非常高,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和医疗费用占用相当大一部分的生活开支。正如在调研中一名二孩妈妈所提到的:我家二宝最近得了肺炎,治疗花了几千块钱,等二宝上学后,教育上的支出会增加很大一部分,报个课外班就要花费几万块呢。如果再有房贷、车贷,经济支出可谓捉襟见肘。

图1:二孩生育意愿的城乡对比资料图片

90后二孩生育意愿最为旺盛,其次是70后,80后生育意愿最低。调研显示,当前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90后最强,有22.20%的90后表示想要生二孩,其次是70后(19.90%),80后的二孩生育意愿最低,仅有16.80%的80后想要生二孩。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的生育意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80后处于临近或正处于高龄生育阶段,的确存在一定生育风险,虽然现在医学发达,但即使是小概率事件,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打击。这种高龄生育的危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家庭的生育意愿。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70后家庭在生育意愿上有了稍微回升的迹象,因为在步入中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且一孩已长大,家庭的生活状况基本稳定。这种情况下,很多的家庭会开始重新考虑二孩生育问题,最终做出更加明确和理性的判断。

家庭月收入越高,越不想生二孩。课题组参考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下限,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为上限,在此区间的即为中等收入家庭,再分别按照每个家庭平均1.49人就业的家庭结构,计算出不同家庭月收入水平的大致区间。调查发现,二孩生育意愿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高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高收入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最低,仅有12.03%的高收入家庭想要生二孩,其次是中等收入家庭(19.39%),而低收入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相对最高,为34.76%。由于高收入家庭多为双职工家庭,工作和育儿难以两手齐抓。此外,受到优生优育观念的影响,高收入家庭更多关注孩子发展质量而非数量。

独生父母相比非独生父母更不愿意生二孩。如图2可见,在不愿生二孩的家庭中,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占比最高为58.46%,其次为单独家庭(47.81%),即夫妻双方只有一人为独生子女。而在夫妻双方都为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二孩生育意愿相对更高,有25.83%的双非家庭想要生二孩,高于单独家庭(19.56%)和双独家庭(10.91%)。可见,父母本身是否为独生子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二孩生育意愿。421家庭结构让独生子女在中年之后将会承受巨大的赡养压力。随着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进入婚育高峰期,独生子女养育子女的新家庭所表现出的较低生育意愿,将直接影响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地。

图2:单独、双独与非独生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资料图片

学历越高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越低。调研发现,学历越高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越低。其中,初中及以下家庭想生二孩的比例最高,为33.03%,接下来依次为高中/中专(23.70%)、大专(20.14%)、本科(16.13%)、研究生及以上(14.41%)。客观上,目前育龄妇女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在幼无所托的困境下,当前孩子的照护和养育重担往往压在母亲肩头。调查发现,在孩子的主要照看者中,母亲是最主要照看者,占比43.66%,父亲养育职责严重缺位,仅占1.97%。此外,二孩的到来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女性职场和家庭间建立的平衡关系。调查显示,如果选择生二孩,有80.37%的母亲表示会影响其职业发展,其中有54.88%的母亲表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有25.49%的母亲表示会严重影响职业发展,迫使其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在调研中一些二孩妈妈表示出了为孩子而辞去工作的无奈:养孩子,太辛苦了,生了老二之后再上班的话,根本没有心力去照顾孩子,如果有老人帮忙,情况可能会好点。,老人的身体不好,有心无力,请保姆不放心,没有人帮忙看,只好辞职。此外,二孩政策的放开意味着女性用于生育的时间增加,会导致就业歧视的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由于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挤压,不少女性被动选择进一步提升学历,很多错过了最佳婚育年龄,导致城市高学历大龄剩女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即使部分高学历女性在适龄阶段结婚,也会面临事业上升与生二孩之间的艰难抉择,最终会进一步降低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

3、无人照护成制约二孩生育意愿首因

对不想生二孩的家庭进行原因分析后发现,无人照护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家庭不想生二孩的首要因素,超过了经济负担,更是远超过其他原因:如择校(园)压力大、自己或配偶不愿意、影响职业发展、身体因素等(见图3)。一位全职在家的妈妈说道:照顾一个娃,已经够累了,全家每天都为了孩子忙得不可开交,还经常因教育理念不同发生争执。按政策几年前就可以生二孩,虽然丈夫收入较高,父母也同住一个小区,身体也不错,按理说再养育一个孩子的条件都具备,但是仍然不想要二孩。因为生了孩子就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给予好的教育,这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现在,很多家长在照护孩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如接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写作业,带孩子上各种课外班,每天日程都是满满的。

图3:不愿意生二孩的主要原因资料图片

作为解决无人照护问题的主要渠道,目前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难以满足广大家庭幼有所托的实际需求。

调研中发现,高达73.89%的家庭希望通过托育服务来解决孩子无人照护的难题。当前,多数幼儿园仅接收3岁以上幼儿,职场妈妈休完产假复工之后,孩子在入园前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由谁来带,就成为一个很棘手的现实问题。如王女士家是典型的双职工家庭,下午5点多,王女士刚下班就赶紧来到一家托育机构接自己2岁多的女儿。家中老人无力帮忙照看孩子,她只能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去年我面试了几个育儿嫂,感觉不太放心,价格也贵,刚好打听到这儿有一家托管机构,就先购买了5天日托,看孩子是否适应。据有关调查,像王女士这样遇到托育难题的并非少数,许多双职工家庭都有这桩心病。

然而,在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实际供给上,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在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与许多国家相比,差距明显。2016年,经合组织成员国中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值已达到33.2%,其中最高的丹麦达到61.8%,有10个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超过50%。尽管各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在快速上升已经成为国际趋势。

此外,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不仅仅是有处可托,更需要普惠和有质量。调研中,有近1/3的家长表示目前托育服务收费过高。在家庭育儿成本中,托育服务的压力仅次于住房压力和日常生活支出。在托育服务的质量上,机构安全性、教师专业性以及卫生和健康是家庭最为看重的三大方面。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建立托育机构准入门槛和管理制度,导致托育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广大家庭的需求,已然成为制约全面两孩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桎梏。因此,应尽快推进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通过规范托育机构发展,建立更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从源头上破解托育服务难题、解民众二孩照护之忧,真正让千万家庭敢生、能养,以实现党和国家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加快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实现幼有所育

十九大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蓝图中特别加入了幼有所育的新要求,并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2017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7个部门印发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助力全面两孩政策落地,解家庭照护之难题,应坚持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家庭需求和实际困境为导向,加快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

——加快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的规范发展。一是应尽快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管理体制与机制。《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了婴幼儿托育服务的主管部门和合作部门,但是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层级之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为此,应尽快理顺和明确从中央到省市等各级部门在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方面的权责分配,加强各级政府对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引导、统筹和保障能力;同时,应确立并完善由当地政府牵头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管理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解决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二是尽快研究制定婴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托儿所逐渐萎缩,我国针对婴幼儿的照护体系缺失,亟须加快建立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当前上海、南京、四川已出台了婴幼儿托育机构设置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应尽快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和出台婴幼儿托育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对托育机构举办者的要求、机构的设置条件、管理规范等予以明确,使托育机构的设立和运营都有章可循。三是应加强婴幼儿托育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尽快确立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准入标准,逐步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严把入口关;积极探索购买服务、定向培养、发展兼职照护人员储备库等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托育机构从业人员;通过大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托育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充满爱心、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托育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四是加强对婴幼儿托育机构的监管,并着力提升托育机构保教质量。建立健全婴幼儿托育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做好机构核准登记工作;加强托育机构保教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尤其加大对家长最关注的托育机构安全性、教师专业性、卫生和健康的评估和监管,让广大家长安心、放心;建立托育机构服务质量定期信息公示和问责制度,对托育机构实施动态管理,对办托条件不规范,质量较差,发生安全事故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侵害婴幼儿安全的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罚。五是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计时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婴幼儿托育服务。政府可根据托育机构的不同类型和质量发展情况,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租金减免、以奖代补等方式,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对托育机构给予支持,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和不同工作时间人群对普惠优质托育服务的迫切需求。

——逐步完善生育支持相关配套政策,营造婴幼儿照护的友好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对女性生殖健康、母婴安全的相关政策支持。首先,要增加综合医院妇产科资源。不仅要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更要关注妇女生育的安全,要加速建设孕产妇急救中心,切实做好高龄孕妇产前诊断工作。其次,应关注高龄孕妇的心理状态,密切跟踪监测,增加交流,帮助高龄产妇正确认识高龄妊娠,增强其相关医学知识的认知度,提升安全感。二是对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实行灵活工作时间制,加强女性就业支持。为应对少子化问题,日本于1999年制定了《少子化对策基本方针》,2004年制定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有3岁以下孩子的员工可向公司申请缩短每日工作时间,并努力提高女性生产后的再就业率,保证55%以上女性能够在生育第一个孩子后重新参加工作。我国也应鼓励企业制定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最低工作时间,全面落实201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促进女性平等就业,并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妇女重返工作岗位。三是应积极探索育儿补贴配套政策。韩国自2013年起根据儿童年龄和照护类型对0-6岁儿童的家庭给予每月补贴养育费用10万~20万韩元。2018年7月,澳大利亚推出了新的育儿补贴方案,年收入不高于65710澳元的家庭将获得85%的补贴比例,在此基础上随着收入增高补贴递次减少。目前我国部分地方也开始探索通过设立育儿补贴来提高家庭的生育积极性。可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逐步探索和试行育儿补贴以缓解家庭的育儿压力。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