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开局 2019内地春拍审慎前行

2019-05-24 08:17 北京商报

  近日,佳士得纽约拍卖刚刚收官,一派热闹景象,甚至打破多项成交纪录。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背后不只是拍品的争夺,还有话语权的重塑。对于内地市场而言,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领衔的首轮春拍将于6月初陆续举槌,市场走势如何更加令人期待。

风向调整

建构话语权?

如果要形容佳士得纽约拍卖的行情,火爆一词毫不为过。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和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总成交9.37亿美元(合人民币64.82亿元),成交率基本都在九成左右浮动。值得一提的是,杰夫·昆斯凭借9107.5万美元成交的《兔子》再次成为在世最贵艺术家,劳森伯格代表作《水牛II》则是以8880.5万美元创造个人最高价纪录,保罗·塞尚《水壶与水果》以5929.5万美元(合人民币4.07亿元)问鼎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专场最高成交。

在香港首轮春拍中,苏富比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总成交37.8亿港元,为进驻香港市场之后的历史第二高。现当代专场尤其抢眼,除赵无极、吴冠中之外,估价为600万-800万港元的美国涂鸦艺术家KAWS的作品《THEKAWSALBUM》得到极高关注,最终以1.16亿港元成交,远超最低估价20倍,而这件拍品所在的NIGO专场取得100%成交的白手套,总成交近2.2亿港元,为拍前总估价的6倍。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KAWS作品拍卖成交额500万元以上的有10幅,基本都是在2018年、2019年成交,作品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相比之下,最懂市场运作的杰夫·昆斯更是炙手可热,已经是第二次登上全球最贵在世艺术家的宝座。

有业内人士透露,不排除有商业运作的痕迹,但从中能够看到市场资本和价值观的转变,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不再局限于书画、古董瓷器等传统门类,而是更多关注泛文化类的东西。市场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轻买家群体对市场的新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国际拍卖巨头正在引导市场的消费方向,从而构建真正属于他们的市场话语权。

对此,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欧阳树英表达了不同的见解,海外市场的新动向值得关注。然而,依托于艺术史、市场情况、买家需求做出价值判断,这是优秀的品牌拍卖企业的自然选择,是否要上升到话语权的高度值得商榷,我认为更多是市场方向的尝试,因为艺术潮流的发展还需要时间检验。

海外竞投

买家持续分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亚洲买家热衷于海外竞投,拍卖中总能看到亚洲买家在海外拍场一掷千金的身影。在今年佳士得纽约拍卖中,以4.07亿元斩获保罗·塞尚《水壶与水果》的就是亚洲买家。

有市场研究专家表示,近年来参与海外竞拍的亚洲藏家群体不断扩大,首先体现了亚洲藏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显示出其收藏视野的国际化。其次,亚洲藏家参与竞拍不是偶发性的收藏,他们正在建立更为多元、系统、全面的收藏架构。

欧阳树英表示,从买家角度来看,在相对有限的资金预算内肯定会综合考量,比如交易成本、拍品品质等因素。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不同市场之间的竞争、各个市场领军企业之间的竞争,需要在争取买家方面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比如税收政策、诚信环境、服务水平等。

客观来说,内地拍卖企业的市场重心和拍品结构大都聚焦在书画、瓷器、油画等传统门类,而这也是内地拍卖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所在。现实问题是,内地拍卖行业的买家群体大都是中国买家,而参与海外竞投的比重在逐年增大。从市场角度看,尤其是在市场下行的形势下,买家资源将进一步分流。值得欣慰的是,多家内地拍卖企业进军香港市场,正在努力打通、融入全球性的买家市场,但国际化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长时间去培育。

在欧阳树英看来,国际化是国内企业必须要正视的课题,进驻香港或者海外市场,也要遵循当地的法制体系、规范制度,客户也不再只是服务于内地买家,需要引入新的拍卖板块和元素进来,从运营策略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调整,要改变原来的国内市场导向到国际视野,这是成长,也是更大的挑战。

艰难开局

寻求策略调整

对于即将到来的内地春拍,比去年更加艰难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市场行情的持续下行态势,成为所有拍卖行都要面对的一个考验。对于拍卖行业而言,最大的困局首先来自于业内,比如拍卖模式的陈旧以及拍品门类的单一。其次,就是关税和相关政策的羁绊。

对于拍品单一问题,有不少拍卖企业已经意识到并正在不断拓展新的拍品门类,比如中国嘉德今年春拍将最新推出中国精神-战时现代艺术专场,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分还将首次推出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安塞姆·基弗的宏篇巨制《新月沃土》,此作尺幅是目前全球艺术品二级市场中现身的尺幅最大的一件基弗作品。除此之外,中鸿信玩潮——潮流艺术及动漫收藏专场、北京荣宝一念莲花开·敦煌写经及佛教艺术专场等也在不断试水,目的就是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关税和相关政策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也在业界人士的反复呼吁声中缓慢推进。对于拍卖行业来说,更现实的困扰就是增值税缴纳方式的调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第42号公告的规定:拍卖企业只能向买受人开具佣金发票,而拍卖货款部分的发票只能由委托人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

欧阳树英表示,目前的增值税政策,规范行业和税收的初衷是好的,但问题是,目前拍卖企业不能就拍品货款开具发票,导致很多买家结算困难,因为很多收藏机构需要票据才能入账。去年秋拍时这一问题就已经出现并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这势必会影响到今年的春拍,中拍协正在努力与相关主管部门去沟通,虽然艺术品拍卖行业市场体量很小,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意义很大,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50余件张大千精品现身保利

2019-05-24 08:18 北京商报

  5月20日,为纪念画坛巨擘张大千先生,劈混沌手: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启幕。本次展览展出张大千各个时期重要画作50余件,包括《云山图》、《长生殿》、《仿顾恺之醉舞图》、《黄山胜境》等佳作,可谓近年来国内最全面、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张大千艺术展之一,展出画作将收录集结成册,以此致敬中国画坛巨擎张大千。

20世纪的中国画坛,张大千先生是一个传奇。在徐悲鸿眼中,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溥儒谓之宇宙难容一大千,于非闇赞其南张北溥之声名,黄君璧心目中张大千是非常人。张大千是中国画史上最全能的画家,从仿古山水,到氤氲混沌的半抽象风景;从艷美的仕女、古代高士、人像画、自画像,到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人物画以及生动活沷、简笔写意或精工的花鸟或走兽,张大千自由地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书写了一代绘画大师不朽的人生传奇。

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殷华杰表示,五百年来一大千,这是对张大千艺术造诣的赞誉,也是恰如其分的。张大千的艺术贡献是承前启后的,不仅是对中国绘画的传承,还有开宗立派,尤其是泼墨泼彩奠定了他最终的艺术高度,同时拓宽并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路径。这次展览中的《云山图》尺幅巨大,仅次于1.64亿元成交的《瑞士雪山》,集中了张大千早期绘画的最高艺术成就和晚期泼墨泼彩的精湛技法。

此次保利春拍将会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推出巨匠剪影——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拍卖专题,包括10件水墨及泼彩山水、设色工笔人物、花卉等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佳作。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北京:胡同修缮,别再一贴了之

2019-05-24 08:22 北京日报

  眼下,故宫东墙外、北京3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北池子大街,正在进行环境整治施工。在北池子大街23号,记者看到了痛心的一幕:工人正在把一片片簇新的仿古砖贴片,从墙根到墙头,一排排贴到门楼和门楼两边的八字影壁上……一天的工夫,一座韵味悠长的老门楼被修得不伦不类。

古董不能刷漆做新,尽人皆知。但记者走访发现,在北京明清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过程中,给老门楼老墙贴新砖,遮旧见新,以求整齐划一的做法,却大量存在。殊不知,真正的老城风貌就这样破坏了。

北池子大街两侧,刚整治完的墙面,很多贴的都是新的仿古砖,原始墙面无迹可寻。去年完成整治的景山公园东北侧的三眼井胡同,从西到东,老墙几乎全被贴上了新砖。院子和院子的差别,建设年代、等级差别等,全被抹掉看不到了。同样是去年完成整治的雍和宫大街北段,老墙全部变成了新墙,居民看在眼里都觉得修完之后太新太假了。

老城环境整治时,在外墙上贴新砖的做法,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一位街道环境整治施工的设计师告诉记者,最早用的,都是房屋内部装修时用的瓷砖,现在对很多老墙进行整治施工时,想露出原始墙面,有时候要扒掉四五层这样的瓷砖。大约从2016年开始,不再使用瓷砖,而是采用仿古砖切片,如小停泥砖片等。但就算进行了做旧处理,叫仿古砖,它仍然是新的,而且是切片。整治的时候,希望看到新变化。但很多院墙不能拆了重建,只好在老墙外面贴新砖。这位设计师表示。

施工工人告诉记者,贴砖其实很麻烦,找平难度大,贴一面墙的时间,至少能砌两面墙。而且到了墙面和墙面的交界处,如果手艺差,衔接得不好,就会非常假非常刺眼。这种仿古饰面砖还不便宜,一块砖两三块钱。

追求‘见新’‘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从根儿上说,还是没有弄清楚老城保护的‘老城’是什么,老不但是指建筑结构,还包括砖瓦可能破一点、旧一点。一点残缺都没有,全新的,就不叫老城了。一位古建专家表示,仿古砖贴片不是完全不能贴,但像北池子23号,完全没必要贴。

老城里的建筑缺少分类,除了文保院以外,还存在大量上百年历史的老门楼、老房子,这些到底算是普通民居还是文化遗存?如果是普通民居,可以贴砖。如果当做文化遗存来对待,就绝不允许遮旧见新、整齐划一。一位老城保护专家说。北池子23号院的门楼,是典型的蛮子门,门前还有上马石,这都是典型的清代门楼的做法,说明它至少有上百年历史。这样等级的门楼,虽然没有列入文保范围,但也是老城风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老城的修缮整治过程中,也有不贴新砖的做法。2017年以来,东城区东四街道在对东四三条到八条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修缮时,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门楼老砖墙,修缮后,胡同风貌古朴依旧。

比如东四六条26号和53号的两个门楼,就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朱旭亲自动手修缮的。先用钻子小心翼翼地敲掉历年来整治过程中贴上的饰面砖,去掉水泥砂浆,露出原始的墙面。然后对这个墙进行检测,破损的不能继续使用的砖,用原材料制作的仿古砖替换掉,已经破损但还能使用的砖,尽可能原样保留,再用灰、沙混合勾上脱落的砖缝,最后给砖面刷上硅树脂防止继续风化,并进行加固处理。朱旭介绍。修缮后,门楼墙上哪儿是新砖哪儿是老砖一目了然,既保留了原始风貌,又不影响建筑安全。

这种修法花不了多少钱,但需要更多耐心,要一块砖一块砖地去对待,而不是整面墙整面墙地去对待,要下绣花功夫。但现在环境整治都有工期限制,没有多少人愿意放慢速度,一点点来了。东四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朱旭老师修26号门楼,施工用了约一周时间,贴砖一天就够了。

同样,在前门草厂三条到十条胡同的整治修缮过程中,也尽量保留了原始墙面。如惠州会馆的墙是红砖墙,修缮并没有贴上灰砖,而是保留了红砖。原来什么样,都要尽量保留。老城的历史感就是靠不同年代的建筑来呈现的。我们查了很多资料,对于被损毁的,能找到哪个年代的依据,就恢复成哪个年代的模样,而不是一条街都一个样。前门东区责任规划师朱小地表示。

蕴含着悠悠古韵的老城,是北京的金名片。擦亮这张金名片,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离不开一条条胡同、街区在整治中的尝试与探索,而探索难免会走弯路。时至今日,我们的保护意识、保护能力都提高了,更应该放慢脚步,更加精细地对待已经留存不多的老门楼、老胡同。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于丽爽

51台优秀剧目奉献102场精彩演出

2019-06-03 08:13 文汇报

  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昨天圆满落下帷幕。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艺术节组委会主任应勇宣布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致辞,副市长宗明出席。

闭幕式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获奖名单揭晓。经过激烈角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话剧《谷文昌》《柳青》、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荣获第十六届

文华大奖;万晓慧、王平、由长平、陈素琴、周虹、梁伟平、曾小敏、刘丹丽、曹舒慈、雷佳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李群、周慧琳、宗明和艺术家代表为获奖者颁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奖。

据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22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举办。闭幕式上举行了中国艺术节节旗交接仪式,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举办地代表宗明将中国艺术节节旗交还李群,并由李群交给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举办地北京市代表、副市长王红,天津市代表、副市长曹小红,河北省代表、副省长夏延军。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和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办节原则。艺术节期间,51台优秀剧目奉献了102场精彩演出,10余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近1200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集中展示,700余家机构携1100余个演艺作品和5700余种文创产品亮相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84个群众文艺作品参加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56场公益惠民演出在上海16个区上演,惠及百万上海市民,更有近亿人次观众通过演出剧目网络直播、云上群星奖等参与到艺术节中。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市获“文华三连冠”

2019-06-03 09:59 千龙网

  千龙网讯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摘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这是继2013年昆曲《红楼梦》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2016年评剧《母亲》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后,北京市获得文华三连冠。同时,丰台区文化馆快板《赤子归心》夺得第十八届群星奖。

6月2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公布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由北京市选送,国家大剧院出品,国家大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荣获文华大奖。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现实题材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该剧讲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坚守筑路的动人故事,颂扬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天路精神。自首演以来,舞剧《天路》已历经11轮47场精彩演出,被誉为是接地气、留得下的优秀民族舞剧作品,更是中国舞剧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大突破。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天路》演员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全剧震撼炽烈的群舞共筑家园,在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中,三十余位舞蹈演员手持一人多高木夯登台,反复敲击地面,将藏族传统的打阿嘎技法幻化成气势磅礴、遒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汉藏一家、攻坚筑路的深厚情谊。文华大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此次夺得大奖,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能够获得文华大奖,是各界专家和广大观众对舞剧《天路》的肯定。国家大剧院将继续砥砺前行,追求高品质艺术水准,重整行囊再出发,打造精品力作永远在路上。6月5日,舞剧《天路》还将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深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5月31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揭晓。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政府群众文化最高奖项,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的快板书《赤子归心》获奖。这是文艺评奖改革后,北京市连续第二次获奖。此外,中国评剧院演员王平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据悉,下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22年由京津冀三地共同承办,这是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第一次由多地联合举办,也是京津冀三地党委、政府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联动的重要体现。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天路》演员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全剧震撼炽烈的群舞共筑家园。(市文旅局供图)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摘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市文旅局供图)

中国评剧院演员王平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市文旅局供图)

中国评剧院演员王平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市文旅局供图)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天路》获文华大奖北京实现“三连冠”

2019-06-04 08:04 北京青年报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荣摘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北京市喜获文华三连冠,丰台区文化馆快板《赤子归心》勇夺第十八届群星奖,北京市群星奖连续两届获奖。

6月2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由北京市选送,国家大剧院出品,国家大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荣获文华大奖,这是北京市继2013年昆曲《红楼梦》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2016年评剧《母亲》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后,北京市在文华大奖角逐中实现了三连冠。

展现汉藏一家筑路情谊

《天路》摘文华大奖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现实题材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该剧讲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坚守筑路的动人故事,颂扬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天路精神。自首演以来,舞剧《天路》已历经11轮47场精彩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和业界好评,被誉为接地气、留得下的优秀民族舞剧作品,更是中国舞剧中对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大突破。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天路》演员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全剧震撼炽烈的群舞共筑家园,在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中,三十余位舞蹈演员手持一人多高木夯登台,反复敲击地面,将藏族传统的打阿嘎技法幻化成气势磅礴、遒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汉藏一家、攻坚筑路的深厚情谊。

文华大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携刚刚获奖的热度,6月5日,该剧将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下届中国艺术节京津冀三地同办

闭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宣布,下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22年由京津冀三地共同承办,这是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第一次由多地联合举办,是中国艺术节创新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此外,5月31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揭晓,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的快板书《赤子归心》获奖。这是文艺评奖改革后,北京市连续第二次获奖。此外,中国评剧院演员王平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至此,北京市在第十二届艺术节上囊括全部奖项。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郭佳

中国儿艺《叶限姑娘》端午首演

2019-06-04 08:11 北京青年报

  6月3日上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19年首部新戏——新偶戏·儿童剧《叶限姑娘》在假日经典小剧场召开了媒体见面会。

该剧取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叶限》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灰姑娘类型童话的完整记录。此次选用新偶戏的方式呈现,在继承传统木偶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该剧将于端午节(6月7日)在假日经典小剧场与大小朋友见面。

担任《叶限姑娘》编剧的是中国儿艺优秀青年编剧孙梦竹。在情节设置和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孙梦竹都为叶限的成功赋予了新的意义:世界上关于‘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有很多版本,绝大部分的故事都结束于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我们用当代审美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嫁给王子就是终极幸福吗?我认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终极幸福都不应依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回归到自我。我们最终把故事的结尾定位在:叶限向着远方走去,她的朋友小鱼相随左右,溅起点点水花。打破‘公主梦’,让孩子们体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终极支撑,对当今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郭佳

非遗剧种“许昌越调”欢聚石景山

2019-06-04 08:17 北京青年报

  日前,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戏聚石景山项目,特邀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石景山五里坨民俗陈列馆,举行国家级非遗剧种许昌越调艺术展览及演出活动。

《掉印》是越调艺术代表性剧目。目前演出本是著名剧作家马炎心、贾凤翔根据老艺人口述加工修改的,毛爱莲弟子孙晓秋饰韩翠萍,青年演员邓磊磊饰王子龙,马中太饰丁世显,解国红饰韩县令,李华饰韩夫人。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郭佳

《家长》观照真实无欺的教育现场

2019-05-08 08:33 人民日报海外版

  著名作家刘庆邦是文坛常青树,年近七十而笔耕不辍。他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新著《家长》甫一问世,便赢得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写了一个名叫王国慧的母亲,为了儿子何新成的成才费尽心思,但她只将注意力放在儿子的荣誉和成绩上,而对儿子的内心却很少注意。儿子缺少良好的家庭环境,出现早恋倾向时,又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好的引导,最终出现了精神障碍。

以王国慧为代表的中国家长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望子成龙,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灵问题,解决方法往往失之简单。孩子如同小树,能否健康成长跟周围的土壤密切相关。何新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一步步下滑,直至出现精神问题,大家都是一个无恶意的共谋。也许,教育只是这部书的一个隐喻,作家真正关注的是人格完善,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法则等问题。

从农村到城市一路走来,何新成生性善良,又敏感、脆弱。从照顾赵老虎到何怀礼虐猫,再到与周丽娟的朦胧恋情,何新成始终怀有一颗璞玉一般的童心。对赤子之心的抚摸,对真实天性的体恤,是许多优秀小说的共同的内核。这个内核洞悉人性,观照世相,不啻是一缕救赎的亮光。从这个角度说,《家长》中的何新成是一种向善,也是一种呼唤,呼唤真与美的魂兮归来。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以何新成上学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生活画卷,也是当下众生的心灵史,笔法老道,寓意深刻。好的小说往往是指涉灵魂的。作家遵循心灵的契约,把《家长》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放置在既定的场域,让他们或喜或悲,或歌或哭,一个动作几句对话就能让读者明了人物的内心。这部书看似家常,但功力深厚,思想内涵深沉厚重,且有一种宽广的悲悯情怀。对内心的深层挖掘,对存在的终极追问,使小说有了一种灵魂之深。这一点使这部书远高于其他小说。

《家长》是贴着人物写作的典范。小说从王国慧母亲走亲戚写起,直至麻玉华离开何新成结束,每一个细节都极为真实生动,塑造了王国慧、何新成、何怀礼和麻玉华等一系列人物典型。作家有一种化平庸为神奇的能力,许多本来十分平常的小事儿,一旦到了他的笔下,都变得有趣并且耐读。有时,我分明觉得人物已然从字里行间站了起来,一颦一笑都如在眼前。作家做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生活的经历给了他无尽的财富。书中的人物对话,既接地气,又有生活的元气,且有明显的地域色彩。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想见人物的音容笑貌,触摸人物的性格。另外,作家也有很强的幽默感,不少地方都写得令人莞尔。

我有20年的教书经历,《家长》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共鸣,还有一种震撼。很多时候,我愿意把《家长》视作一面镜子,通过它来观照家长和学生,观照像我这样的教师,以及生活中更多的层面。《家长》写出了真实无欺的教育现场,有美好的青春,有脆弱的心灵,还有生存的局限。我们都是世界的孩子,未来的路上,我们会一直成长并且前行。如果我们能洞悉世风之变,且能守住自己的内心,那便是我们阅读《家长》的又一收获了。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王虹建

冯骥才作家版《俗世奇人》系列销售量已逾400万册

2019-05-08 09:11 光明网

  记者7日从作家出版社获悉,冯骥才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社会生活文化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俗世奇人》(贰)迄今销售量逾300万册和130万册,已成为中国当代作家销量最高的短篇小说集。

据悉,《俗世奇人》、《俗世奇人》(贰)分别于2000年和2015年由作家出版社首发,收录了冯骥才先生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社会生活文化为背景,融合津门民间传说描写奇人趣事的短篇小说各十八篇。

《俗世奇人》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二拍笔意,每篇专讲一个市井传奇人物事迹。情节灵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独特、跃然纸上。

小说塑造了一批作家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他们是每个行当的大腕儿,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无论是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还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都值得当代人学习。还有一部分人物,作家的态度是亦褒亦贬,或讽刺批判,点出其良知和道德的欠缺,行文看似轻松,却饱含着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作家出版社原社长、评论家吴义勤曾表示,如果说语言文字对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来说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是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本领之一的话,那么《俗世奇人》以此勾勒出的每一个故事内容,以及从文化视角所传达出的时代、地域、民族等文化信息,是将两者高超结合的文学艺术典范。作品看似着力于表达清末民初天津卫这一特定年代的地域文化,更是来源于民间流传,但是当读者细细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看到的不只是近代天津卫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更多更深刻的是处在近代天津卫的各色人等在世俗生活中的入世精神,是囿于生存的人性特点,是人性的光辉在黯淡处闪耀发光的景象。

冯骥才的文字不仅简练精准、极富神韵,而且笔调略带幽默诙谐,读来令人意犹未尽。这一系列超凡脱俗的优秀作品自出版发行以来,深得广大读者喜爱,受到了广泛好评,其中诸多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