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博物馆3个新展览开展 百件文物带观众重温1919

2019-05-28 07:44 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鲁迅博物馆获悉,博物馆将通过3个新展览,用百余件文物带观众重温1919年那段峥嵘岁月。

抵制日货传单、法文《画刊周报》关于中国五四运动报道的报纸、陈独秀致李辛白的信……北青报记者在鲁迅博物馆看到,几乎所有展厅都换成了1919主题。展览共展出百余件文物和文献资料,以五四运动为转折点,按时间顺序,为观众展示了1919年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面貌。

一位用手掌托着下巴思考的青年人,眼神中既有担忧,又透出坚定的决心……这页颇具历史感的杂志封面是1919年1月1日《国民》杂志在北京创刊时,画家徐悲鸿设计的杂志封面;展柜里,一本翻开的《国民》合订本里,记录着一份《五四运动与青年的觉悟》,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初步总结;展厅里,1919年、2019年两个年份的日历比邻而居,参观者的思绪却仿佛随之穿越了百年。

除此之外,目前鲁迅博物馆还有《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八大家》,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生平史料展;《旧墨新声:新文化八大家手泽》,新文化八大家著作手稿和书法墨迹展等展览正在展出。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摄影《无需理由》 赖声川于坚段正渠张亚东摄影作品展开幕

2019-05-28 07:52 北京青年报

  他们少有摄影者惯常的招法,更没有要拍出好照片的企图,只是以画者之心去感受和记下彼时的触动。

——策展人马夫

今天下午3时,在寸土寸金的金宝街,全新落成的中国摄影画廊将开幕《无需理由——赖声川于坚段正渠张亚东作品展》。此次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摄影画廊主办的摄影展,将是位于北京东城区隆基大厦南楼5层的中国摄影画廊首个展览,展期一月。

四位参展艺术家从事着不同的艺术行当,都是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不论他们是戏剧家、诗人、画家还是音乐家,同时他们也是摄影者,都是在生活和生命中从没有忘记举起相机的人。他们作为副业或闲情的拍摄,将带来别样的观看,给大众熟悉的摄影带来一种新鲜。

艺术没有高下,唯一的判断是品位与格调。说此言者,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马夫,生于1963年,是《中国摄影》杂志入职33年的资深编辑。他本人也绘画、摄影、写诗、策展,集多艺于一身,有这个年龄男人难得的明亮、上升感和健朗气质。

24日我们之间的访谈,在《无需理由——赖声川于坚段正渠张亚东作品展》将近就绪的展场展开。

有成就的人

做的事情会有引领性

北青报:请问您的身份是?

马夫:我就是《中国摄影》一老编辑。印在杂志上的头衔是新媒体部主任。中国摄影画廊的负责人,这个展览的策展人。

北青报:您刚才说这个展览,会是咱们这个画廊的首展?这个画廊的面积看上去不大。

马夫:新近落成的中国摄影画廊的首展。展览,咱们一般说展线。展线是一百余米,这次一共展出作品是70幅。用了一些新的材料。

这个展览更多的意义是,现在相机数码化,全民摄影,每个人都在拍照片。但更多的这种行为,要么是工具性的,再一个就是娱乐性。而赖声川、于坚、段正渠、张亚东这些人,他们不属于摄影界,也不靠摄影吃饭。他们也在拍,貌似跟大众那种状态一样,但实际上他们拍的,既不那么工具性,也不那么娱乐性。我觉得在所谓摄影全民化的时代,我们经意、不经意地拍着的时候,也可以给它拍得有意义。这是我们所要想的。

北青报:那为什么找的是这四个人?

马夫: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行当,都是有成就的人。有成就的人做的事情会有引领性。是这么个初衷。

北青报:那这次展览应该要表现他们各自行当的特点吧,我注意到与段正渠老师摄影作品并置的,有他的画作。

马夫:对。于坚老师的部分会布置上他的诗作。大显示屏届时会放到赖声川老师的摄影作品旁边,循环播放他的戏剧制作作品。整个展览的背景音,会是张亚东制作的音乐。

望过去的是画者的眸子

并非轻浅的张望

北青报:他们中间,你最早联系的是段正渠段老师?

马夫:段正渠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是我们为此专题最先联系到的艺术家。在美术界成就斐然的段老师,为人谦逊低调,不厌其烦地配合、满足编辑提出的各种要求。做事也极端认真、专业,仅一周就完成五千多字大稿,还几乎没有留下修改的余地。令我这个以看稿为职业的人,也不由得钦佩。图片说明、作者简介等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也严谨得让人惊讶。

段老师的摄影,以前没有机会看到,因为他几乎从不示人。收到他作品时,编辑部的同事颇感意外,一致认为他完全可以吃摄影饭。

在美院读书时他已经是标准的摄影爱好者了——攒钱买相机,自缠散装胶片,在宿舍冲印照片。作为画家,段正渠时常到乡村写生和感受别样的生活,豫陕一带让他最感兴趣,整个90年代一直到2008年之前,一趟一趟往陕北跑,随身携带的就只有一个本子和一台照相机。带有纪实摄影风格的黑白照片,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从容而又略带刻意地记录着乡村的人们和那里的风景。即使他自谦地说这些拍照多用来为他的绘画积累素材,但它们依然可以独立成篇,依然掩盖不住好照片的成色。

严格来讲,段正渠的摄影并非标准的纪实摄影,它具有纪实性,但从画面的结构、照片之间的关系,以及拍摄的初衷,都留有一位绘画者去关照事物的明显痕迹。他并不特别在意光线、构图,也不刻意记录一个线索,也不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和故事。他似乎更关注那个触动绘画灵感的瞬间,他的镜头上捆绑着画布,从取景器望过去的眼睛是一双画者的眸子,而非轻浅地张望。

前几年,本刊曾做过画家刘小东专题。他的摄影与段正渠的摄影有着同工之妙。他们少有摄影者惯常的招法,更没有要拍出好照片的企图,只是以画者之心去感受和记下彼时的触动。

段正渠的摄影有着很强的难以言说的绘画性,他的摄影与他的绘画有着非常相似的气质——从现实发轫的自我表达,在虚实之间游动,看似拙笨、粗糙的画面,在荒诞、诗意中交错。

极简的画面

也是生命的态度

北青报:戏剧家赖声川老师的台湾人身份,是为了丰富展览气质的多样性吗?

马夫:赖老师德高望重。我通过30多年交情的发小儿——新华社的李晏帮忙联络。李晏执着拍摄舞台剧和戏剧人几十年,在圈内人脉甚广。经他牵线,很快与赖先生取得联系。

赖先生一向对摄影充满兴致,在台湾辅仁大学念书时,图书馆里的《时代生活》杂志中布勒松的作品让他叹为观止。他说:虽然我知道有很多其他的摄影可以做后制,但是我一直认同他那种刹那间捕捉人生片段的概念。

近20年来,赖声川热衷拍摄生活中看到的影子,拍摄时他没有过多的思考,被吸引了、感兴趣了,扣下快门,就是了,不再去修整或修正,刹那即是成品。

行走于世界各地的赖声川,习惯了在一堵墙面前驻足。墙的颜色、肌理,以及投射在墙上的光影,莫名地吸引着他,让他近乎本能地用照片把这一面面墙壁收藏起来。

影子,是实物的投射。赖声川对影子不厌其烦地长久关注,是对现实的有意躲闪,还是对现实迂回的表达?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在这些玄虚的光影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的存在——斑驳的裂痕、沙砾的突起——时间在这里酝酿的烙印变成音乐与诗句。

极简的画面,也是赖声川生命的态度,如同他20多年拍摄居然没有买一台单反。他喜欢简单的生活,连同他的戏剧也只想表达人间朴素的悲欢离合。几十年,承受或是享受着舞台喧闹的同时,赖声川独自漫步街头,观看,发现,凝视,然后掏出相机,然后得到了这些没有情节的几块颜色。在我理解更倾向是生命的空白与间隙。

如果说赖声川的摄影赏心悦目,还带有装饰性,可能是一种误读,至少在这些看似从容的画面中,还是能体会到其中的孤寂与慌乱。

蹑手蹑脚

尽量不惊动世界

北青报:印象里张亚东老师比较低调,不太像个文娱圈人。

马夫:作为王菲、莫文蔚、朴树等一众大牌歌星的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在流行音乐界人气甚高。前些年,朋友约酒,张亚东也在座,算是有一面之交,后来见过几次也没有特别地交谈。有消息说,他去年办了个人摄影展,我才知道他也拍照片,这次专题约稿自然就想到他。

张亚东真正开始拍摄不过七八年,但现在已经是准专业级。从设备到技术,从对摄影史的了解到当下的新派影像,都如训练过一般。

亚东是个安静的人,他的摄影极像他自己。他倾向拍摄人以外的事物,与人特别是陌生人的交流,让他有不自在的羞涩。他说,最爱静物,人物也喜欢但是交流太麻烦,太依赖人物自身的状态。所以他把注视给了一朵花,一片水,一枚刚使用过的在自家卫生间里的剃须刀片——平静地横躺在那里,锈迹水渍挡不住它骇人的锋利——亦如张亚东的性格。海边的一堵短墙、一丛杂草同样吸引着他的目光,即使有鸟叫蝉鸣也该是安静的,但他的工作却是为了声音。

张亚东的摄影看不到与音乐的直接关联,但是不难发现,在优雅的表象下隐藏着不安分的躁动。这该是音乐的因子在影像中的渗透,抽象的音符不能直接幻化成形象,它只能带来某种指引,或仅仅是一袭模糊的情绪。

北青报:诗人于坚老师好像做过图文书。

马夫:对。云南诗人于坚是位老牌的摄影者,举办过摄影展,出版过自写自拍的图文书,新近出版的《建水记》是十几万字加百多张图片。

云南南部红河边的建水,是座有名的古城,我曾有幸在那儿小住几天,豆腐和黑陶以及那里平静的闲适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于坚在《建水记》里用图文讲的故事,我颇感亲切。毕竟建水很小,他照片里的那些大姐大叔,在我看上去都很面熟,包括那些街道、房子、树,还有那口著名的水井。

于坚的摄影,我以为大致有两类:一是刻意要通过照片告诉我们什么,二是任由个人意趣的放肆,亦如他的诗歌。他蹑手蹑脚,尽量不惊动世界。他四处张望着只是记录了一下,看了一眼,将世界从大地转移到纸上,转移到图像中。

于坚从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像一种谎言。能写下这样句子的一条大汉,断然是特立独行的。而他的摄影并没有成心摆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少有激烈和造作,他用正常的语调和语法书写他的影像。

赖声川

扣下快门,就是了

上大学之后开始对摄影有兴趣。1970年代在台湾念大学,在辅仁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套《时代生活》杂志印刷精美的摄影集,看到各个大师的作品,尤其是看到卡蒂埃-布勒松的作品叹为观止,一直认同他那种刹那间捕捉人生片段的概念。

这20年来,我拍摄生活中看到的影子。扣下快门,就是了,不再去修整或修正,刹那即是成品。只不过我选择不去捕捉生活中属于人类活动的事物,而选择的是所碰触到的影子,可能这把我带进一个比较抽象,完全属于形式的世界。

对我来说,摄影只是另外一种表现而已,跟我剧场的工作没有特别的关系。

记录性摄影是工作用的工作照,并不是摄影作品。称得上作品的,一定是它在形式上有站得住脚的地方。

因为力求简单的生活,所以没有进入单反器材的世界。手上有手机,就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但拍摄没有计划,本来也没有计划要公开这些作品。

不管怎么说,未来世界一定还有更多我这种业余型的,在生活中捕捉人生片段的摄影爱好者吧。

于坚

摄影令我内疚

在汉语中,照相也叫做摄影。摄,就是取走,拿走。影,就是被光照亮的事物。

摄影是一场入侵。一切都已经在这儿,偃然寝于巨室(庄子)。世界睡在它的床上,而你要摄取。照相机改变了你的身份,你成了入侵者。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你发言了,试图强加你的观点于世界。这个观点本来在天上,来自造物主的眼睛,你试图模仿造物主。

在所有的动词中,摄是一个最轻的动作。看是一个立场,观点。重要的是如何看。当我写作或摄影时,我想尽量做到的忤物无伤。远一点,再远一点。摄取而不伤害。蹑手蹑脚,尽量不惊动世界。

摄影是一个积极的姿势,所以尽量做到消极。我不喜欢太重太响的相机。照相机本来就是一种兵器。摄影,就是尽量装得你只是一阵风。

我不喜欢那些美的照片,美不是摄影技术。记录,世界是不美的,焦距模糊的,偶然的,大多数时候是暗淡。世界美如斯,偃然寝于巨室。看了一眼,我惊动了它么?摄影令我内疚。

段正渠

它帮我收集和积累世界

七八岁时,叔叔因为喜欢绘画被特招当了兵。有一回叔叔探亲回家带了相机——后来知道是海鸥120,把家人和近邻挨个儿拍了一遍。我就觉得神奇:怎么站那儿咔嚓一声,这人和景就被原封不动留在这个纸片片上了?

说不上什么时候真正对摄影感兴趣,反正只要下乡,相机总要带着的。所谓拍摄,也大多属于绘画素材的收集和积累。无论摄影还是绘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首先还是个人的审美趣味。

打动人的作品,往往既有那种纯粹、不加修饰的现实题材——具有现场感、真实性和震撼力,能给人以强烈代入感;也有那些有极富想象力的作品,呈现的内容、方式异于常态,能激发好奇和想象。

今天我们面对着无处不在的镜头。除了记录功能之外,摄影将艺术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带给大众,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艺术创造的美好,并且改变许多事情本来的意义。人们也开始更方便地带着自己的意图,利用摄影对客观事物进行修饰和改造。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改变着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张亚东

它让我沉默,让我思考

小时候第一次进照相馆,就开始有了对摄影的兴趣。2013年才开始稍微系统地了解相机、胶片以及自己冲放照片。没有特别的计划或明确的主题,很随意。

如同音乐与耳朵的关系。摄影让我的眼睛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会享受光线的微妙变化,学会从一片毫无意义的积水中获得感悟的能力。

静物是最爱。人物也喜欢,但是交流太麻烦,太依赖人物自身的状态。喜欢的摄影家就太多了,从传统严谨的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曼·雷(ManRay),到极其随意的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我都喜欢。

摄影让我走出录音棚这样封闭的环境,去亲近自然、人、物,是一种全新特别的方式。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也让我的音乐创作更独特,更有情感。

摄影对我是非常私人的事件。它让我沉默,让我思考,让我享受孤独,活得有意义。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预展防护脆弱 应对孩童说不?

2019-05-28 07:55 北京日报

  原定在5月28日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拍的一件画作,26日在预展现场遭遇飞来横祸,被参观预展的一名儿童撕毁。

根据网传现场照片显示,被毁的是该场第1393号拍品——任伯年花鸟四屏之《淡黄杨柳带栖鸦》,该画作的下半截被完全撕断。这件拍品的估价显示为150万至250万港币,目前在佳士得官网,该件拍品显示已撤拍。

此事一出,旋即引起拍卖业内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个情况我们没碰到过,关键肇事方是个未成年的小孩,我们也关心事情的后续。诚轩拍卖总经理高虹说。对拍品在预展上的保护措施,高虹说各家公司因展览形式不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一而足。记者在各家拍卖行的拍卖预展上看到,为了让藏家更近距离地观察拍品,不少画作并没有玻璃层和拦挡保护,有的古玩还可以让观赏者上手体验。

截至发稿时,佳士得方面未对此事作进一步回应。有媒体此前报道,佳士得正与保险方协商,追究及赔偿问题仍未有定论。艺术评论人奚耀艺说,其从佳士得方面了解到的最新进展为保险担责,(画作)现在是去修了,应该通过装裱能够恢复原样,作品有保险,费用不成问题。没有了解到其他追责问题,只是进行了撤拍和修裱,修复好以后如果看不出痕迹,一般不太会影响这幅画以后的拍卖价格。

延伸阅读

孩童意外破坏展品并非个案

拍行应谨慎对待孩童观预展

近年来,小朋友意外破坏展品的事情偶有发生。

2015年8月,一名小男孩在观看台北《真相达文西天才之作特展》中不小心跌倒,手压到距今超过三百年的保罗·波尔波拉(PaoloPorpora)画作《花》,令该作品出现了一个破洞,肇事男孩非常自责。后来,这幅作品被修复师紧急修复,小男孩并没有为这次意外而承担赔偿责任。

对拍卖行预展来说,重要拍品基本都有保险。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陈君达说:此次被毁拍品是投保的,所以拍卖公司第一步还是先跟保险公司协商,看理赔比例和金额。如果拍品没有投保,当事人就要赔了。

中国书协会员黄祥杰认为,拍卖会的预展,不比博物馆,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没什么保护措施,这样可以方便藏家更清楚地观看作品。有些家长喜欢把小孩带到预展现场接受艺术熏陶,这实在是选错了地方。对艺术真有兴趣的小孩,应该带他们到博物馆、美术馆去,那里的藏品全是经典,更适合学习。

曾有拍卖行古董部工作人员穿高跟鞋摔了一跤,手上的瓷器碎了。此后拍卖行就出现了古董部工作人员不能穿高跟鞋的规定。我认为拍卖行可能以后会釆取措施谨慎对待小孩观看预展。奚耀艺分析道。艺术品市场资深观察人士张晓滨认为,拍卖会预展因场地原因,展品不能全方位保护到位,特别是传统立轴形式,容易被观众损害。本来家长带小孩看展,给孩子熏陶艺术气氛是好事,但儿童损害艺术品的风险是存在的,以后是否禁止孩童入场,是拍卖公司要考虑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众”说“十二艺节”

2019-06-05 08:08 中国文化报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于6月2日闭幕,关于艺术节的话题还在继续。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通过演出、展览等不同形式,与百姓共享文化艺术成就。本版特关注参与本届艺术节的部分专家、媒体、观众对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看法,以飨读者。

专家视角

参评本届文华奖的话剧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部分作品拥有精品的属性,具有经典的潜质。参评作品艺术水平高超,涵盖军事、工业、农业、历史等多种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塑造了许多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人物形象,舞台呈现上也融入了高科技元素,受到观众的喜爱。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

中国艺术节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专家、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制作精美、水平高超的歌剧舞剧作品。获奖的几部作品既有聚焦现实主题、接地气、展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作品,又有历史、谍战题材的当代表达;既有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奋斗史诗,又有运用新颖独特的手法和语汇赞扬民族英雄的深情之作。

(作曲家、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支持下,中国戏曲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各个地方、各个院团都创作了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作品,代表了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成就。获奖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致敬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期待中国戏曲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

本届群星奖决赛的参演作品中,不乏对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基层政治生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市新移民、文化交流等话题的关注,表现出群众文艺工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值得鼓励。当下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满活力,群众文艺关注的不应仅是油盐酱醋茶,更应该是时代的变迁,要站在大背景下解剖社会,让创作跟上时代步伐。

(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

深刻的思考要以优秀作品呈现,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可或缺。要以小切口体现大格局,抓住典型事件或人物,在体现群体特点和人物情感的细节处下功夫,对艺术语汇精准提炼,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以小作品触碰大事件时,要避免流于谈表象、说现象,不能触及本质的问题,避免让手法上的真探索变成表演上的假把式,给艺术形式减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建平)

群众文艺贵在平中见奇,能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事物艺术化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从业者不断吸收最新理念,分析最新事件,洞察社会心理,时时思、处处想,将艺术的真实性寓于造情、造境、造势之中,引领群众入情入境入心。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

当前,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加之文化产品较为丰富,要求群众文艺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群众文艺工作事关风尚引领,在创作层面需要有专业的态度,同样要向高峰攀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群星奖的示范引领效应体现在带动提升整体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等方面。从作品容器到交流平台再到资源通道,群星奖的不落幕体现在角色转化中,将成果永留基层。(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

媒体观察

专家认为,目前在我国文艺创作中,单纯的守正或单纯的创新比较容易,难的是守正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十二艺节的参评、参演剧目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新华社)

这是我国文旅融合体制改革后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首次将演艺和文创纳入博览会,开放的大平台带来开阔的大文化视角,文旅融合的策展理念贯穿始终。以全国最高水准的演艺及最高水平文创展示内容为基础,博览会在呈现演艺、文创等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势头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发扬。

(《光明日报》)

十二艺节,看似展现的是舞台艺术,其实呈现的是城市的各方综合创新能力——从审美层次、呈现理念、技术手段到演员表演,乃至是否有文创意识。(《新民晚报》)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坚持唱好艺术这台惠民戏,不仅51台剧目低价票超六成,还推出一系列免费的公益惠民演出。尤其是演艺大世界这一文旅资源最为集中的核心区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懂戏爱戏的上海市民,彰显了文旅融合的放大效应。

把优质的文艺创作推送到百姓面前,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台上的幸福感放大了,台下人民的获得感也跟着放大了——这也成为全国文艺工作者注重深入基层、服务百姓的缩影。(《文汇报》)

提升影响力是群星奖持续惠民的重要手段,需要创作生产与联动传播齐抓共举。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具备用户思维,在作品创排阶段就要着力吸引群众参与,同时,注重将省市级优势文化资源和宣传资源层层引向基层,避免好题材和好做法被湮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观众心声

陪家中老人看了这次十二艺节的3场戏曲演出,分别是苏剧《国鼎魂》、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和沪剧《敦煌女儿》。最初以为戏曲只受到老一辈人的喜欢,没想到我也听进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题材的原因,没想到程式性很强的戏曲也可以展现如此丰富的故事情节。这几部戏勾起了我对戏曲的好奇,今后,我会去看一些经典的传统戏。(观众苏涵艺)

我是山东人,在上海念书,毕业后就留在了上海,一晃也5年了。十二艺节开票以后,我早早就抢到了来自山东的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票。剧中的李云芳、梁会计、二叔就好像是家乡的亲人一样。剧中居然还有吕剧元素,熟悉的地方小调一出来,我就仿佛回到了家乡。看着《马向阳下乡记》,让我格外思念在老家的父母。

(观众汪黎雯)

我今年73岁了,平日最爱和小区里的邻居一起跳广场舞,这次听说十二艺节票不贵,我和几个舞伴一起看了两场舞剧。平时我们跳舞就是对着手机里的视频学习,很少在剧院里看舞剧。舞蹈居然可以讲故事,还可以塑造人物,剧情也非常好看。我跟舞伴记住了几段舞蹈,看看回去能不能教给我们舞蹈队。虽然我们是业余的,但也要向专业看齐。我们听说《天路》特别好看,但是剧场太远了,我们不会开车,散场后回家不方便。希望以后不要安排太远的剧场。(观众辛小梅)

我儿子今年6岁,在路上偶然看到中国艺术节的广告,很好奇,回家缠着我说想看。我选择了几部适合他的作品,有儿童剧《三个和尚》《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以及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在剧场里,平日里淘气捣蛋的他竟然看得很认真,每一部他都很喜欢,到家基本可以完整地给他妈妈复述剧情,这让我很意外。我们从前没有培养过他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既然他这么喜欢,以后会给孩子创造更多走进剧场的机会。(观众伦纲)

我看了好几场惠民演出,尤其是中山公园的几场,因为离家比较近,我几乎都看了。演出很精彩,艺术形式多样,尤其是清唱,看得出艺术家的实力,我听得很过瘾。但是我大部分时间是站着看的,听说预约票得扫码、上网,我岁数大了不太会弄。以后能不能多设置几个发票点,对老年人可能方便一点。

(观众老李)

我是文艺爱好者,从5月初就开始关注群星奖决赛和惠民场的预约抢票通道,最终只抢到一场,常常是500张票一开始发票就秒光。节目还是现场观看更过瘾,希望以后能开放更多与主创直接对话的渠道。(观众王娟)

我刚退休不久就进入了老年大学,并入选舞蹈队。看了群星奖节目才了解到,普通人一样能登上政府奖项的舞台,我感到很受鼓舞、信心倍增。看完节目收获很大,争取把节日中的好点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品中。(观众李梦馨)

我女朋友是故宫文创产品的忠实粉丝,听说在这次十二艺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上,故宫文创展台带来了最新出品的故宫口红,特意让我来买,可惜来晚了,已经卖断货了。我逛了整整一个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产品真是琳琅满目,我还一边逛展一边用手机拍摄视频发送给正在上班的女朋友。可惜博览会时间太短了,感觉有点仓促。

(观众严申申)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罗群 王彬

《体育场的流浪猫王》入围“春苗行动” 演员模拟动物训练

2019-06-05 15:01 千龙网

近日,由仓圣影业、多彩人生、吴都天下联合出品,仓颉影视和宽友文化共同制作的大型原创互动儿童剧《体育场的流浪猫王》正在紧张排练,并陆续结合实际演出的服装及舞美进行更精准排演,为7月20日在北京剧院的首演进行准备。

主创有看点 春苗有期待

作为第八届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原创力量升级单元入围剧目,《体育场的流浪猫王》聚焦友情、亲情和英雄主义的话题,剧组集结了超优质主创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精心打磨,将一出有关天台足球队小学生罗小西与流浪猫苍耳的奇妙故事,融合足球、音乐元素,借助炫目的舞美和震撼的多媒体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力图为观众呈现一个绮丽绚烂的地下动物城。

《体育场的流浪猫王》主创都有着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导演张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一直活跃于戏剧舞台,曾导演作品《我是月亮》、《背叛》等,导演作品《请你对我说个谎》于2011年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原创奖、导演金奖。编剧王小宁曾任职于北京卫视少儿节目中心,策划制作多部儿童节目剧目,主创互动节目《卡酷动物园》,获广电总局优秀少儿栏目一等奖。该剧演员单个拎出更是都能挑大梁的舞台剧演员,既有《罗慕路斯大帝》的主演张懿曼、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的演员黄澄澄、林兆华版《等待戈多·三姐妹》及《银锭桥》的主演陈雅狄、三拓旗的御用演员彭梓桁等资深舞台剧演员,又有刘秉宸、易嘉佳、哈晓晴、张晓玮、姚澜等活跃的年轻面孔,让演出层次感十足。

排练热火朝天 导演采访调研

5月23日起,《体育场的流浪猫王》剧组正式进入充实而紧凑的排练阶段。导演张慧带领演员在排练厅进行深入的剧本分析,使演员充分了解角色性格,为后期排练奠定良好基础。从6月开始,除去基本的台词训练外,剧组演员逐步增加了形体训练、动物模拟训练等。导演在排练中还特别设置了诸多肢体游戏,提升演员身体素质,充分调动演员的创作热情。此外,为进一步提升该剧品质、更好地诠释剧目,导演张慧和编剧王小宁还在排练之余深入幼儿园、小学进行实地采访调研,累积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剧情更加贴合当下儿童和家长生活。

据悉,《体育场的流浪猫王》即将于7月20日、7月21日在北京剧院拉开帷幕,相信届时孩子和家长们都将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享受美妙的亲子时光。

演出时间:7月20日 14:30/19:30,7月21日10:30/15:30

演出地点:北京剧院

责任编辑:高骞(QN037)

国家京剧院第二届武戏展演将鸣锣 成立工作室抢救武戏

2019-06-05 15:33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6月5日讯(记者 纪敬)记者了解到,国家京剧院将于6月21日至27日举办第二届武戏展演,届时3台大戏、10个折子戏、1台打击乐音乐会将在梅兰芳大剧院轮番上演。


6月5日,国家京剧院举办第二届武戏展演发布会。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在剧目选择上,国家京剧院精心挑选了《三打祝家庄》《棋盘山》《劫魏营》3出大戏,再现经典武戏剧目,突出主演文武特长的全面功夫。还有《借扇》《扈家庄》《夜奔》《雁荡山》《白水滩》《恶虎村》《青石山》《打焦赞·打韩昌》《一箭仇》《金翅大鹏》10个折子戏,折子戏专场兼顾了生旦净丑各行当。

本次武戏展演,国家京剧院特别策划了一台打击乐音乐会。打击乐音乐会特邀打击乐演奏音乐家苏焕学、许瑾忠、叶铁森、霍建华等担任艺术指导,特邀青年编导郑军担任导演,遴选老、中、青、少四代打击乐演奏员合力完成传统锣鼓、新编戏、现代戏等经典打击乐片段及新创曲目的演绎,整台晚会在突出打击乐的同时,力求以丰富的内容,精巧的形式结构,炫酷精彩的演奏技法给观众带去一场多旋律重奏盛宴。

打击乐对于统一和控制舞台节奏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变戏剧情节,表达人物内心,这场打击乐音乐会将呈现半部中国打击乐发展史。国家京剧院编剧高明说。

据了解,本次武戏展演依旧采用低票价政策,最低票价50元。剧院还特别为学生群体提供5折优惠。此外,本次展演的演出分别由央视《空中剧院》栏目、中国网进行录播和直播,为观众观看剧目提供便利。


6月5日,国家京剧院武戏工作室在京成立。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同时,国家京剧院武戏工作室也于6月5日成立,并正式挂牌。该工作室是针对目前京剧武戏剧目流失严重、擅演武戏的前辈艺术家逐渐凋零、青年武戏人才培养乏力等突出问题而设置的,计划从京剧荡子录的编纂、挖掘改编失传传统武戏、创排新编传统及现代小型武戏剧目及实用片段等方面进行抢救性工作推进。这一工作机制的建立对于京剧武戏的挖掘继承和研习创新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京剧院第二届武戏展演

演出时间:6月21-27日19:30

演出单位:国家京剧院

演出票价:50元起

演出地点:梅兰芳大剧院

演出剧目:

6.21《借扇》《扈家庄》《夜奔》《雁荡山》

6.22《三打祝家庄》

6.23《白水滩》《恶虎村》《青石山》

6.24《打焦赞·打韩昌》《一箭仇》《金翅大鹏》

6.25《打击音乐会》

6.26 《棋盘山》

6.27 《劫魏营》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国家京剧院“武戏工作室”挂牌

2019-06-06 09:0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国家京剧院“武戏工作室”挂牌

  京剧舞台文强武弱已是多年顽疾,为重振武戏昔日雄风,2018年5月,国家京剧院曾举办首届武戏展演,全面展示了国京当下武戏的整体实力。时隔一年,为恢复更多武戏剧目,推出更多武戏人才,国家京剧院将于6月21日至27日举办第二届武戏展演,届时三台大戏、十出折子戏以及一台打击乐音乐会将在梅兰芳大剧院轮番推出。

6月5日,国家京剧院武戏工作室正式挂牌。该工作室是针对目前京剧武戏剧目流失严重、擅演武戏的前辈艺术家逐渐凋零、青年武戏人才培养乏力等瓶颈而设置的,计划从京剧荡子录的编纂、挖掘改编失传传统武戏、创排新编传统及现代小型武戏剧目及实用片段等方面进行抢救性工作。

据悉,在此次武戏展演的剧目选择上,经过近半年的酝酿,确定了《三打祝家庄》《棋盘山》《劫魏营》三出大戏,以及《借扇》《扈家庄》《夜奔》《雁荡山》《白水滩》《恶虎村》《青石山》《打焦赞·打韩昌》《一箭仇》《金翅大鹏》十个折子戏,兼顾了生旦净丑各行当。

此外,一台特别策划的打击乐音乐会也将汇集国家京剧院几代打击乐音乐家,届时,他们将与演员同台合作,呈现京剧打击乐独特的魅力。音乐会特邀打击乐演奏家苏焕学、许瑾忠、叶铁森、霍建华等担任艺术指导,由青年编导郑军担任导演,遴选老、中、青、少四代打击乐演奏员合力完成传统锣鼓、新编戏、现代戏等经典打击乐片段及新创曲目的演绎。

此次展演依旧采用低票价政策,最低票价50元。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郭佳

国家京剧院首次成立武戏工作室并推武戏展演

2019-06-06 09: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 应妮)国家京剧院武戏工作室5日在京正式挂牌成立。第二届武戏展演也将于6月21日至27日举办,届时3台大戏、10个折子戏、1台打击乐音乐会将在梅兰芳大剧院轮番上演。

国家京剧院成立武戏工作室是针对目前京剧武戏剧目流失严重、擅演武戏的前辈艺术家逐渐凋零、青年武戏人才培养乏力等突出问题而设置的,计划从京剧荡子录的编纂、挖掘改编失传传统武戏、创排新编传统及现代小型武戏剧目及实用片段等方面进行抢救性工作推进。这一工作机制的建立对于京剧武戏的挖掘继承和研习创新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次武戏展演在剧目选择上,本着既要展现优秀武戏演员风采、又要再现经典武戏剧目,既能突出主演文武特长的全面功夫、又能展示武戏配演特别是群演风貌的原则,最终确定了《三打祝家庄》《棋盘山》《劫魏营》3出大戏以及《借扇》《扈家庄》《夜奔》《雁荡山》《白水滩》《恶虎村》《青石山》《打焦赞·打韩昌》《一箭仇》《金翅大鹏》10个折子戏(按演出顺序排序),折子戏专场兼顾了生旦净丑各行当。

此外,国家京剧院还特别策划了一台打击乐音乐会。京剧打击乐是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形式,是武戏伴奏的灵魂。音乐会将遴选老、中、青、少四代打击乐演奏员合力完成传统锣鼓、新编戏、现代戏等经典打击乐片段及新创曲目的演绎。此次是国家京剧院首次以整台音乐会的形式将打击乐从幕后搬上前台,着力以新颖别致的艺术编排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关注和热爱这门独特的伴奏艺术。

国家京剧院院长、党委书记宋晨表示,剧院首次成立武戏工作室,全方位推进武戏展演工作。武戏展演关系到武戏的发展和对武戏演员的培养,也是剧院人才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剧院不仅要将这一举措坚持下去,而且还要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剧院和团队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协调,邀请老艺术家和专家坐镇把关,激发青年演员的干劲,逐步推出更高水平的剧目和更多优秀的武戏人才。

据悉,本次武戏展演依旧采用低票价政策,最低票价50元,剧院还特别为学生群体提供5折优惠。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从王羲之到颜真卿

2019-05-10 08:05 光明日报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是并不叫作书法的。

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规范化,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这是划时代的贡献。但中国书法不是也不可能到王羲之就画上了句号。历史没有句号。文化也没有句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我们的先人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又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和书法发展的灵魂。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就是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就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含蓄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颜鲁公的雄浑书风,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颜鲁公书法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成为书如其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集合的范例。正如王澍所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也正如陈玠所说:颜鲁公碑,书如其人,所谓骨气刚劲,如端人正士,凛然不可犯也。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又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这些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肯之论。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一段肺腑之言: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正色奉身,出入四十年,蹈九死而不悔。禄山纵火猎九州,文武成禽,鲁公以平原当天下之半,朝廷势重,赖以复立,书生真能用事,忠孝满四海,不轻用人。国史载之行事如此,足以间执谗慝之口矣。汝蔡之间,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使万世臣子有所劝勉。这些从心底流出的话,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但是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的中国书法的旷世剧迹,而且是中国书法旷古未有之英雄史诗!《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是颜真卿写给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少年英雄颜季明的悼文。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德州平原县)的颜真卿和时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太守的颜杲卿,兄弟二人率先反抗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才十几岁,尚未成年,但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却常常在两郡间往来通报消息。不料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史思明即攻陷常山,颜季明被杀,颜杲卿被残害,颜氏一家30余口被灭门。在这件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侄子的头颅和堂兄的一只脚。正是在这样极度悲痛、极度愤怒而又极度无奈的情况下,颜真卿奋笔写下了这篇气壮山河、名垂万古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文23行269字,其中脱漏1处,涂改14处,改后定稿234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作品,更不能理解为一次普通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篇字字血泪,激情汹涌,忠肝义胆,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时年五十岁的颜真卿,以他浓烈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思想文化积累和非凡的书法功力,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的三重书写:它的第一重书写是历史书写,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留下了千古镜鉴;它的第二重书写是精神书写,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牺牲精神抒写了英雄礼赞;他的第三重书写是文化书写,为中国书法写下了至刚至烈、真气充满的不朽篇章,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跨越千年的辉煌与感动。

由颜真卿来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不是偶然的。颜真卿出身名门望族,其郡望琅琊临沂。颜氏家族,自西晋迄唐,以儒雅传家,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至五世祖颜之推,举族迁徙至陕西长安。颜之推博识有才辫,尤工书,精字学,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开中国古代家训之先河,为历代学者所尊信。莫不以为篇之药石,言之龟鉴。颜氏子孙更是严循家训,步趋唯谨,研习经史,探讨小学,相延而为传统。颜真卿曾伯祖颜师古,官至秘书监。少承家业,博览群书,与兄弟勤礼、相时,都以文学入选为崇贤、宏文两馆学士。唐太宗命颜师古考证《五经》,颜师古一一加以厘正。其颁行之后,朝廷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

颜氏家族堪称书法世家,诚如颜真卿《草篆帖》所说,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不独九世祖颜腾之,因草书有风格,见称于梁武帝《草书评》;六世祖颜协,以工草、隶,有名荆楚间。八世祖颜炳之、曾祖颜勤礼,也以能书名世。祖父颜昭甫,则有硕儒之称,擅长篆、隶、草书。当时有人进献一古鼎,铭篆二十余字,举朝臣子皆不能识,独昭甫能全部读出,因而得到伯父颜师古赏识,凡师古所注史籍,必使参定。颜真卿的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颜氏家教素来缜密。颜真卿更是深得颜氏、殷氏两大家族悉心教诲,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根底。他一生酷爱书法,曾两次拜张旭为师。广泛学习前辈大家,不懈追求,十年一迹,永不满足。颜真卿留下的碑帖墨迹,大部分由他亲撰亲书。从《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可以感受颜氏家族传统对他影响很深。而《乞米帖》《争座位帖》《移蔡帖》,则充分体现了他高尚光辉的伟大人格。从《宋璟碑》《元次山碑》《麻姑山仙坛记》,则可以领悟他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操守。

颜线岁参加吏部铨选,从此步入仕途,到他75岁以身殉国,历经四朝,位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其仕途虽曲折坎坷,波澜起伏,但他宠辱不惊,愈挫愈坚,一生以身报国,一生刚正不阿,一生清正廉洁,其忠烈之节、凛然正气与端严浑厚的颜体书法,相得益彰,令后世高山仰止。正如欧阳修所言: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唐雄风和它由盛转衰的艰难困苦,造就了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把中国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作者:李洪峰,系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白烨:挺起时代的文学脊梁

2019-05-10 08:57 人民日报

  经典作品创作在生活的深入开掘、艺术的充分准备、创作的不遗余力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相似,从中寻索规律,总结经验,将为打造新的文学经典、构筑文学高峰,提供有益借鉴和有力动能。

从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来看,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那些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如十七年时期的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和《创业史》)与保青山林(《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新时期以来的《古船》《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它们联袂而来,相映生辉,共同挺起时代的文学脊梁,耸立起小说创作的巍峨高峰,铸就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辉煌。

经典值得我们不断重读,也值得我们从这些作品的营造与产生中寻索规律性因素,总结经验性启示,从而为新时代继续打造文学经典、构筑文学高峰,提供有益借鉴和有力动能。

深入生活的艺术结晶

反映生活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源自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来由。作家们之所以能够写出经典作品,首要原因正在于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此过程中,深入认识和把握生活动向,深切了解和体察民意所向,把自己所见所感经由文学想象化为艺术形象,使其成为人民生活的艺术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最先引人瞩目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保卫延安》,被评论家胡采誉为人民英雄的赞美诗。这部作品正是作者杜鹏程长期跟随战火中的部队采访和生活的文学成果。杜鹏程1947年下到西北野战军的一个连队,经历前线部队转战陕北的浴血奋战,看到许多战士血洒疆场,保护他的警卫战士不幸牺牲。这些感人又撼人的亲见亲历使他下定写作决心:干,既然战士为了战争的胜利,一声不响地献出了生命,我们也就应该把他们忘我的英雄精神记载下来,使自己使别人从这些不朽的事绩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可以看出,《保卫延安》之于杜鹏程,是累积在胸的战争生活的必然涌流。

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所以佳作连连,精品甚多,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进城不离乡、心系农村的优秀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已在北京工作的赵树理,从1951年起,每年抽出半年多时间回到晋东南家乡一带,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现状,这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他相继写出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实干家潘永福》等堪称经典的作品。山药蛋派领军人物马烽,所以接连写出《韩梅梅》《三年早知道》等反映农村新人物与农家新生活的作品,也盖因他骑上自行车,带着行李卷儿,走到哪里住到哪里,饲养房、土窑洞、工棚、破庙都住过;农民不把他当作家、当外人看待,亲切地称他‘老马’。他和山药蛋派作家们都是从人民生活里泡出来的。

写作基于生活的必要,生活对于创作的馈赠,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柳青扎根皇甫村创作出《创业史》。在皇甫村的十四年,柳青实现从立场到情感的全面转变。《创业史》是在写他人还是在写自己,是在写农民生计还是在写自我命运,已经水乳交融得难解难分了——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这是柳青发人深省的经验之谈。

高远追求的目标设定

创作一定有追求和目标,但追求有远近之分,目标有大小之别。与现在一些作家常常在写作中希求高产量乃至贪图高曝光度不同,优秀作家更在意作品质量与品位,更看重凭借精益求精的力作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写得少又写得好,主要在于目标高远,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投入巨大精力体力才能实现。那些写出经典作品的优秀作家,在这一点上惊人相似。

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小说写作的梁斌,早就想写一部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有艺术的真实的长篇,而且还设立了在当时来看几乎高不可攀的目标,那就是具有民族气魄,民族化风格,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书。为了这个远大目标,他不断蓄积和提炼丰富素材,想尽办法去寻找阅读中外古今文学名著。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写作机会和可能,他便从武汉日报社社长岗位上,调回北京文学讲习所,之后又调到河北文联,并且一有机会就抓紧时间写作,还经常抽空约见老战友收集素材,到作品写到的地方实地踏访,终于用四年时间写出《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据梁斌回忆,写完之后,他长长出了一口气:艰难的文学创造生活呀!过程确乎艰难,因为目标实在高远。

路遥和陈忠实,两位作家都只写了一部长篇,但都留了下来,长销不衰,这既与他们郑重对待创作,注重精益求精有关,也与他们设定的目标超前高远,并为此孜孜以求、必欲达成有关。路遥自知写作《平凡的世界》,是要在自己生活的平地上堆起理想的大山。陈忠实则说,写作《白鹿原》,是想为自己写一本垫棺作枕的书。瞄着这个目标,陈忠实一方面翻阅县志,查阅村史,研读族谱,做着历史资料的充分准备,一方面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理论著述,从中汲取有益文学营养,经过两年多积累与蓄势,用两年时间完成《白鹿原》的写作,又用两年时间细加打磨,终于如愿完成他的作枕之作。这些都告诉人们,高远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意味着生活的深入开掘、艺术的充分准备、创作的不遗余力等高强度、大投入付出,这是创造经典作品所必需的。

个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立足时代、认识时代、表现时代,既是一个作家应具有的常识性认识,也是一般人不易做到和做好的课题。经典作品的作家们,正是在这一重要问题上,以他们把自我融入时代的实践和创作成果,做出出色回答,给我们提供很好示范。

赵树理的小说,看上去多是家长里短,满含泥土气息,实则由婚姻与家事、乡俗与民情等日常事象,细致描绘社会变革给农民带来的心理悸动与精神变动,反映时代气息在普通农民身上的投射,表现农民在生活形态与精神状态上的与时俱进,因此被视为十七年农村生活历时性发展变化的文学缩影。

柳青对时代变迁引起的农村新变,极为敏感也极有兴趣。他不断下放自己,就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社会主义农村形成过程,深入捕捉农民群众面对新生活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走向新生活的精神风貌。一部《创业史》,也确实写出时代脚步在蛤蟆滩激起的回响与涟漪,记录农民兄弟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进步与蜕变,从农村和农民角度为时代生活与精神描形立像,作了名副其实的时代书记官。

在文学中把个人与时代有机结合,路遥堪称范例。《平凡的世界》由改革开放催生的新人物、农村新变化,以及给农村青年一代带来的命运转机,歌吟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颇有意味的是,路遥作品中常常会有我们跳将出来,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抑或是议论,都有我们不断出现。我们不仅使作品叙事方式在第三人称里融进第一人称意味,使作者自然而然成为作品人物中的一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局内,使读者清楚意识到:我(作者)、你们(读者)和他们(作品人物),都处于身历生活和思考人生的同一过程,是彼此勾连又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这里,既把路遥超越自我和为百姓代言的文学追求显露得清晰昭著,也把路遥用大众眼光看待生活、以大众情趣抒写人生的追求表露得淋漓尽致。

充沛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写作因细节真实性、形象典型性与描写方式客观性等特征,满足中国作家写作追求,贴合中国读者阅读需求,一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突出地位,历练一茬又一茬实力派作家,催生一大批优秀小说。同时,不同作家又有不同继承与发展、不同侧重与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作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造诣、自己的需要,去进行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文学以来,现实主义不断更新,主要推动两类小说创作长足发展。一类是家族历史与文化写作,这类小说以家族历史为主干,通过一个家族的荣辱盛衰透视文化精神嬗变,折射社会变迁与时代更替,代表性作品如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等。另一类是改革题材,这类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写义利抉择、正邪较量。代表作品如周梅森《人间正道》、张平《抉择》、陆天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周大新《曲终人在》等。可以说,由于运用严谨现实主义写法,贯注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做到思想精深与艺术精湛的桴鼓相应,达到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较高标准。

现实主义写作结出的丰硕成果、现实主义手法的历久弥新、现实主义作品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都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现实主义,包括它的内涵、外延与意义,也包括它与中国文学的密切缘结,与中国读者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也有不少新人新作以现实主义追求向经典致敬,如陈彦长篇小说《装台》。这个作品写一群给舞台装置背景的人,写他们的爬高走低、含辛茹苦,也写他们力尽所能的相互温暖和利益他人。他们确有难以言说的苦处,但也有自己的担当,像萤火虫一样带着光亮,照亮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这个作品在怎么样写小人物和处理小人物方面,确实写出新意。现实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精神要求的是真诚面对生活,真诚书写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作家自己主体力量的投射。作家思想内涵决定作品精神蕴含,现实主义精神取决于作家主体精神。

文学需要构筑时代高峰,高峰需要精品力作支撑。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是不同时期重要作家倾其心力与才力创作出来的时代精品。以高远目标与清醒意识、超强能力与极大付出,推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源源不断产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正是我们重温经典、探寻经典成因的用意与期望所在。

(作者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白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