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抒情大师有朵神奇“金蔷薇”

2019-05-08 09:36 文汇网

  《金蔷薇》是前苏联抒情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代表作,以内容之美,文体之巧,语言之妙,容量之大著称,近日引进出版。全书含19篇散文描述了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契诃夫、安徒生、高尔基等文学大师的生活、阅读和写作,探访他们内心的秘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写作风格曾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是舒婷、刘小枫等一代人的文学偶像。在作者笔下,人类心灵的每一次细微震颤,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思想都如同尘土中的金粉,而作家们将用漫长的时间来寻觅它们,锻造一朵属于自己的金蔷薇。

如果说金苹果是引起三女神纷争的导火索,那么金蔷薇就是献给缪斯的赞歌。

这一朵《金蔷薇》,被九位文艺女神捧在手上,别在衣襟,插在鬓边,用欣赏的眼神与手指爱抚它的每一片花瓣。它是文学花园中的艺术品,与女神的美貌相得益彰,受俄罗斯优美的文字滋养,孕育出思想的蓓蕾。

花蕊是审美的心窗——这份美是独特的,又是永恒的,因为在万紫千红的艺术之春中,唯有它以自身展示了铸就的过程:是的,花儿们萌芽于瞬息,却并非自然的产物,它们的美姿并不出于天生,而是由匠心打造——匠人就是作者本人。

这些爬格子的花匠啊,他们的心里本就藏着缪斯赐予的花种,由于缪斯的垂怜而得以在文学的花园中栖身;他们的手指虽然并不像火神那样操劳至伤痕累累,却也因握笔耕耘纸上而留下了印记;他们使用的原材料来自生活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那铸造的火是生命的火,鼓风是灵感的风,灌溉种子萌芽的水则出于作者心中的爱情……作家以心血打造作品,那心血里若非饱含着爱,断不能像春风一般拂开蓓蕾的眼睛,也唯有让自己的花朵绽放,才能够倾诉自己倾注的爱情。

《金蔷薇》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

戴骢 译

悦经典系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蔷薇》,就是这样的一朵爱之花,作者从俄罗斯文学的花坛中采撷精华,又凭借自己对俄罗斯的土地、人民、生活、文学的爱,才造就了如诗如画的它。你可以将它看做一本审美的集子,也可以单纯欣赏它的优美,或者认真学习其中的写作经验,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在与作者对话——作者的形象因作品的不朽而鲜活。

创作本身就如同一个童话:打造这一朵金蔷薇并非向安徒生致敬,而是一个证明,证明同样作为文学世界中的即兴诗人,即使自己生活的世界里处处存在缺陷和禁锢,也能和用文字和语言放飞幻想的童话作家一样,以笔为证,以爱为铭,在行动中体验感悟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的人生,永不放弃自身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艺术永生,创作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因卫道士所制定的桎梏而寸步难行。听起来高大上的教条主义怎能与发自内心的真诚挚爱相提并论,庸俗社会的风刀霜剑无法摧毁一朵人道主义的花儿,哪怕它看起来再柔弱,也是金子般的心铸就的。

凭着艺术家的操守,它的根与俄罗斯的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每当翻开书页的微风掠过花瓣,就能清楚的看到那花瓣上的露珠是人民的泪水,听到花朵摇曳的声音来自他们的欢笑,埋首深呼吸所嗅到的甜蜜香气,正是作者欣赏的那些文学家也同样爱着的人与自然、生之光焰,来自每一个清晨的薄雾与傍晚的炊烟。

金蔷薇本是一朵铁玫瑰,这一书名取之于乌克兰流浪歌手奥斯塔勃的经历,他曾用铁打了一朵玫瑰花。卫国战争中断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但也给予了作品新生的机会——作者是多么爱着文学、爱着自己作品啊,他精心雕琢它,不断调整着它的姿容,在人生的最后还为它作了全面修订润饰,只为让这朵永生花儿能够唤起人们对幸福、对美的渴望,赋予人们想象的翅膀,从而能够发现并创造生活的美。

那时俄罗斯艺术的严冬将至,一朵抗拒霜雪的金蔷薇带给人们多少安慰!不管是金蔷薇还是铁玫瑰,都一朵是不为寒风摧折的花儿。同为蔷薇科蔷薇属,蔷薇和玫瑰都以有刺的纸条护卫着娇艳的花朵,是持剑的斗士,时刻保持着警惕,就像雪原中的西伯利亚虎,即便濒临灭绝,依然保持着王者的姿态,无论面对的是天灾还是敌人,都毫不吝惜露出獠牙利爪,正面迎战。

秀美如花的是作者的语言,迅猛如虎是作者的意念,这意念不为寒风所摧折、不为批判所打击,永远都在以清新隽永的文字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寻取着美。在作者眼中,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或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当这一切被集齐,便诞生了这一朵美丽的蔷薇。

这是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流畅读下去的书,其中还存有无数把钥匙,可以寻迹而去,开启世界文学的宝库——作者能够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创作的细致而独到的审视,是因为他向往一个珍惜艺术价值的社会,向往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瞬间的美,而那个能够保持人、自然、艺术高度和谐的社会,早就在文学的殿堂里打造出了蓝图。

通过阅读的接引,一代代人得以进入缪斯的神殿,于赞歌声中看见美好的未来,从此便可凭着坚定的信念把持信仰并努力实现,就像作者将生活升华为文学那样,让缪斯钟爱的美丽花朵,也可以开遍自己美好的家园。

人人心中皆有猛虎,匍匐于雪原不是为了睡眠,而是为了春天:即使只有荒野的泥沼是你胜利的见证,那连它们都会百花繁衍,变得异常美丽——春天永远与你同在,只有春天,光荣属于胜利。

且唤醒心中猛虎,细嗅这朵缪斯的蔷薇。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最美杜丽娘”一红就是十几年

2019-05-09 08:06 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初的南京,天气尚未见晴,气温已经20多度了。街道两旁的古树枝繁叶茂,道路上空郁郁葱葱,形如华盖的树冠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拱门,下面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于朝天宫旁边的江苏省昆剧院而言,这正是热闹的时候。从4月27日到现在,媒体和戏迷们纷纷上门,大家都希望能亲眼看一看那位名叫单雯的昆曲演员的模样。

4月26日,第29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最终名单揭晓,单雯带着她主演的昆曲名篇《牡丹亭》荣登梅花奖榜首。这位年轻的昆曲闺门旦仅仅30岁便摘得了象征着中国戏曲最高荣誉的那朵梅花,成为昆曲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被戏迷称赞为最美杜丽娘、昆曲女神。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的国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昆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培养一位成熟的昆曲演员,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而对于昆曲主角的挑选,更是万里挑一。

1999年,10岁的单雯正式步入昆曲一行,至今已有20年光阴。16岁时,她一鸣惊人,如今,她的演出常常是观众爆满,甚至剧场过道里都站满了人。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代昆曲传人,单雯让昆曲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那是属于新时代的风采。

你自己不能放弃

单雯出生于戏曲世家。在家里的书房中,母亲孙珏一直珍藏着一本相册,里面收录了女儿从小到大每一个年龄段的照片。

仿佛留住了时光。孙珏对本报记者说。

在相册里夹着一张特殊的证明,那是单雯第二次报考江苏省戏曲学校的准考证。准考证上有一张单雯10岁的证件照,照片中的她长着一张圆嘟嘟的娃娃脸,灵巧中略有稚嫩,非常可爱。巧的是,考场编号也是10,正是单雯当时的年纪。

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专业招生频次很低,每20年才招收一批学生。而1998年正好是昆曲招生的年份。

父母都觉得机会难得,我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单雯对本报记者说,她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最终因不满规定年龄而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

幸运的是,第二年,小单雯得以再次补录入学,与另外48位同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人。

然而她进了戏校才发现,戏曲世家的身份并不是金字招牌,反而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

其实我小时候有段时间也是坐过‘冷板凳’的。想起过去,单雯感叹说,因为我是班上最小的一个,那个时候老师不怎么愿意指点我。

单雯说:当时我母亲跟我聊起学校的事情时我就跟她说,其实我自己早就理解了老师所讲的知识,也知道该怎么去表演怎么去唱,但我就是不被老师发现,她就是不给我机会站起来表演,我觉得我的努力是没有用的……自己曾经说过这种比较丧气的话。

孙珏告诉本报记者:我当时经常会跟她说,课堂上这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手把手地教。可是你自己不能放弃,如果你自己放弃了,那妈妈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孩子,必须要靠自己!

所以我一直记住我母亲的话,暗地里非常用功地去学。单雯说,最后甚至比那些老师手把手教的学生要唱得更好。

后来,在单雯妈妈的争取下,单雯终于获得了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

凤凰立于枝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年纪最小的单雯用精湛的技艺和成熟的表演,艺压群芳,震撼全场。从此单雯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和关注,走到了舞台中间、聚光灯下。

2005年,16岁的单雯出演了田沁鑫导演的《1699桃花扇》,扮演玲珑秀美的李香君,从此一举成名。

昆曲蕴藏着共情力量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一片空旷的舞台,一声悠扬的曲笛,杜丽娘出场了。

梅青色的绣花帔,婀娜的莲步,半侧着身子,从重重帷幔的一端迤逦飘来。台步轻移,绸绢曼妙,眸子只是轻轻地一点,那流转而生动的眼波扫亮了全场观众心扉。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昆曲人物,杜丽娘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笔下美丽动人的女性之一。而讲述杜丽娘爱情故事的《牡丹亭》,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与《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让杜丽娘从汤公的文字中走出,演成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样子,是单雯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

我是学闺门旦的。闺门旦里有许多角色,比如《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单雯说,她们每个人物的个性都不一样。

杜丽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才相思成疾而过世了。在过世之后,变成了汤大师笔下的鬼魂,不违背自己的初心,去寻找心爱的书生。单雯眼中透着一种坚定,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需要勇气也需要代价。我很喜欢这样的女性。

单雯表演的《牡丹亭》分为《游园》《惊梦》《寻梦》《写真》和《离魂》五折戏。其中第一折《游园》,讲的是青春正好的杜丽娘第一次踏入自己家的花园。

其实《游园》是最难演的。单雯说,她的情绪很难把握。古代的大家闺秀是不出房门的,所以叫闺中女子。杜丽娘也是听了自己贴身丫鬟的怂恿才第一次走出房门。丫鬟对杜丽娘说,小姐我们家里还有一个这么美的花园,咱们一起去玩吧。于是杜丽娘才第一次走进了自己家的花园。

走进园子里,杜丽娘很兴奋。单雯说,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人面花光,心中是那样的震撼,良辰美景尽在眼底。不禁吟诵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华美诗句。走到后面的时候,杜丽娘发现,唉,我不就跟这个牡丹花一样锁在院子里吗?墙那么高,没人看见她,就自己孤独地绽放,然后慢慢地老去了。

在单雯看来,就像《游园》这折戏一样,昆曲是从一种小情调中蕴藏着一种共情的力量,通过典故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勾连在一起,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单雯说:舞台上的留白代表着观众可以自己去脑补,其实越是这种脑补的意境,就越美好。

这是演员最好的时代

旦角祭酒梅花榜首昆曲皇后,一直以来,在昆曲界,这三个名词合在一起,只用来形容一个人——张继青。

今年80岁高龄的张继青身兼闺门旦、正旦两个行当之长,1984年她荣膺首届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榜首;她的表演被作家白先勇评价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她是触发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那个关键灵感……这些荣誉让张继青成为中国昆曲界最了不起的演员之一。

2007年,一代名伶张继青收单雯为徒,悉心教授单雯昆曲表演的精髓,至今已12年有余。

张老师跟我说杜丽娘要‘收’着演。单雯说,她有时会说,你淡一点好了,表情淡一点。

《牡丹亭》的表演极好地体现了昆曲闺门旦清雅柔美的特色。张继青说,要演好这出戏,分寸要恰到好处,眼神也要到位,十分见功力。

我一开始不能理解‘淡一点’的含义。单雯说,后来我琢磨了好久,终于明白,‘淡一点’意思就是‘书卷气’。

我一直跟她讲,你不要只听我的唱,你要听自己唱。张继青说,这样你才能更快地发现自己的问题。

2018年10月,紫金文化艺术节在南京举行,单雯与恩师张继青同台演出《牡丹亭》,这是张继青的戏曲生涯中最后一次登台演出。看着单雯扮演的杜丽娘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张继青感叹:以前一直还拿你当个小孩子看,现在终于长大了,要刮目相看了。

对于张继青而言,12个春秋的悉心培养终于结出硕果。4月26日晚,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3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单雯主演的《牡丹亭》,一举摘得梅花桂冠,名列榜首,一位年轻的昆曲皇后就此诞生。在张继青获奖35年后,徒弟单雯再次以其薪火相传的《牡丹亭》拿下梅花奖并同样位列榜首,这份传承令人感动。

在颁奖典礼现场,单雯感慨地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会好好演戏,努力呈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现在这个时代是演员最好的时代。张继青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个时代,不要轻易地让它从手中逝去。

我从小就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很庆幸我的爱好恰好是我的工作。单雯说,现在,昆曲变得越来越好,我很幸运自己身在其中。我想这是很多昆曲演员始终坚守的力量来源,我只是很幸运的那个。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杨俊峰 苏碧滢 赵 鹏

对话立陶宛国宝级导演里马斯·图米纳

2019-05-09 08:08 文汇报

  嘉宾:里马斯·图米纳斯(立陶宛戏剧导演)

采访:童薇菁(本报记者)

今年是果戈理诞辰210周年。立陶宛国宝级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率其创立的立陶宛VMT国立剧院来到2019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带来讽刺戏剧《钦差大臣》。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三姐妹》再到《钦差大臣》,图米纳斯非常善于把文学经典搬上戏剧舞台。他曾在莫斯科戏剧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基因与俄罗斯戏剧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受到俄罗斯深厚文学底蕴的深刻影响,他擅长挖掘潜伏在文字之下的深刻内涵,对剧作进行细节的诗意处理,激发观众的情感。对于今天的戏剧创作来说,他曾说:我和我的演员要试图沉入湖底,去挖掘潜藏在文字之下的东西。

文学经典的舞台改编一直是戏剧界关注的话题。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图米纳斯就畅谈了关于经典文学舞台化的种种,他认为,戏剧与经典文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文汇报:保留经典小说在当代舞台上的地位,是否重要?舞台创作如何超越文学的想象空间?

里马斯·图米纳斯:经典的神圣使命是和谐世界,再没有比这更美丽、更高贵、更睿智的了。读书人和戏剧爱好者都能体验到快乐,理解生活和它所提供的快乐,戏剧与经典文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同时,舞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艺术的综合体。众多的艺术在舞台上相遇:音乐、美术、表演、服装、灯光等等。所有的艺术和人、演员在一个点上相遇。每件事都是在此时此地发生的,无数个时空在这里孕育。这是舞台的神圣使命——赋予相遇的喜悦和创造不同世界的奇妙。

对我个人而言,今天在选择舞台呈现的时候,经典是关键。但我是开放的,我也期待着一个更有趣、更强大、更有意义的当代戏剧样式的出现。

文汇报:面对经典,建立全新舞台的美学想象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里马斯·图米纳斯:当我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三样东西:童年的味道,面包的香气和几个世纪前的声音。当然,真正的历史很难被听到,建立想象力也很复杂。为了听到那些个世纪的声音,你得有敏锐的耳朵和直觉。你需要仔细地聆听、沉思、放弃噪音,学会接收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很困难。你需要疏远——远离剧院,远离舞台,不是在舞台上生活,而是让自己和演员穿越历史事件,去往当时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中。

舞台不是博物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修复它,而是把所有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在舞台上予以呈现。在这里,我们通过故事及表演的方式最终实现了那些久远的愿望。

这一次,我们把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带到上海。舞台设计师阿多玛斯·杰寇斯基为这场演出创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一个飞翔的教堂。它提醒我们需要回到生命的起源,回到每个人所必需的神圣真理。否则,将会有一场大灾难降临。有时唤醒一个人是必要的,而戏剧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喜欢俄罗斯20世纪著名画家马克·沙加尔。在他的画作中,神殿漂浮在大地之上,使人相信真理没有离弃人,而是人背弃了真理。如果你违背了律法,背离了道德,损害了良心,那么上天不仅不会宽恕你,接受你,安慰你,同时还会充满报复和毁灭的力量。

文汇报:您提到,个人的经历是影响您创作的重要因素,在《钦差大臣》中有没有您童年的回声呢?

里马斯·图米纳斯:的确是。我的父亲是相当严格的,我嫉妒那些孩子的父母温和、安静、幽默的模样。《钦差大臣》中的主角赫列斯塔科夫的父亲对他也很严苛,他并不爱赫列斯塔科夫。赫列斯塔科夫是一个极度孤独且缺爱的人,直到在村庄里遇见了费约陀罗维奇。费约陀罗维奇也没有孩子,两颗孤独的心一见如故,他们是有关联的灵魂,正如在最后一幕费约陀罗维奇固执的坚持:让他回来,让他回来,我不在意他是否撒谎欺骗……他本可以成为我的儿子……这个父与子的关系特别打动我。

文汇报:当代剧场的功能是去净化、唤起人们心底的神圣,还是发现问题、针砭问题?

里马斯·图米纳斯:《钦差大臣》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但舞台化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去嘲笑剧中的人物,我们接受他们当时所身处的复杂的生活,毕竟他们生活在一个墨守陈规的时空中,他们从未想象过不同的生活。

果戈理、普希金、契诃夫和莱蒙托夫(与所有俄罗斯文学一样)的共同特征是对人生真理的渴望、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戏剧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一刻的神圣。他们被允许在剧院里感觉到自己是与死神隔绝的。我们的维尔纽斯小剧院是30年前在立陶宛成立的,建院时的首演作品就叫做《不会有死亡》(Therewillbenodeath)。今天我们依旧要让观众相信,剧场里是有永恒的,它能够超脱俗世。这是个伟大的使命——说服观众并邀请他们成为创造者、主宰者,感受生命永恒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市文化执法总队查处晋江文学城 晋江:认真整改

2019-05-24 10:50 千龙网

5月23日,晋江文学城微博发布整改声明。

千龙网讯按照北京市扫黄打非净网2019专项行动工作部署,根据群众举报线日,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联合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市委网信办、市新闻出版局、市通信管理局等单位,对北京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某网站进行检查。经查,在该网站登载的网络作品中,《不知悔改的男人》等作品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

鉴于该公司对网络出版物内容疏于监管,未尽合理审查义务,相关部门依法责令其立即进行整改,全面清查网络出版物内容,完善审核编辑制度。对该网站涉嫌违法行为,执法机关将进一步依法作出严肃查处。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将主动配合执法机关依法查处,诚恳接受处罚,同时,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全面开展自查,认真进行整改。从即日起,立即关停所渉问题突出的栏目,停止更新原创分站15天,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把好内容审核关口,确保运营合法合规。

北京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网络文学企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严格执行编辑责任制,全面落实三审三校制度,规范网络出版服务秩序,为广大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下一步,市文化执法总队将在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的指导下,以营造风清气朗、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为目标,聚焦整治网络色情和低俗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净网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营造首都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 为时代添彩

2019-05-24 10:57 光明网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三】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 漆永祥

据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在如此汗牛充栋的海量古籍中,哪些书算是善本,哪些书不算善本,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范畴,也是一个难以估量的数据。一般而言,一部古籍若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三居其一,即属善本。但随着时代的下移、书籍价值认识的不同与人们喜好的变化,善本的判断也因时、因地、因书、因人而异。如果我们用一句简单而不过时的话来说:在一种书的诸多版本中,相对内容全而文字讹误少的版本就是善本;更通俗地说,善本就是一部错误较少的好书。

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文明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的遗产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充分珍视与利用现存古籍,挖掘和阐发古籍善本自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学习、鉴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要讲好古籍善本的故事,展现薪火相传的文化魅力与民族精神。我们以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所编《金石录》为例,赵、李二人伉俪情深,家无余财,却典衣缩食,嗜好收藏古籍文物。后不幸宋金战起,逃难南方,所藏散佚殆尽。李清照在经历夫丧书亡的颠沛流离后,整理编纂成《金石录》三十卷。由此可知,李清照不仅是南宋一流词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金石学家。《金石录》的流传,也恰如其成书过程一样曲折艰辛。此书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前后所刊的龙舒郡斋本,宁宗开禧时浚义赵不譾曾重刻。然而,这两个本子都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流传的都是传抄本,沿讹踵谬,弥失其真。清代最早的刻本是顺治时谢世箕所刊,后来乾隆时著名学者卢文弨参校各本,详加校勘,付梓印行,《金石录》方有了一个可读的通行本。但清初藏书家冯文昌却意外地收藏到不全宋椠本《金石录》十卷,这真如得之天璜,极为稀珍,冯氏立即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图章,以表夸耀。后来此残本又转藏于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诸人手中,亦皆刻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此残卷如今归于上海图书馆,摆脱了人失人得、命若游丝的恶运,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可见一部书流布于世,编著者固然其功至伟,但藏抄、刊刻与流传过程中的任何环节,缺一不可。一部书的流传史就是一部生命史,因为书籍是有生命的,甚至是九死一生才传到今天的。一个善本的故事,也溢漫着先贤文化传承不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二,要重视与发掘善本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丰采。一部古籍能否刊刻、流传并发挥其价值,有时甚至是偶然因素所致。清乾隆期,主流学术是考据学,但当时学者崔述却不媚时好,深研史籍,有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怀疑精神与坚韧毅力,花一生心血著成考辨札记性质的专著《考信录》三十二卷。云南石屏人陈履和,在接读崔氏部分书稿后,便坚意拜崔为师,成为崔氏唯一的弟子。崔述临终之际,遗命将书稿全部交与陈履和。陈氏赶到后拜受遗书,改称自己的斋名为遗经斋。陈氏将一生的精力和所有资财都花在了为其师刊书上,刻版不懈,可惜版片刻竣,未及刊行,就逝于浙江东阳县任上。遗书版片二十箱寄托金华府学,心志未竟,而师徒俱归道山。民国时期,胡适在日本发现《考信录》后非常重视,回国后令顾颉刚等人整理出版。顾颉刚深受崔氏影响,创立古史辨派,成为二十世纪史学流派中的中流砥柱。《考信录》在崔述师徒身后,发挥出了巨大的学术能量与深远的影响力。像《考信录》这样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的古籍,不在少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充分发掘,并给予极大的尊重与重视。

第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古籍数据库的作用,将古籍善本进一步数字化与网络化,使更多人学习、传播与热爱古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让古籍火起来。今日世界已进入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不再限于到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才能借览古籍。古籍数据库中完整而清晰的古籍扫描图像,使我们有条件看到甲骨金文、帛书汉简、唐代写本与宋元刻本,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各大图书馆与研究者,不能仅是将古籍数据公诸网上即告完成,而是应该在介绍、宣传与推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举办各种高深的专家讲座外,还要做更多的普及类讲座;不仅要在各高校与图书馆举办,还应深入工厂与农村,甚至是到中小学去,给孩子们讲解古籍在刻版、字体、纸张、版式、用墨、装订、钤印、题跋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让他们鉴赏与品味古籍之美与传统文化之典雅与厚重,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进而逐步喜欢与热爱古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后继者和弘扬者。

第四,要大力发掘古籍,加快整理古籍的步伐,激活沉睡在馆阁中的古籍,让古籍活起来。目前已经影印与整理的,只是现存古籍中的少数,绝大部分的古籍仍深藏难出,蒙尘插架。我们的目光总是盯着历代少数名家与他们的名著,反复影印、点校、注释与翻译出版,而那些尚未被人所知的著作,并不是它们不重要或不是善本,而是无人阅读、研究与整理。因此,若要进一步盘活古籍资源,扩大其影响力,就要着重于乏人问津之古籍的开发、整理与利用。书籍毕竟不是文物,阅读利用永远是其第一属性,而文物属性是第二性甚至第三性的。藏而不用,等同文物,就失去了书籍的天然属性。尤其是一些古籍孤本,终归是会消亡的,整理出版,化身千万,才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因此,冀望各大图书馆,持更为开明开放的态度,在古籍的开放阅览、影印整理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绩。这是需要学术界与图书馆界的通力合作,才能达成的目标。

第五,在西学兴盛、西化成风的今天,还要积极向全世界推介、翻译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成分,也有糟粕的内容,要选择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经史子集,来加大传播、推介力度。这些书籍所讲的,应是恒常的道理,是直指心性的温馨故事,是举世喜闻乐见而向上提引的道理,是古今中外人们都能接受的观点与内容。唯其如此,才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与喜爱。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尚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恒久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漆永祥)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数字化时代 纸书路在何方

2019-05-24 15:42 北京晚报

  ▌曾子芊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籍一直作为人类文化的标志以及人类思想的载体存在。除却书作为传播媒介所拥有的功能性以外,书籍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有时,它代表着博学与美德,象征着智慧的传授。从中世纪一直到现代社会,许多圣者、政治家、神职人员和作家的肖像都或是手持书本,或是以有着满架书籍的书房做背景,书籍让他们看上去严谨而博学。

有时,书籍还是权力和魔法的象征甚至化身。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帕罗说过:书斋是我广大的公国,占领并销毁他的书籍,也就是将他的权势推翻;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为了逃避惩罚,破釜沉舟的最后一招则是烧毁自己的藏书。

自书籍出现以来,它为不可计数的人带来了精神与智识上的成长。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壁上,一幅11世纪的马赛克图充分说明书籍千百年来受到了被人尊重的崇高地位。在这幅画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和他的妻子侧坐拱卫着耶稣,皇帝手里捧着一袋钱,而耶稣的手里则握着一本书。

然而,当我们身处数字阅读蓬勃发展的一屏万卷时代,实体书曾经的地位和未来也愈发受到质疑——这亦是年年都被反复提起的话题。

纸质书的未来

上个月,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召开,会上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阅读12.4本电子书,我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54.5亿元,同比增长19.6%。早在前几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在我国也长期处于攀升状态。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了电子阅读器的忠实用户,称其提供了一种随身携带私人图书馆的感觉。还有青年作家表示,由于实体书籍又重又占地方,所以在未来,纸质书必死。

实体书籍最终会消失吗?围绕它的讨论和争辩已持续了不短的时日。虽然从目前看来,书籍出版的总量仍在持续增加,但在某些领域(如科学期刊),电子版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版,人文学者也在逐渐向科学家同行看齐。

在电影《星球大战》里,绝地圣殿档案馆的空间与都柏林三一学院著名的长型阅读室非常相像,只不过里面的书籍都变成了储存电子信息的胶囊,需在电脑上阅读。这一段有关书籍未来的预言,似乎阐释着:即使存储方式变得迥然不同,人类的文字和思想仍将持续出现并得以妥善保存;书的实体虽不复存在,文本却最终从纸质书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

英国书史学家大卫·皮尔森的著作《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超越文本的书》中译本近日出版,原书标题为BooksasHistory,译作《书为历史》或《作为历史的书》也许更为准确一些,但副标题的超越文本四字之意则非常明显:它要挑战书籍只是文本载体的观点。它关注的也并非是技术的变革,而是在变化的背景下,启发读者认识到实体书籍独有的价值与特点,例如书的排版、印刷、装帧、收藏、批注、再利用等。另一方面,任何一本书籍在被拥有、被阅读、被收藏、被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本身也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独特历史。或许,今后当读者谈论起对纸质书的钟爱之时,除却情怀二字,还能有更多支撑的证据。

书不只是管道

文本处于书籍价值的核心,这一点毋庸置疑。长久以来,书籍在读者的心中受到尊重,更多的当然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文本价值而非实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是载体、硬件和管道,如要把书籍和文本进行分离,则是在认识上挑战读者的认知——因为人们惯常是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的。

皮尔森指出,书籍并不是被动的管道,书籍的三维实体与物理特征都能影响到读者如何接受其中承载的内容,书籍本身就有作为艺术品的潜力。不同版本的书籍能带给读者不同的观感和手感。诚然,精简版和豪华精装版的书籍阅读起来,在体验上当然还是会有细微差别的。文本的表现形式究竟会给读者的感知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令现代文本学者感兴趣的线世纪后期的新西兰书目学家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更是影响了许多当代学者,大家开始关注书籍整体的重要性,而不仅是书籍所承载的文本。

古埃及的书籍大多抄写在莎草纸上,中国最早的书籍则有简牍和帛书,以及后来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它们大多以手卷的方式存在。与东方书籍相较,西方书籍的装帧有着不同的传统,它源自近东以及中东地区的古抄本:将书页折叠起来,缝制成册。一直到现在,西方书籍呈现出的都是传统的册子本的模样——这是因为册子本易带易用,使用起来方便又舒服,至今没有其他的书籍样式能够取代它。

册子本长久的魅力也体现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书籍外观和手感的关注。一本成功的书籍必定是各种设计因素的成功组合,字体是不是清晰可辨、页面布局和排版是不是令人读起来舒服、产品的大小和形状是不是容易打开和翻阅……书的形态以某种方式微妙地影响着阅读。事实上,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恐怕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

对一本实物的书籍,人们无论是进行书写、涂鸦、修改、珍藏还是销毁,都将锻造出每本书独特的历史,它构成了人类交流史与艺术设计史的一部分,这是电子书籍缺乏的特质。总而言之,当书籍作为实物而存在时,它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作为文本存在的书籍则可以有各种替代品。

无形的艺术

对书籍设计而言,最有效、最成功的设计恐怕恰恰是那种不被读者注意到的设计,正如理查德·亨德尔在《书籍设计》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如果印刷是黑色的艺术,书籍设计就是无形的艺术。

15世纪末,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在威尼斯创立了阿尔丁出版社,以一种新型小巧的形式出版古典文本,此举成为印刷文化在欧洲传播和影响的里程碑。

20世纪初的人人系列将各类文学作品带给广大的普通读者,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的设计异常漂亮,早期的扉页充满了19世纪末美术工艺运动的风格,将英国工艺大师威廉·莫里斯的美学理念带给了广大读者。

出版社通过书籍设计,来强化品牌和身份认同,他们也常常以不同的封面设计来出版经典文本,用新奇的图像来吸引新一代读者。尽管不少人心里明白不要以貌取书,但受到书籍的精美设计诱惑而购入、阅读的也不在少数。2004年,箭书出版社(ArrowBooks)以全新封面出版的乔伊特·海耶尔的作品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乔伊特·海耶尔是英国浪漫小说家,她的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中产趣味的历史浪漫故事,因新封面让这些作品拥有了一种简·奥斯汀般的风味,销售量显著上升了。

无形的艺术不单能体现在刺激销量上,书籍也是某个时代的美学和价值的组成部分。比方说,书的封面不仅可以表达文本的内容,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取向。通过比较出版于1888-1999年间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不同版本的封面,我们会发现它们一方面反映了设计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时期读者们对此书的看法和期望:爱丽丝究竟是怎样的形象?是温柔还是脆弱?是单纯无邪还是调皮捣蛋?

当我们谈论字体、版式、实体特征以及其他与文字有关的因素能影响到文本意义的建构时,恐怕内心对此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对此,皮尔森通过列举三个版本(1609年版、手书文本和20世纪版)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06首,直观地通过图片,表现单词的拼写方式、字体、段落设计以及其他因素对读者的影响。他还一并列举了美国作家埃德加·艾伦·坡的诗作《动荡谷》的三个版本(1870、1908和1952年)。不同的版式设计和有无插图的版面,究竟哪一个才做到了提升读者的想象力,这也是相当值得探究的问题。

当书籍成为艺术品

当无形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制作精美的书,或是拥有精美插图的书籍,实物往往可以脱离文本,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而存在。独立的艺术品,不能只因为图文并茂,或因为有赏心悦目的字体和排版,制书人需要将创造力用于构成一本书的所有元素上,将文本、字体、排版、插图融为一体,《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举了埃里克·吉尔为金鸡印书坊1931年制作的《四福音书》和凯尔姆斯科特印书坊1896年出版的《乔叟寓言》作为例子。

此外,在书籍的版面和排字方面,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充满想象力的实验,如乔治·赫伯特的诗作《复活节翅膀》,文字被排列成双翼的模样;9世纪古希腊诗人阿拉托斯的手抄书中《狗》一文更展示了早期将文字进行游戏般排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到了20世纪后期,更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手制书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艺术家们的出发点不再只是文字和图像,而是书籍这种物质实体。美国艺术家玛格丽特·考夫曼的《莎莉姑妈的哀歌》被印制在多种形状的纸页上,仿佛拼凑被面所用的不同布料,这本书能以不同的顺序打开,字词的组合会随之改变;智利诗人尼可那·派拉的《反传统书》,读者只有将它的页面拆开,重新折叠成一个三维多面体,才能看到完整流畅的诗句;更极端的可能要数美国艺术家基思·史密斯的《线书》,它完全舍弃了文字内容,翻阅它的页面,读者会同时获得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体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作为物体的书上。

当代艺术家们对书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各种尝试:有的用镜子或草制成书,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还有的制作了有文字的书形雕塑……读至此,我们或许会发出和作者皮尔森一样的疑问:一本没有文字的书,是否还能被称为书呢?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扩大了书籍概念的外延,引发了人们对书籍的样式及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书与图书馆的个性

从悲观的角度看,BooksasHistory还有一层意思,即书籍成为历史。意思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实体书可能会成为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但皮尔森此书名中历史的含义却完全是积极的——书籍是文化遗产结构中独特的文物,它们值得被人类保护和诠释。

许多世纪以来,直到19世纪印刷和出版业的机械化,所有书籍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即使在它们出售之前,也没有任何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当一本书从一位读者手中流转到另一位读者手中,几代下来,每位读者都会在书上留下他们的印记:铭文、注释、藏书票、重新装订、家族徽章、修改涂鸦等。

研究书籍藏家的意义寓于何处?实体书籍上的记录可以告诉后人有关藏家以及文本的信息,也能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读者们对某一文本的接受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以及此书在那个时代的影响。一言以蔽之,书籍能够影响、塑造并反映人们的兴趣。

回忆中,无论读者是否是藏书者,干净的书籍版本似乎一直都更受欢迎,前任藏家的批注或涂鸦并不讨喜。传统的图书馆目录也主要记录作者和书名,很少会关注前任藏家和装帧的任何信息。

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变。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佐证藏书信息的重要性:一本20世纪装订的16世纪出版的《乔叟作品集》,因为重新装订过,变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旧主人的痕迹,也没有任何眉批或题字。如此一来,虽然它仍是一本历史文献,但是它能为读者和学者提供的与大量的电子文本和后代的纸质印刷品并没有区别。但英国作家加布里埃尔·哈维曾经拥有过的一本1598年出版的《乔叟作品集》就大不相同了,上面有许多他有关同时代诗人的笔记和评论,其中就包括最早提到的关于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的文字。

为书籍做上批注的人,也并不需要多有名或多重要,他们的文字同样可以充满趣味。无名之辈所做的批注也能为后人提供有价值的证据,说明历代读者们对当时的出版物的吸收和反馈。

在书的扉页上,有可能包含了别处没有的有关此书文本和出版的重要信息,也有可能记录了与此书毫无关联事件,这都使它们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大大增加。有时,读者也会删除他们不喜欢或觉得不合适的东西,但即使是污损一本书这种负面的举动,也赋予了该书个性化的特征。

皮尔森还专门分章论述了图书馆的整体价值。既然我们需要把书籍看成一种实体而非文本的承载工具,那么图书馆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收藏文本资料,而是把提供图书资料的功能与良好的使用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整体。图书馆作为整体的价值远远超过其藏书的加总,因为图书馆本身显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点上,读者个人或集体的兴趣所在。

当通过了解不同图书馆的藏书,并在他们当中进行交叉比较,我们就能勾勒出特定时段内图书收藏的宏大画面,还会发现,流传到今天的书籍是参差不齐的。如今非常罕见的书籍,在历史上可能是被广泛阅读的畅销书,而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些经典文学,在当时可能无人问津。

博尔赫斯的一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道出了无数爱书者的心声。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书籍的热爱当然大部分源自其文本的光热,作为实物的书或图书馆本身则貌似不太重要。当我们手捧可以装下一座小型私人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器时,无需油墨的香味或纸张的触感,我们也会深深感激数字阅读带来的便利。于是,面对实体书是否还有存在价值之问,有的读者会仓促地给出一个回答。皮尔森的《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全书想要启发读者的即是:书籍拥有超越文本的独立价值。每一本实体书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记录,它们共同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或许,就是实体书在未来仍然需要并且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揭晓

2019-05-24 15:46 北京晚报

  5月8到9日,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举办的《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8)评选结果揭晓,包括《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原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新人新作六大门类的30篇作品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的10部中篇小说入选。

中篇小说尤凤伟《排异》,尹学芸《天堂向左》,陈世旭《老玉戒指》,方方《各自沉迷或是各自陶醉》,孙春平《松涛呼啸》;短篇小说老藤《一滴不剩》,范小青《买方在左卖方在右》,晓苏《夜来香宾馆》,马晓丽《陈志国的今生》,普玄《生·纸条》;报告文学王敬东《北京遭遇垃圾围城》,刘国强《祖国至上——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飞行记录》,李琭璐《中国失踪儿童家庭的忧与盼》,朱晓军、杨丽萍《留守知青,你在他乡还好吗——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辛茜《雪山啸音》;散文蒋韵《青梅》,梁鸿鹰《毛发的力量》,余华《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江子《高考记》等8篇;诗歌洪烛组诗《西域》,杨炼《杨炼诗一组》等5组;转载中篇小说王棵《从同志到先生》,须一瓜《甜蜜点》,南翔《洛杉矶的蓝花楹》,鲁敏《有梦乃肥》,苏兰朵《诗经》,张翎《胭脂》,陶丽群《白》,林森《海里岸上》,吴君《离地三千尺》,薛舒《张某花》等10部作品获奖。

尤凤伟、蒋韵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已是连续三次上榜,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散文《西山客话》系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遗作,此作虽曾遗失多年,但发表后不乏光彩,说明好作品不会被时光埋没。

本届《北京文学》优秀作品评选始于今年4月份,评选对象是2018年发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的全部作品。候选作品除由编辑部自身集体评估,还参考了作品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如转载情况、外部获奖情况、读者反馈、文学界各方评价等,最终由《北京文学》编辑部集体讨论确定。终评委由全国数十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组成,各门类评委提前一个月阅读候选作品,并对自己提名的每部作品写出评语。编辑部在汇总全体评委意见的基础上统计投票结果,最终按照得票多寡评出各门类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范子烨:陶渊明“猛志固常在” 才能“悠然见南山”

2019-05-27 13:10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5月26日讯(记者 纪敬)5月26日在十月文学院,范子烨主讲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赋与晋宋政治,这也是名家讲经典中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一讲。

在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范子烨,从政治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陶渊明及其文学创作,重新诠释晋宋易代之际的社会、历史和人性。


5月26日,名家讲经典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范子烨主讲陶渊明诗赋与晋宋政治。(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正如鲁迅所说,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范子烨谈到,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有三次在军队当中。陶渊明是职业军人出身,所以他的诗歌当中除了灿烂的菊花和飘逸的酒香,还有寒光闪闪的宝剑。别看陶渊明写诗很潇洒,但是从军事眼光看,他总在长江上跑来跑去,显然在传递军事情报。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再表达自己痛苦的心情、对于家乡生活的怀念,和对回归田园的憧憬。

陶渊明的三次军旅生涯,再加上29岁的江州祭酒,最后一次为官是公元405年8月,他要求改任彭泽县令,这时候他脱离军职,在官80多天,11月份彻底辞官归隐,之后再也没有做官。陶渊明为什么可以从容进退?

他有复杂的家族关系,这个家族有一定的势力。范子烨认为,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他一生五次为官的政治阅历也是密不可分,因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永远不会超越政治,一个没有政治情怀的人也永远不会有回归田园的梦想,陶渊明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能够创写田园诗,也是由其政治阅历和政治素养所决定的。


5月26日,名家讲经典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范子烨主讲陶渊明诗赋与晋宋政治。(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他从小读儒家经典,熟悉老庄学说。以道家学说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对陶渊明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他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实际上他的选择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范子烨认为,从陶渊明整个为人风范来看,他是一个外道内儒之人,表面上很潇洒,诗酒风流,但骨子里是儒家的东西。所以陶渊明的特点,一方面潇洒自然,另一方面很有原则性,他的性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比较理想的。

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以名家讲堂,雅俗共赏的形式,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专家学者、作家与文艺家,以浅显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互联网+公益 数字阅读企业在行动

2019-04-19 10:02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互联网+公益阅读成风潮

4月12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在第5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开幕式上发起公益性阅读资源捐助活动,咪咕数媒、掌阅科技、天翼阅读等10家数字出版企业集体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中小学捐赠电子阅读器、在线听书机、电子书等数字图书资源。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表示:要把边远地区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图文声像的形式送进社区,送进家庭、送进学校、送进牧区,使文化普及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因此,今年数字阅读大会新设文化扶贫展区,数字阅读企业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掌阅科技有限公司、天翼阅读,以及甘肃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携相关项目参展。展览背后,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是各类文化企业切实推进文化扶贫的阶段性小结。数字阅读企业正在积极地为文化扶贫和教育资源均衡化贡献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掌阅科技启动了全民阅读 文化筑梦公益项目;爱奇艺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希望盒子公益项目;阿里文学发起益起阅读公益大篷车项目;网易蜗牛读书联合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共同捐建+∞自然公益读书馆;纵横文学以教育扶贫、文化加油、产业致富、网络提速为主题,举办湖北建始县文化扶贫项目;2019年,阿里大文娱发起在线影音教育项目松果公益。

读书类新媒体公司也在行动。樊登读书会自2017年起持续推进公益讲堂项目,公益讲堂结合樊登读书会老师讲解的经典书籍,为全国各地的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医院等带去公益分享,从而鼓励人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当前,农家书屋、文化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向区县渗透,阅读作为扶智教育的重要方式得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到贫困地区学生的身边。

比如,2018年4月,阿里文学发起的益起读书公益项目,就打通UC、优酷、虾米音乐、阿里影业、阿里游戏、大麦、大鱼号、天猫图书等阿里生态资源实现多渠道、多平台整合推广。

正如掌阅科技高级公关总监范彬彬所言,作为数字阅读领军企业,掌阅充分利用自身具备优质内容和硬件设备的优势,为捐赠地区的师生提供物资和精神食粮。创立10年来,掌阅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商业成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致力于让阅读无处不在,并用心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特别是一直重视青少年的阅读培养和教育。数字阅读的便捷,让读书这件事能够更便利地提供给更多孩子,这也是掌阅的优势。

在网易蜗牛阅读营销负责人何欣茹看来,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才使网易蜗牛读书+∞自然公益读书馆这样的创新想法得以实现。蜗牛读书能够通过创新的AR、Wi-Fi、GPS等技术,实现特定空间内蜗牛电子书的不限时畅读,以互联网+阅读模式服务公益事业。相比纯纸质书公益项目,蜗牛读书更轻便、易实现、易推广,在有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地方,即可快速实现海量电子书资源的公益畅读,为互联网公益阅读事业提供了有力借鉴。何欣茹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性,也使蜗牛读书的公益项目能够被更快地传播和接受,蜗牛读书也已接到来自全国不同地点、不同场景的公益合作邀请。

纵横文学则组织网文作家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建始县文化扶贫活动,网文作家们走进建始县一中,给学生们讲述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的经验。作家烟斗老哥从增加阅读量、多记多练、兴趣培养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及写作经验。纵横文学高级副总裁许斌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性以及纵横文学网络作家覆盖的读者人群,推广建始县的人文历史,旅游项目。

以书为媒,教育下乡

送图书、送硬件、送教育,文化扶贫正以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触达需要帮扶的群体。

阿里文学旗下书旗小说APP发起益起读书活动,通过日常用户签到、阅读时长转化为公益捐书数量的形式,鼓励用户参与到为偏远山区儿童捐书的活动中。目前活动已结束,总计超百万网友参与。线下落地行动也在有序推进,益起读书公益阅读大篷车开到了安徽、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青海以及甘肃8个省的偏远山区学校。大篷车内设有阅享小课堂、读书天地、游戏体验等功能区域,孩子们可以在大篷车中开心地听故事、读绘本。据统计大篷车累计为近50所山区学校的孩子们送去图书5万余册、文体用品近万件。

2018年,掌阅科技也启动了全民阅读 文化筑梦公益项目,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等地区捐赠爱心阅读室,培养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精神生活,享受阅读的乐趣,甚至通过阅读教育摆脱贫困。

今年4月,阿里大文娱再度调用阿里生态体系资源发起文化扶贫公益项目松果公益,该项目定位于在线影音教育公益项目,旨在帮助乡村学生能够参与更多兴趣班。阿里大文娱副总裁周晓鹏介绍说:兴趣是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乐趣和动力的关键。乡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口相对较大,兴趣课就更难以普及。阿里大文娱的内部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外部的社会力量,松果公益能够高效高质地覆盖许多乡村学校,让更多孩子能够在乐趣中学习,在乐趣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松果公益由阿里大文娱生产线上兴趣课件,通过淘宝教育普惠教育平台和马云基金会少年宫等将课程输送到乡村学校。据他介绍,课程内容来自于阿里大文娱自身文娱资源、社会公益资源和大鱼号自媒体的创作资源;UC发挥其内容平台优势,为松果公益制作了部分内容,同时还向大鱼号教育类自媒体发起征集,一期就收获了数百条创作内容;优酷也将整合少儿影视资源,纳入松果公益课程体系中。

目前,松果公益设英语、科普、自然、美学及我的祖国5大类内容,专为9~15岁学生启智而设计,课程内容经过各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在线课程通过淘宝教育普惠教育平台分发给目标学校。据我们了解,所有使用淘宝普惠教育平台的学校都可以看到线上课程,未来我们还将覆盖更多渠道。周晓鹏说道。

截至目前,掌阅全民阅读 文化筑梦公益项目已先后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滦平县、河北省康保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内各旗县,以及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三区三州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进行捐赠,累计送出电子书阅读器220台、电子书12万余册、纸质书4000余册,书架文具若干,建成乡村阅览室50余间。

无独有偶,阿里文学益起读书公益大篷车活动也将终点站选定在三区三州内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电尕镇。来自阿里文学、天猫图书、淘宝-天天特价-文教以及农村淘宝的志愿者将4000册图书、3000套文具、3000套字帖和6万元购书基金,送达电尕镇中心学校。

据范彬彬介绍,2019年,掌阅全民阅读 文化筑梦公益项目还在继续,计划向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县进行捐赠。此外,掌阅还将在世界阅读日期间,携手联合国、厦门航空共同发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益活动。

近年来,咪咕数媒不遗余力投身文化扶贫工程,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社会扶贫网、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马云慈善基金会等政府和机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扶贫。

咪咕数媒总经理李军告诉记者,咪咕数媒与中国社会扶贫网合作,已向湖南、河北、四川、贵州、山东、甘肃、江西等省份的部分贫困地区学校捐助1500台咪咕版Kindle阅读器。2019年,咪咕数媒将进一步加大在公益文化扶贫上的投入,将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儿童文学研究会合作开发推广童悦工程手机阅读客户端,帮助提升儿童阅读质量;与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合作,向中西部学校捐赠约1600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校长老师能力提升培养;与马云基金会合作,协同建设乡村图书馆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图书角,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

网易蜗牛读书也发起了+∞自然公益读书馆、蜗牛读书馆等公益项目,希望从边远地区扶贫、城市公益阅读等角度,满足不同圈层人群的阅读需求,履行网易作为先锋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文教资源的平等。

据悉,网易蜗牛读书还将携手共青团杭州市委,支持新疆阿克苏高级中学的希望书屋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架设、书籍捐赠等支持,推动文化资源平等,让更多的民族地区学生受益,发挥出更大作用和价值。

蜗牛读书+∞自然公益读书馆项目主打电子书免费畅读,相关的公益空间内,读者可以不限时畅读超过3万册精选电子书,截至目前已覆盖6个公益空间。网易蜗牛读书提供超过6万册纸质书借阅,并与杭州各大公立图书馆打通系统,书籍不断更新流通,同时也通过‘+∞技术’提供3万多册电子书的畅读,至今已经接待超过10万人次,举办公益文化活动100多场。何欣茹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陈 莹

书店“文化综合体”如何做 ?

2019-04-19 09:58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当下,书店正在与综合体产生更多关联。无论是发行集团着力打造的文化综合体平台,还是书店向文化综合体转型升级,或者直接入驻到大型商业综合体当中,书店平台文化属性、引流效应趋势渐显。模式创新也带来了挑战:高颜值吸引了大量人流,但人流难以转化为商流等问题成为困扰书店管理者的顽疾。2013年,苏州凤凰广场成为国内以发行集团为主导,以文化业态为核心的主题购物中心。5年之后,苏州凤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曾锋得出了搞书店相对容易,做文化综合体很难的感受。书店打造文化综合体,怎么想、如何做? 此次,商报记者对全国部分书店管理者进行采访,管窥书店文化综合体运营之道。

综合体文化+满足消费者需求

打造文化综合体是国内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径,将图书与多元以及多元与多元业态之间进行充分整合和深度融合,能够增加客流量、增强品牌影响力,从而有效提升实体书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文化综合体要用购物中心思维模式。苏州凤凰广场对外营业项目整体面积20.5万平方米,包括了商业、住宅及写字楼,书店比重在整个经营面积中不足20%。在曾锋看来,书店打造‘文化综合体’,应该要逐步摆脱百货思维模式,转向购物中心思维模式。对于图书与多元的联动,我认为在一定规模的综合体内,这是互为促进的:书店可能会带来特定的人流,而综合体也会为书店带来人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新型书店都要进综合体的原因。书店自身的聚客能力与以前相比下降明显,新华系大书城必须看到这个趋势,并据此积极应对。此外,曾锋强调,就苏州凤凰广场来看,人流直接到书店消费的比重较低,大多数时间消费者还是先解决物质消费。

业态联动要综合考虑全盘布局。山东书城通过发展悦客自营品牌、促进业态融合等方式,打造了城市文化地标和文化经营综合体。山东书城副经理吕蕊说:为实现‘文化综合体’内图书与多元、多元与多元间业态的联动,书城内产品摆放需要综合考虑、全盘布局,既然是综合体,就要对外树立整体形象,在书城内要统一管理,包括统一标识、统一收款、统一营销。

2019年,新华书店北方图书城有限公司升级为盛文·北方新生活,并在辽宁14个地级市建设地标性文化商业综合体。新华书店北方图书城连锁总部副总经理汤华湃介绍,新打造的盛文·北方新生活以图书为核心,兼具文创、娱乐、生活、旅游、餐饮、教育、儿童7大业态,包括北图自营餐饮、大耳娃魔法帝国、北图教育·越美书房等自营板块,并将具有一定文化属性的商品按体系化集结,注重品牌化和关联性。

引进高关联、高文化创意和高附加值的多元产业。九江新华将原九江书城进行升级,打造了九江文化平台,并引进了中科院科普教育基地、集雅斋、长物斋定制书房、晨光生活馆等13个业态20个品牌。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总经理徐万明介绍,通过重新规划设计,九江文化平台全面推进卖场转型升级,确立了以图书核心价值,吸收高图书文化关联值、高文化创意、高学生教育附加值的‘非书卖品’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流且有效益的文化综合平台,构建成体验化、社交化、信息化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平台。

内蒙古图书大厦在升级成为内蒙古新华书店后,业态经营上也有着显著变化。在自营与联营上,内蒙古新华书店策划部刘静怡认为,自营可以直接管控,保证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联营可以借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丰富产品的多样化。为此,内蒙古新华书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并与民营开展合作,引入了优学派、中公教育等与文化教育相关产业,与南京创流、巴盟绿业等企业合作,引进多种绿色健康食品、蒙元文创产品、数码类产品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焦 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