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歌《清平乐·大都吟》为第六届“梦想成真”演出季闭幕

2019-07-01 13:43 千龙网

6月30日晚,北京歌剧舞剧院精心创制的现代乐舞作场《清平乐·大都吟》在二七剧场上演。主办方供图 千龙网发

千龙网讯历时两个月,20部精彩剧目,46场演出的北京演艺集团第六届梦想成真演出季落下帷幕。6月30日晚,伴随着空灵缥缈、古韵悠然的曼妙舞姿,北京歌剧舞剧院精心创制的现代乐舞作场《清平乐·大都吟》在二七剧场上演,元朝定都北京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汇交融中,徐徐展开。

作为京演集团第六届梦想成真五月演出季的压轴演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清平乐·大都吟》体现了传统国风样式、跨界融合创新。全剧共分五大章节,将《大都阙》《大都曲》《大都剧》《大都乐》《大都月》巧妙联网,展示了一幅全景式元代社会文化画卷。

当晚的演出在在文天祥的诗作中拉开大幕,通过丰富的舞蹈编排,分别描述了各个少数民族在元大都生活的场景,整台演出画面感强,动感且富有异域风情。总导演何晓彬告诉记者:此次编排,在舞蹈元素、音乐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意识的编织,是一次尝试,也是一种突破。《清平乐·大都吟》采用重情绪轻情节的设定,通过舞台艺术与舞台科技,渲染出综合视听效果。观众赵先生对记者说,从去年就关注了北歌的这个戏,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气质独特的元代歌舞,很惊艳。

现代乐舞作场是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区别于以舞蹈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剧形式,在歌舞艺术的本体之上,融入诗词歌赋的文学性、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戏剧性、音乐舞蹈的综合性,赋予单纯艺术本体以性格、情感、风韵、意义、灵魂和生命力的新型舞台表演样式。

今年,北京演艺集团迎来了自己的十载年华。集团作为艺术门类最齐全、内容产品最丰富、资产量最大的国有演艺机构,十年间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嬗变,不断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击楫中流。回顾整个五月演出季,通过院团公众开放日之戏游北京十大文艺版图,演出季开幕式之浸入式穿越时空走廊十重门,以及演出季彰显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特色,层次丰富的观演体验,把观众、剧目、演员三位一体地放置在不同地点、不同空间,巧妙地将传统艺术形式与观众审美对接融合,产生共鸣、对线下一页 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大剧院“公益座”邀党员代表观演

2019-07-02 07:53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七一”前后多台红色剧目上演

  7月1日是党的生日,来自北京西长安街街道的优秀党员代表们,在国家大剧院公益座活动邀请下,观看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西长安街街道是红墙意识发源地,也是体现四个服务、塑造大国首都形象、展示北京文化魅力、代表基层治理品质最为直接的窗口地区之一。就在6月25日,西长安街街道荣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西长安街街道党员代表大部分都曾荣获嘉奖。他们中有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与迎检工作先进个人,有巾帼建功标兵,有北京市先进居委会主任,还有西城区优秀员,他们都曾为社区、为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感谢这些为首都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党员代表们,国家大剧院通过公益座活动,邀请西长安街街道的16位优秀党员代表观看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该剧由上海芭蕾舞团根据银幕经典《闪闪的红星》改编,把革命的红色情怀与芭蕾舞的浪漫色彩结合,演员们用优雅的舞姿表现红军战士的飒爽英姿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看《闪闪的红星》,真的很感动,看到前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觉得深受教育。西长安街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党员代表宋军玲在观演后说道。和她一起受邀前来的代表同样深受触动,《闪闪的红星》的故事我们都熟悉,但是以芭蕾舞的形式还是头一次看到,尤其是在顶尖的剧院,受到公益座的邀请真的很荣幸。西长安街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党员代表王永慧说,我们是离国家大剧院最近的党组织,也是首都核心区的基层党组织,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红墙精神,服务好地区百姓。

七一前后,不只有《闪闪的红星》一部红色经典剧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红旗飘飘纪念中国建党98周年特别音乐会、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灿烂阳光下红色经典歌曲合唱音乐会、重庆市川剧院的川剧《江姐》等相继登台,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党的生日当天,观众的热情最为高涨,一批批党员观众来到大剧院标志性铜门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背板前合影,他们戴着党徽、手持党旗,把庆祝党的生日的情怀与观看红色经典剧目结合起来。这几天,我们大剧院上演的都是红色经典剧目,很多观众都是戴着党徽来的。服务好所有观众,这也是我们大剧院党员干部的主题党日!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

国家大剧院也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党日活动。7月1日,国家大剧院组织全院党员群众观看重庆市川剧院上演的川剧《江姐》,重温江姐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川剧《江姐》带我们重温往昔峥嵘岁月,以红色经典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坚定信仰,这正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感到受益匪浅。国家大剧院一位基层党员说。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韩轩

梅花奖得主沈铁梅领衔 川剧《江姐》登台国家大剧院

2019-07-02 08:41 中国新闻网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30日晚,川剧声腔第一人沈铁梅于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上以完美状态演绎了人们熟知的桥段。

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剧本来源于著名剧作家阎肃1964年创作的同名歌剧,由三度梅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领衔主演,大反派甫志高、沈养斋则由梅花奖得主孙勇波、胡瑜斌扮演。三朵梅花同台飙演技,让这部红色经典更具艺术感染力。

作为经典剧目,歌剧《江姐》早已家喻户晓,川剧《江姐》也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演出过。从30日晚的演出看,此次版本的人物塑造中,沈铁梅着力于突出江姐作为一个女英雄的人性化描摹。

在剧中,当江姐看到丈夫头颅高悬,而敌人就在身旁时,她以超强的意志控制自己所受到的巨大的情感冲击。凄美而充满力量的《红梅赞》缓缓响起,沈铁梅亦以克制内敛的表现方式表达人物内心信念的力量。

从当晚的舞台效果和观众反馈看,沈铁梅这种安静地演的表演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演《江姐》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沈铁梅说,自己从五六岁开始学戏,当时印象最深、学得最多的就是戏剧里的英雄人物,所以自小就有英雄情结,一直希望能塑造英雄角色。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回忆。

除了沈铁梅的出色演出,重庆市川剧院的这一版川剧《江姐》在歌剧《江姐》的基础上,融入的诸多川剧元素,亦是看点十足。

《江姐》本身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用重庆话表达是《江姐》的一次本味儿回归。该剧在语言台词方面充分利用了重庆话诙谐幽默的特点。如砍脑壳的、蒋对章与江队长的谐音等,整场演出悲中有喜、川味儿十足。

据悉,7月1日川剧《江姐》还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一场。随后,将赴天津等地继续上演。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倪大红现身《安魂曲》分享会 被赞“天赐的礼物”

2019-07-02 08:42 中国新闻网

  2019年光纬戏剧年度大戏《安魂曲》中文版主创分享特别活动——全新的《安魂曲》6月30日下午在北京朗园虞社演艺空间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主持,《安魂曲》中文版导演雅伊尔·舍曼(以色列)、领衔主演倪大红及执行导演佟欣雨亲临现场,从不同角度向到场观众分享了《安魂曲》中文版的创作历程及排练期间的各件趣事。

在与主创的近距离交流中,观众从多角度了解到《安魂曲》中文版的制作排演过程。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版《安魂曲》由契诃夫三部小说片段改编。

从2004年至今,曾经四度来华出演,每次演出均座无虚席。恰逢今年是原作者——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逝世二十周年,这部中文版《安魂曲》的诞生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在导演雅伊尔·舍曼看来,此次中文版《安魂曲》的创作绝非简单的复制原版,而是尝试把两种不同文化融合。

当谈及与倪大红的合作时,雅伊尔直言红红是天赐的礼物。在排练期间,倪大红谦逊的工作态度,为所有年轻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演员塑造了非常好的榜样作用。

对谈中,剧中老人的饰演者倪大红笑称这部话剧,让他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的感觉。

作为国家话剧院的知名戏剧演员,倪大红很早便开始接触外国戏剧。在此次《安魂曲》中文版的创作过程中,中以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激起他当年那种对于戏剧创作的热情和新鲜感。

据悉,由光纬戏剧出品的《安魂曲》中文版将于7月17-2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并同步开启全国包括天津、上海、成都、苏州等十二座城市近30场巡演。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音乐剧《白夜行》直击观众心灵

2019-07-02 08:47 中国艺术报

  根据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人气作品《白夜行》改编,由染空间出品制作,韩雪、刘令飞主演的同名音乐剧《白夜行》于6月20日至6月23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破旧废弃的大楼随着一件命案的发生而逐渐喧闹起来。年少的唐泽雪穗(韩雪饰)与桐原亮司(刘令飞饰)在被背叛与被欺辱中互相依靠,互利共生。为了躲避身后命案的穷追,两人在白夜中携手互持、步入人性深渊,再也没有回头。该剧的悬疑与悲情色彩随着大幕拉开,逐渐由台上流入观众内心。舞台上明暗交汇的灯光充分体现了两人白夜同行的故事性,背景的灰色调废弃大楼也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摇坠感,呼应了雪穗与亮司的生存状态。以弦乐与电子乐器为主的音乐,大气、凝重、极具力量,又不乏直击心灵的细腻。为了在三小时内将原著的故事最大化还原,染空间历经三年精心打磨音乐剧《白夜行》 ,主创团队包括日本国宝级音乐家千住明、三度获托尼奖提名的美国著名舞美设计师丹尼尔·奥斯汀、中国香港著名灯光设计师陈焯华等。此次北京站巡演结束后, 《白夜行》将赴上海演出。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舞蹈演员罕见开口“大都吟”

2019-07-02 15:31 北京晚报

  昨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歌剧舞剧院创排的现代乐舞作场《清平乐·大都吟》在二七剧场结束了第二轮演出,京演集团2019年梦想成真五月演出季也由此正式落幕。

乐舞即音乐舞蹈,作场即演出,与传统的舞剧相比,《清平乐·大都吟》在演出的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它重情绪、轻情节,让舞蹈演员罕见地开口吟唱。此外,再加上所吟咏的诗词歌赋的风致、舞美灯光营造的意蕴,在90分钟的时间里,《清平乐·大都吟》全景式地展现了元代的社会画卷。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元代?本作的艺术总监、总导演何晓彬解释说,元代首次让北京具有了全国首都的地位。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中华文脉又迎来了一次发展: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诞生;中国演艺史首次孕育出了具有完整形态和独特表演风格的戏剧样式——元杂剧;元代的乐舞、书画、天文、科技也都更进一步。在《清平乐·大都吟》的《大都阙》《大都曲》《大都剧》《大都乐》《大都月》五个篇章中,观众们不仅能捕捉到文天祥、马致远等真实历史人物的剪影,也能体味《窦娥冤》《西厢记》等元代代表性作品的魅力,《步摇彩穗舞》《大都宫廷舞》等片段则展现了元代的审美意趣和人文风尚。

除了何晓彬,《清平乐·大都吟》还汇集了编剧曹路生、编曲杜鸣、服装设计宋立等极具实力的主创队伍,创作过程历经四年和十一次易稿。北京歌剧舞剧院70余名舞蹈演员参加了演出。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莫里哀经典还能征服三百年后的观众吗

2019-07-02 15:35 北京晚报

  7月3日至5日,天桥艺术中心迎来2019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重头剧目——由著名立陶宛导演奥斯卡·科索诺瓦斯执导,立陶宛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莫里哀喜剧《伪君子》。由于导演一向擅长将经典戏剧融入当代的现实和当下的思考,这部作品就把莫里哀时代的伪君子和今天的社交网络联系到了一起,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讨论。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法国戏剧家。北京人艺焦菊隐导演就曾说过:我们对莫里哀这个名字听得太熟悉了,他在我们的历史中,几乎成为喜剧的代表符号了。

莫里哀达到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喜剧确实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非常机智幽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生活在法国喜剧艺术百废待兴的时代,所以他能够领风气之先。可以说,直到莫里哀出现,喜剧的地位才真正的改变。莫里哀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严肃题材喜剧,使得中世纪之后的法国喜剧第一次能够登上文学殿堂,并且流传百世。

《伪君子》这部戏被看作是古典主义喜剧的里程碑作品,因为它在形式上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法则,同时开放性吸收了意大利即兴喜剧和法国传统闹剧的很多技法,所以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面,充满了机智的喜感,而且人物层次非常丰富,剧中主人公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如今,莫里哀已经过去三百年了,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伪善者怎么能够抓住人们的兴趣,符合新的审美需求呢?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罗湉说:在这种情况下有巨大的时空差异、时空错位,一定会造成不确定性。但其实这正是它激发我们兴趣的所在,我们很想看看这种情况下,这位导演怎么征服我们这些三百年后的观众。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彭涛教授认为,在莫里哀的剧本中,善与恶的对立,对读者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伪善如果是一目了然,它就不是伪善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伪善的真面目。所以对于当下的中国观众来说,莫里哀这个剧本最有积极意义的一点,就是让我们能够反思或者意识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伪善的人和事。

莫里哀说:如果喜剧的目的就是鞭打人类的弱点,那我看就没有理由让哪一个阶层的人幸免。这种特别的缺点,在一个国家,其影响远比其他的缺点要危险。在彭涛教授看来,莫里哀指出的这种特别的缺点就是伪善,而戏剧在纠正错误方面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莫里哀把喜剧当作了一种斗争的手段,他是在与生活中像答尔丢夫这样的人以及事进行斗争。

彭教授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嘲笑答尔丢夫的时候,也会反观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在某些时候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被莫里哀所抨击的恶习呢?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伪善并且和它做斗争呢?我觉得这是这个剧作对于当下的中国观众很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赋予经典名著戏曲之魂

2019-07-03 08:14 光明日报

  【文艺观潮】

在中国当代著名戏曲剧作家中,徐棻先生是极具现代创造精神和现代创造能力的一位杰出代表。她用七十年的创作坚守,标举一剧之本在戏曲创作中的优秀传统,用其数十部优秀力作诠释了戏曲剧本作为舞台文学的独特价值,同时也用《舞台上下悲喜录》的理论总结,将自己全部的艺术经验与创作手法为戏曲界所共享。尤为令人赞叹的是,她以87岁高龄的从心所欲和八零后特有的青春活力,仍然笔耕不辍,创造着新时代戏曲剧坛的持续精彩。

徐棻先生的创作最脍炙人口的是戏曲改编,这是她与诸多戏曲剧作家截然不同的创造路径。长期以来,戏曲改编被想当然地看作是信手可得、撺弄而成的艺术行为,似乎与原创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戏曲千百年来的文学创作传统,还是世界戏剧文学的演绎传播经验,改编是成就戏剧文学经典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文化元典特性的故事和母题,经过历史淘汰,附着上不同时代的文化观照,最能激发艺术家们不断再创造的想象与实践。站在巨人肩上的再创造,也更加符合戏剧本体的活态特征。徐棻先生笔下的改编作品,题材多元,风格多样,成就突出,有基于外国经典者如《欲海狂澜》《马克白夫人》《贵妇还乡》等;有立足中国传统经典者如《田姐与庄周》《燕燕》《目连之母》《烂柯山下》等,有本之文学名著者如《王熙凤》《死水微澜》《激流之家》《尘埃落定》等。这些被记录在当代中国戏曲史上的优秀力作,虽各有蓝本,但却与原作气质迥别,成为借由戏曲形式而理解文化艺术经典的独特载体,显示出剧作家强烈的独创精神。

例如朱买臣马前泼水的故事,是南北戏曲演绎了数百年的惯熟题材,各地戏曲对于这个题材始终聚焦在对人物道德的审视和考察。徐棻先生改编的晋剧《烂柯山下》,和此前所有作品一样,也在叙说覆水难收的情节故事,也充满着道德理性的考量,但是却用《回家》一场戏做结,巧妙地聚焦在朱买臣转念之间心绪变的人性幽微,让人物沉落于生活与情感的绝境,品咂着生命的苦况,徘徊在人性的边界,寻找着人之为人的反省与超然。剧终陡然升起的自我观照和同情理解,让覆水难收这个尴尬的命运困境,同时映照出崔氏与朱买臣各自不同的生命思考。传统故事由此涌溢出现代社会人生所面对的情感危机和心灵困境。该剧摆脱了传统艺术被道德伦理绑架的积习,回归到戏曲为人生、为时代的艺术理想,让传统题材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承载起当代观众在剧场里体验把玩人生的各种经验。人物还是原来的形象,但却纯然是现代的质感。古典的题材还是原来的故事模式,但俨然成为现代人生的隐喻。

这种在改编中的视角挪移、艺术重构和现代转化,成为她进行改编创造的重要立场和基本手法。徐棻先生对原有题材的创设改造,不拘中外,兼涉古今,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有的文化基础,也最大限度地标领了当代的思想高度,同时在艺术形态上顺利实现戏曲文本的转化。这些作品普遍通过挖掘人性的苦涩与悲凉,寄寓对生命的悲悯和尊重,在逼似古典的情感抒发中,赋予极其现代的人文观照,完全实践了她所认定的改编就是再创造的艺术思想。可以说,徐棻先生在戏曲改编中所实现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广泛涉及三并举为基础的戏曲创作领域,既让戏曲注重改编的艺术传统得到持续延续,也在不同题材领域中树立了通过改编来到达戏曲成功实践的创作方向,由此实现对戏曲原创价值的有效赋予,对戏曲艺术体系的有效累积。这对于戏曲创作走向艺术局面的多元化,是极具引领意义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棻先生就以数量众多的优秀成果为川剧增加了至今传演的剧目库存,与魏明伦等诸多川剧剧作家一起展示出川剧文学在当代的最高成就。而在川剧近20年急速式微时,她仍然用优秀的创作成果支撑着川剧艺术走出艰难,用孤标独步的艺术坚守,护持着川剧这个剧种的根脉灵魂。在数十年的创作中,她不墨守成规,也不哗众取宠,而是用剧作家主体意志的特立独行,来延续拓展戏曲的艺术表达。徐棻先生对自己的创作曾用探索戏曲来标定,这固然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界在世界戏剧艺术观照下进行狂飙突进的共通思考,也与她在创作中形成的特殊实践密切相关。这个探索的基础即在于创作充分地遵守了中国戏曲在诗、乐、歌、舞四位一体的艺术法则;探索的方向则是让戏曲保持了本体艺术从古典向现代的蜕变拓展规律;而探索的形式则是在戏曲歌舞演故事的基本叙述结构之外,创造出无场次现代空台艺术的艺术理念和实践形式。特别是无场次现代空台艺术在保证戏曲空灵写意的舞台面貌时,极大地削减了琐碎生活带给戏曲艺术的繁冗累赘,让情节更加集中在人物关系的推进,让场面更加迅速地实现舞台转换,让结构更加灵活地聚焦在演员表演上。这既是对传统戏曲舞台艺术规律的合理遵守,也是对现代戏剧发展方向的积极把握,尤其是戏曲在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反复创新、尝试、变化之后,这是对合乎民族戏曲样式的舞台表现形式的最大贴近。

例如在她创作的著名川剧《死水微澜》中,剧中人邓幺姑从一个怀揣城镇生活梦想的青春少女,到历经生活磨难、在时代巨变中成为一个夹缝中拥有主体意志的妇女,其间经历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经历了从纯粹爱情到多角恋情的生活变迁,也经历了从一潭死水的社会结构到波澜乍起的时代转型阵痛,从而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张扬着特殊时代的中国社会风情。这些丰富复杂的过程在剧作家笔下,打破了传统场次区别,而是通过具体的场面转接,在行云流水般的时空转化中,完成了人物的个性成长、经历体验和心理蜕变。这样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幕一场的传统叙事,而通过人物关系的流动推进,将人与社会交相互渗的血肉联系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其间借助群体性的歌舞、表现力强烈的灯光控制、行当特征浓郁的人物表演,以及类似影视的定格、特写与蒙太奇手法等,共同实现了现代戏曲艺术在空旷舞台上的填充与表达。由此,她的创造一如她所追求的戏曲新形态,充满现代意识,为川剧找到了承载传统表演的现代归依形式。这种现代探索形式经过谢平安、张曼君等著名导演艺术家的实践开掘,经过她的作品跨剧种的移植搬演,实际成为中国现代戏曲的一种有效实践手段,与同时代的诸多戏曲艺术家一起,共同提升着中国戏曲的现代表现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徐棻先生的创作实践为护持中国戏曲的根脉灵魂,做出了极富成效的努力。

当重新捧读徐棻先生的剧作,回顾她与这七十年来中国戏曲的现代创造时,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她的文学创作方法在今天更具指导价值。她的创作秉持了文学语言的诗化个性,在锐意翻新的戏剧结构中,为舞台再创造留出空间,让导、演、音、舞美等其他艺术门类充分进行表达,用合乎戏曲作为集体艺术的规律,完成特定作品思想与艺术的精准呈现,甚至是二度创作的深化拓展。戏曲的剧诗品格要求舞台语言的终极追求要实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徐棻先生的语言是纯粹的剧诗,这不单表现在流利清新而雅俗兼备的曲词诗意,而且体现在意蕴深远而节奏鲜明的念白对话。曲词是唱出的诗歌,念白是吟诵的词赋,骈散相间,共同推进了舞台上透视人物心灵的艺术境界。同时,舞台语言在落实到特定形象时,借助于个体的唱念诠释、身段表演、程式展示,以及表演者群体的调度、铺排,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渲染、烘托,共同凸显文学境界在舞台上的形象化再现。《田姐与庄周》第五章中的大段唱腔肝肠断,心痛胆裂,《死水微澜》开幕时的一唱众接,《马克白夫人》中的唱、白、帮、舞,《烂柯山下》最后一场五百字的独白,诸如此类,让人物心灵世界在舞台上最终变现为可视可听、可品可赏的戏曲意境。这些独特的场面表演最终成为别具一格的诗剧,充满了徐棻先生作为一位女性诗人柔性观照世界的女性视角、现代立场、人性关怀和民族审美,张扬着具体形象的反省、忏悔、憧憬、趣味等等心灵悸动。正缘于此,她的作品也颇能成就演员,甚至同一部作品在面对不同素质的演员时,能够转变成为气质迥别的多种舞台境界。例如《马前泼水》在川剧和晋剧版本中,因为陈巧茹和谢涛的行当有别,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格局。这种兼具了舞台艺术的剧本文学创作,是徐棻先生在中外文学和戏剧艺术的优秀传统基础上,为今天乃至以后的剧作家们做出的宝贵示范,值得珍视、传承和持续创造。

(作者:王馗,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在舞台,致敬路遥,致敬文学经典

2019-07-03 08:15 光明网

  将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用我们平常的话说,编剧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即便是这样,话剧创作也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十年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林兆华导演让我改编《白鹿原》,在北京人艺演出八年之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李宣院长告诉陕西人民,我们要让《白鹿原》回家!一年半以后,话剧《白鹿原》由陕西人艺排演并在全国各地巡演170多场,在话剧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当代戏剧演出的巅峰之作。这时候,李宣院长又向我提出来,能不能把《平凡的世界》也改编成话剧?我们都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多多少少受了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平凡的世界》。

看完《平凡的世界》小说之后,我真的很犹豫,不仅仅是字数多少的问题,《战争与和平》可能字更多,有120万字,也被改编过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主要问题是,《平凡的世界》的历史背景相对来说带给人物命运、带给人物情感的张力还是弱了一些。戏剧是需要戏剧冲突的,戏剧冲突最核心的部分,必须是具有裂变效应的矛盾内核。要么你不去触动它,它就像潜水艇一样,默默无闻地潜伏在那里。这种矛盾你不去触动它,但是它的存在,它对人物的命运,对人物的一生都是一种观照。这种东西你一旦触动它,哪怕你用一根纤细的针头去触动它,它就像核裂变一样,山崩地裂,火山迸发!戏剧矛盾冲突的核心必须是这个东西,否则没有内在张力。

经过分析以后,我还是同意做这部作品了。特别是,我希望自己能通过对路遥同志的崇敬和探究,完成一次和路遥的心灵对话。于是,我和导演、制作人两次到他的家乡去。我对陕北是很熟悉的,写《平凡的世界》之前去过十次了,这次主要是对路遥的生命状态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我们一直沿着他走过的路去思考,我们不断感受着路遥和他的乡亲们的关系,感受着路遥和他的亲人,特别是乡土的关系,这是让我们备受感动的。

同时,改革开放前后的这一时代背景,我本身也经历过。我能够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和对生命的体验与小说中的人物、和路遥的心灵沟通起来,建立起沟通的通道。

在研究《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要强调跟今天的观众产生交流,因此,我提取并紧紧抓住小说当中的四组人物关系(四组爱情关系,四组情感关系),这样使所有人物关系之间建立一个共通的爱情通道,再把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和时代关系的演变有顺畅地发展和截取。时代更替、进步,在小说当中可以拉开篇幅慢慢讲他们关系的改变,讲最终的选择,痛苦的经历。但是,戏剧必须很快进入矛盾,前一场写孙少安和田润叶在河边相聚,闻马兰花香,后一场就是孙少安要去山西相亲,必须就这么快。第三场少安就把秀莲从山西娶回来了,没有田润叶什么事了。就是这么快,在生活当中是有时间跨度的,小说也可以有篇幅描写,但是戏剧不行,戏剧需要一二三……直接铺开。今天有很多很多年轻的朋友们,逐渐开始喜欢戏剧文学,开始喜欢戏剧舞台艺术,也可能会发现,戏剧台词是很有味道的,不像生活当中的情况,也特别不像电影电视剧中大量的白开水式毫无味道的台词。戏剧语言不是这样的,戏剧台词是非常考究的,几乎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它的意思,都有潜台词的意思。潜台词就是有助于交代人物的内心反应,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包括对前史或者前事的交代。

改编《平凡的世界》很重要的一条,最终确定是情感的东西。为什么?年轻人的爱情是讲述不完的故事,讲述不完的情感。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在整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面,当转化成对爱情的一种崇拜和一种忠贞的时候,会演化出许许多多的幻想,会和年轻人对生命、对现实生活理解的那样一种憧憬,所以这种爱情和情感关系朴实、真诚、天真的憧憬也是吸引我们今天当代大学生,包括今天年轻人还仍然对这部作品有一种青睐的原因。也可能是今天的现实生活当中,渐渐远去的一种爱恋的情感,使得我们觉得应该得到珍惜,或者久远爱情的甜蜜和忧伤,恰恰是我们心头回忆中最抹不掉的情绪,所以才使得我们今天愿意去玩味、愿意去体味、愿意去品读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感。

总而言之,在这些人物情感当中,我们更多记载了年轻人在跟随着这个时代,当他个人命运发生重大变化或者选择的时候,首先在爱情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同时这个选择最终是接地气的,可以带给他们真正的人生的收获,这个收获可能是真正黄金一般的收获,当然也有真正是爱情的收获。但是尽管是这样,像孙少平这样,接受人生的跌宕,像郝红梅经历人生情感的打击,像孙少安那样隐忍的、那样不屈不挠的、话在心里的硬汉,他用他的聪明才智,用他农民的狡猾,用农民的智慧,处理整个家庭上上下下复杂的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当年生产队长。真的无助的时候,他的砖厂倒闭没有钱了,他的妻子又得了病,把这个汉子几乎压倒。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在节气里面谷雨那一天,这个汉子终被压倒了。这时候孙少平突然的出现,什么话也不说,这个是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这种骨肉之情,这种兄弟之情,真正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的概念上,在情的概念上,在人性的概念上,滋生滋养出来传统文化根基的东西,在这个地方会被凸显出来,这个时候他们两兄弟之间的情感是最感人的。

这种细节沉淀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沉淀出我们对这个作品、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探索,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去?你所经历的那个世界,到底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什么是平凡,什么是不平凡?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舞台演出,和路遥先生的作品沟通,用戏剧的方式,让走进剧场的观众,再次回忆起这部小说,再一次重温小说带给你的文学感受,我们大家在一起向路遥先生致敬,向文学经典致敬!

(作者:孟冰,系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诗仙”登上秦腔舞台

2019-07-03 08:35 中国文化报

  狼毫挥墨三千丈,秦岭作案写诗章,从此大唐我独唱,长歌清韵荡八方……6月30日,伴随着大气雄浑的歌唱,诗仙李白登上舞台,拉开了大型新编历史剧《李白长安行》首演的帷幕。据悉,这是诗人李白首次成为秦腔戏的主角。

《李白长安行》由作家阿莹任编剧,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沈斌执导,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创排演出。该剧以李白第二次入长安发生的事情为脉络:李白被招为翰林供奉入朝,巧遇故交薛仁,得知薛仁因科考论及边关书禁而未入三甲,又与相爱的姑娘花燕失散。李白在大殿之上献诗《清平调》,并趁机劝谏唐明皇开放书禁,不想反被软禁。执拗的李白并没有向李林甫、太监高力士妥协,执着上书言事,并借翻译外邦国书的契机,最终取得了开放书禁斗争的胜利,并帮助薛仁与花燕实现团圆。全剧塑造了一个有才情、有正义感,不惜触怒权贵,为开放书禁、促进丝路文化交流勇于担当的文人形象。

演出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与李白有关的历史典故,如唐明皇七宝床赐食李白以及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等。此外,剧中涉及的历史人物除了李林甫、宦官高力士外,还有诗人王维、贺知章等。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将文人才子戏与宫廷戏交织,既有紧张的斗争冲突,又有舒缓动情的人物刻画,唱词典雅优美、演出细腻灵动,让观众领略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