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文艺明星长城夜读品诗意

2019-06-03 07:4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众文艺明星长城夜读品诗意

  不到长城非好汉,但仅仅是毫无创意的打卡式爬长城又有什么新鲜?位于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近日以一场特别的朗读会赋予长城新的文化意境。

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邀请演员王珞丹、邢佳栋,歌手张楚、成方圆,以及导演李玉、脱口秀演员梁彦增等人登上司马台长城,在星空下进行了一场名为并非不可能,烽火台上的倾听的长城朗读会。在古老的长城上,这些演员、歌手、导演抛开他们身上的社会标签,专为朗读而来,以文学为指引,大胆跨界、重述经典,用声音的魅力找回倾听的本真。

史航是此次朗读会的邀请人。他一向热衷于朗读这种形式,尤其是名人朗读,已经在鼓楼西剧场组织了许多次朗读会。在他看来,让导演、演员们成为朗读会的主角,就像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小小转型,让人们看到他们有不一样的另一面,很多导演,你熟悉他的作品,却并不知道他们朗读时会呈现什么模样,那非常有趣。而王珞丹则是被史航描述的在星空下的长城上读诗的特殊意境吸引而来,还特意选择了和星星有关的诗。

这些朗读者虽然都是名人,但是对于朗读并没有特别的训练。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朗读充满了质朴、真诚的情感,更具打动人的力量。他们选择朗读的作品也各有千秋,王珞丹选择朗读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和一些孩子的诗作,成方圆读了影响她人生的三毛散文,李玉导演则选择了日本诗人石川啄木的作品,借那些短到极致的作品,读出生活中的真相。久违的歌手张楚,选择朗诵一段自己歌词,月光洒落在海岸,永不会改变的习惯……

据悉,以并非不可能为全新概念,朗读会为开端,今年夏天,古北水镇还将开启一系列全新另类长城玩法,如骑单车游长城、长城瑜伽营、长城星空帐篷营。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牛春梅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

2019-06-03 07:51 人民日报

  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今晚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宣布了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获奖名单。经过激烈角逐,话剧《谷文昌》《柳青》、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万晓慧、王平、由长平、陈素琴、周虹、梁伟平、曾小敏、刘丹丽、曹舒慈、雷佳等10位文艺工作者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获颁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奖。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曹玲娟

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摘得文华大奖

2019-06-03 08:07 文汇报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昨在上海大剧院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上,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揭晓,十部文华大奖获奖剧目与十位文华表演奖获奖艺术家,赢得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事的至高礼遇和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

在过去的半个月,全国文艺工作者纷纷注目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高光时刻——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51台展演剧目102场演出是各地多年酝酿打磨精品力作的集中呈现;近1200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是近三年来我国视觉艺术最新优秀成果一次前所未有的汇聚;5700余种文创产品的首次亮相更体现着文化创意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过去半个月更是属于人民的文艺盛会。据统计,本届艺术节吸引了10余万观众观看剧院演出,百万人次参与惠民活动,五万多人次参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开展十天就有近六万人次参观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而在线上,近亿人次关注和欣赏本届艺术节的演出。这样的数据不仅完成了办节之初提出的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的美好愿景,在参与人数、社会关注程度方面均创下历史之最,更将通过互联网剧院、展览和文旅融合线路充分发挥艺术节的溢出效应,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为时代画像,创新形式让英雄在当代观众心中生根开花

盘点十部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均以现实为底色,在舞台为时代画像、为英雄树碑、为楷模立传。可以说,这也是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舞台文艺创作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昂扬旋律的缩影。

为了塑造好一系列英雄与时代楷模,文艺人用心雕琢。文华表演奖的获得者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丹丽,深为本届舞剧歌剧整体水准之高感到惊喜与振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更让她落泪,感慨此时无声胜有声。好戏动人源自主创主演不断创新讲述方式,用功抒写。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编导赵明尝试以课堂重温英雄事迹的全新视角,让半个世纪前的龙梅与玉荣为集体牺牲自我的行为,与如今备受宠爱的00后孩子产生强烈对照,进而引发心灵的碰撞。

随着线下竞演日趋热烈,线上观看演出直播的数据也一再被刷新。据统计,参与直播的31台剧目18次移动端直播点击量近1420万人次,22场全剧网络直播点击量5270余万人次,直播总点击量近6700万人次。

以惠民为支点,多个第一次撬动线上线下亿级流量

走过十二届的中国艺术节,已不再只是舞台艺术的巡礼。这是中国艺术节首次在上海举办,也是第一次将文创产品纳入艺术节整体框架,第一次将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三个国家级展览集中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第一次运用新媒体全程展示艺术节,第一次组织文华奖、群星奖、美育讲座等近百场惠民服务,第一次将艺术节的剧目和作品融入旅游产品,启动百万市民看大戏游上海系列活动……这些第一次无不是以惠及更多普通观众为宗旨,通过艺术+科技艺术+旅游等跨界融合,撬动亿级流量,让老百姓在剧场、展馆、社区、线上各渠道感受文化艺术魅力,打造属于全国人民的文化嘉年华。

以惠民为宗旨的第一次得到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为本届艺术节首次举办的文华表演奖获奖者惠民演出,最年轻的获奖演员、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曹舒慈特别推掉了巴西巡演。而其舞伴也特地从巴西赶来助阵。面对户外舞台特殊条件,曹舒慈选择抹松香、打湿鞋防滑来保证演出质量。半个月来,全国艺术家倾情参与的公益演出、公共教育等美育活动近百场,覆盖上海16个区,让百姓在家门口共享艺术盛会。

十二艺节的诸多第一次也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资源深度融合的重要机遇。有着中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演艺大世界,不仅有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大世界作为艺术节演出的主要承载地;也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推出看大戏,游上海40条文旅融合线路,涵盖多场演出与上海文化地标;从此穿过的地铁2号线更开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地铁专列,贯通浦江两岸,串联起多个剧场、商圈、地标与惠民演出点。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黄启哲

麦家: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

2019-05-07 15:54 中国青年报

  高晓松、董卿、白百何、何穗、杨祐宁,5位嘉宾无论哪一个的国民普及度,大概都比麦家强,但在这场全程直播的《人生海海》新书发布会上,麦家是绝对主角,也不知道这是身为作家的幸运还是不幸。

这几位嘉宾与麦家的关系是,高晓松是麦家多年好友,白百何是《人生海海》的声音推荐官,杨祐宁出演过《风声》改编的电影,董卿的《朗读者》邀请过麦家,何穗就稍微牵强一些,她是麦家的书迷。

麦家已经8年没有出新书,调侃自己老母亲都以为我家里要揭不开锅,但显然老母亲多虑了。4月16日,上海陆家嘴,长年播放明星影像和商业广告的全球最大LED屏,这天夜里亮起了麦家手捧新作《人生海海》的照片,光照黄浦江。

《人生海海》在正式发售前,就像一幕精心排演的戏。据说出版方把小说的先阅本寄给了22位资深专业读者,其中就有莫言;又据说莫言收到后十分兴奋,连读两遍,掩卷沉思。但新书发布会,莫言没来,高晓松是这22位读者中唯一到现场的。

《人生海海》的书名来自一句闽南方言,五月天有一首同名歌曲。身为浙江人的麦家这样解释:人生似海,复杂、丰沛、多变,但潮起潮落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每个人都跑不掉的,一定要学会爱上生活。

麦家第一次把故事背景设置在自己的家乡,以第一人称、孩童视角切入,讲述童年,也代入了他小时候与父辈相处时的心境。

我对故乡有一种警惕、怀疑,甚至有那么一点敌意,但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和解。麦家说。

在录制《朗读者》时,麦家给董卿的印象是寡言少语,永远有一种旁观者的气质,即便在说最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也隔着一层。董卿问,是不是遭遇过贫困或者不公待遇的孩子长大后,他的表情依然不会很开朗。麦家说:是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小时候没吃过糖的人,永远不知道甜是什么滋味。

麦家说: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失去父爱的人。我在扮演父亲的时候,也没有太称职。但时间不能倒回,我父亲不可能重新弥补对我的爱,我也不可能把我曾经失败的角色重新弥补好。所以,我才在小说中的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下了很多期待和祝愿在里面。

麦家将心目中完美的父亲形象寄托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一个非常伟岸的人,顽强又悲悯,天才又日常。当苦难的浪头朝他拍来的时候,他也是轻轻一笑而已。

麦家小时候生活在浙江一个贫困的乡村,父亲大概认识两三百个字,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在那个村子长到12岁,除了课本,麦家没有看过一本课外书。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去亲戚家帮忙烧火做饭,在柴火堆上遇到了人生第一本书《林海雪原》。我的人生被照亮了,看书之前,我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粗糙地生活,和这本书邂逅,我才知道村子外面有很大的世界。

没书看的孩子,后来成了写书给大家看的作家。现在,麦家的作品已经相继被世界三大出版巨头——美国FSG出版公司、英国企鹅出版集团、西班牙行星出版集团看中。企鹅还把我今年出版的两本书列入企鹅经典文库,送到英国女王的书架上,我在耐心等待有一天女王能够像奥巴马翻开《三体》一样翻开我的书,并被深深地吸引。

麦家对自己的新书很自信:有一天当《人生海海》的版权超过《解密》《暗算》的时候,我一点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我破译的不是紫密、黑密这些军事密码,而是人心的密码、人的命运的密码。如果觉得命运是可恨的,你和你的命运产生了矛盾冲突,甚至受不了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我的《人生海海》。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刘慈欣短篇小说入围“星云奖” 科幻文学因何受关注?

2019-05-07 15:55 中国新闻网

  一个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那里很远吧?’‘会越来越近的。’这段文字,出自科幻短篇小说《黄金原野》,作者便是雨果奖得主刘慈欣。

就在不久前,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入围名单正式公布,《黄金原野》在列。故事内容仍是刘慈欣喜欢的太空题材,与《流浪地球》相似的是,其中也表达了强烈的故乡情结。

《黄金原野》女孩流落太空19年

《黄金原野》的时间设定在未来的2043年到2062年,因为飞船发射事故,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儿独自乘坐着黄金原野号飞船流落太空19年,引发世界联合大拯救。

起因则是爱丽丝父亲米勒的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药物冬神,服用后会进入冬眠状态,并计划用于太空航行。这样一来,远航的飞船只需携带很少的供给资源。

但这个发明用处不大。文中写到,自上世纪中叶的登月以后,载人太空航行所达到的离地球最远的距离,只是人类汽车开三四个小时的路程。米勒于是投身航天领域,发布自己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但因车祸去世。

爱丽丝想完成父亲的夙愿,宣布携带冬神乘坐黄金原野号飞向太空,却无法返回地球。地球上的人们通过VR技术关注着爱丽丝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努力发展航天科技,准备营救。

然而,当人们终于得以接近黄金原野号,却发现这艘飞船上早就没了生命迹象。爱丽丝多年前录下的音频告诉大家,根本没有冬神,所谓飞船故障也是原本设计好的。某种程度上,她以这种方式,推动了航天科技进步。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刘慈欣说,主要有感于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航天技术没有本质上的突破,这与IT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如我们一直担忧的那样,IT技术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技术的安乐窝,将人类文明塑造成一个内向的文明,输了开拓新世界的愿望和激情,这篇小说只是对这种担忧的一种粗浅的表达。刘慈欣解释道。

小说展现强烈的故乡情结

不难看出,《黄金原野》依然是刘慈欣喜欢的太空题材,表达了对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太空领域的期待和渴望。

继《三体》后,刘慈欣老师鲜少有新作品出版,《黄金原野》是他时隔8年后推出的硬科幻作品,收录到科幻作品集《十二个明天》中。《十二个明天》的策划编辑安烨说。

前段时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成为大热门,讲述了人们面临太阳的灾难性爆发,建造巨大的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安烨说,与之相似,大刘在《黄金原野》中也表达出强烈的故乡情结。

如安烨所说,书中有一个场景很打动人:爱丽丝抓住了漂浮在飞船里的一棵小草说:这是发射架前的草坪上的,以后,它是唯一陪伴我的地球生命了。这时,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地球,但依旧热爱那片土地。

爱丽丝在太空中的梦回之地,也依旧是曾经的故乡地球,但地球却早已面目全非:100亿人活在一个显示屏之中。安烨认为,这是《黄金原野》最大的独特之处,大刘将对自己关于当下科技发展的思考融入其中,比如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等。

这其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当得知爱丽丝在太空中无法返回后,人类联合起来展开营救。安烨说,这篇小说中,人性和技术的碰撞更柔和,感情表达要更细腻一些。

优秀科幻作品能令人更深入地思考

自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一直颇受关注,《流浪地球》的火爆更是刷了一波科幻热。在国内,科幻文学的关注度也正在逐渐提升。

无论是《三体》,还是《黄金原野》,还是《流浪地球》,其实都不是以前那种魔幻或者想象式科幻,而是立足于当下科技趋势发展的硬科幻小说范畴。安烨表示,这确实也是最近科幻作家乃至电影导演最喜欢的主题。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则认为,科幻文学正在慢慢从小众走向台前;中国本土科幻文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中国原创科幻文学几经起落,但现在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时期。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关注科幻文学?

《十二个明天》里面有一段话,或许是个不错的答案:科幻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是什么让当下与过往的时代变得不同,我们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以及在此变化中我们会受到何种影响。

通过这些优秀的科幻作品,我们更能很好地理解技术将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挑战。安烨说。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青年编审张晓佼为找到好故事 再困难也不后退

2019-05-08 07:2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青年编审张晓佼曾参与改编《花千骨》等IP剧

  工作中总是难免有违背自己性格和意愿的部分,焦虑过,痛苦过,但每次我都会告诉自己:别往后退。所有的克服和争取,都是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故事尽可能不留遗憾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青年编审张晓佼刚刚三十出头,最近开始在自己干了十几年的轨道上转轨了。从2018年开始,由她担任执行总监的慈文传媒创意开发中心,由原先单一的剧本编审工作开始两条腿走路。除了继续过去的剧本评估优化工作,张晓佼和其团队还要自主培育IP,转型开始做原创编剧。

张晓佼所在的慈文传媒,以电视剧《花千骨》《老九门》《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等在业内知名。2015年播出的《花千骨》,作为国产剧改编网络小说IP的急先锋,创造了当年的收视率最高记录。张晓佼2012年进入慈文传媒,也正好见证了国产剧IP时代的到来。

彼时的慈文传媒,一直在稳定产出谍战、生活剧等市场热衷的类型电视剧,此前最知名的项目是《五号特工组》《青盲》等。张晓佼说,当时的董事长马中骏很有眼光,看到了网络小说的市场价值,用十年的时间囤积了40余部知名网络小说IP,使得慈文成为第一批囤积网络小说IP的制作公司。

2013年,慈文启动了《花千骨》影视剧的改编,张晓佼作为公司的编审参与其中。她回忆,在《花千骨》之前,国内尚未存在仙侠剧这一类型,唯一在类型上相近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也是2008年拍摄的。公司花了上亿元的投资来操盘这个项目,演员选择的是当时的潜力股赵丽颖和霍建华,不管是服化道还是拍摄制作,都采用超一线的标准来做,在当时来看是很大胆的决定。作为剧本编审,张晓佼认为公司之所以敢如此冒险,说到底还是基于《花千骨》有一个好的故事和人物基础。花千骨的打怪升级大女主模式,与白子画的虐恋情深,现在虽然都成了惯用的叙事模式,但在当时的市场上是独一份儿。

这种独一无二的故事可遇不可求,但却是张晓佼和团队们判断好故事的标准之一。《花千骨》后,国产剧掀起了IP改编的风潮,大批改编剧上线,质量却参差不齐。在随之到来的国剧IP大爆炸时期,张晓佼每年几乎要看两三百个剧本,而判定好剧本的最高标准依然是是否有吸引人的人物。

这两年来,慈文稳定出产了《老九门》《暗黑者》等水准不错的IP剧,没有被市场冲昏头脑,显得稳妥有余。张晓佼直言,IP改编剧这两年收视和口碑每况愈下,其实并不是IP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大家做剧的方式有待商榷,是不是还是以好故事、好人物去做基础建设。

去年开始,国产剧就开始反思盲目IP剧模式的缺陷。有自己独立主张的张晓佼和其团队,在市场相对冷却的环境下开始尝试新的可能。前两年制作公司都在囤IP,但在市场相对冷静的情况下,做高预算的IP剧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那对制作公司来说,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源动力。张晓佼认为,自己做原创故事会有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将原创故事孵化,以影视剧的形式培育IP,可能会比根据一个已经成型的IP去做加法,更有挑战,但也更有想象空间。

鼓励原创,鼓励青年人书写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张晓佼的选择也与时下影视政策的导向不谋而合,而慈文也给了这个编剧新手很大的支持。在张晓佼的带领下,创意开发中心自主编写的青春歌舞剧《乘风少年》已经进入末期筹备阶段,计划今年六月开机。

张晓佼笑言,11年前她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专业本科毕业时,就打定主意做剧本编审,其实是不想进入写写写的状态,如今绕了一大圈又心甘情愿地回来当编剧,有时候还是得认命。在她眼中,这份宿命般的选择没有别的原因,一切都是为了找到好的故事。原先的编审工作要与编剧身份同时存在,对她来说现在的工作压力更大,时间和精力也要消耗双份。但在张晓佼看来,这个选择就像十年前跨专业换行一样,因为喜欢,所以心甘情愿。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李夏至

百场讲坛走进北京儿童医院 宣讲人文照亮医学

2019-05-08 07:59 光明日报

  7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89场活动在北京儿童医院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向明做题为《人文照亮医学仁者仁心仁术》的演讲。

医学是人们的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务工作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之一。王向明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是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医学事业的内在真谛。

王向明说,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技艺,更要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良好的医德风尚、善解人意的沟通能力、敏感细致的心理感受、温暖良正的人格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王向明认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坚持不懈地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综合手段在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多种手段形成一种视、听、行上的综合教育氛围,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充分认识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使之深入人心。

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何强说,通过此次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未来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扬大爱无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以儿童的健康为己任,进一步推动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据悉,本场活动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光明网承办。200余位医务工作者在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235.2万名网友收看了直播节目,17.3万名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交流互动。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侠克

单秀荣:一头扎进黄土地的歌者

2019-05-08 08:15 光明日报

  她原唱的《雁南飞》,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之一。面对流行歌曲的时尚潮流,她没有迎合,而是一头扎进黄土地,全身心投入到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中,录制了500多首歌曲,获得了中国金唱片奖。

第一次听《雁南飞》,心差点被揉碎。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

40年前,这首影视金曲曾传唱大江南北。4月26日,记者见到了这首歌的原唱–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并近距离听她清唱。歌声悠扬,配合着一丝不苟的表情、手势,单秀荣浑身散发着歌者的光芒。

单秀荣从小爱听歌,爱唱歌。在广播中听郭兰英的歌长大的她,把郭兰英当作偶像,少年时曾有一个愿望:将来能跟偶像见上一面。单秀荣没想到的是,后来不仅见到了偶像,还跟她成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同事。

回想起自己的音乐生涯,单秀荣觉得何其有幸:那时没有捷径可走,对歌手的选择不看脸蛋、钱袋和背景,而是听声音。

1965年,单秀荣19岁,是山西一电厂的一名工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的她,被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偶然发现。那位老师建议她报考中国音乐学院。经过一番过关斩将,单秀荣以工人身份,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四年苦学,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声乐道路——中西结合,学习西方的气息、发声等方法技巧,用来为民族声乐艺术服务。

1972年,单秀荣演唱了芭蕾舞剧《沂蒙颂》插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她声音圆润,感情充沛,声音、旋律、情感与舞蹈和故事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她演绎抒情歌曲的风格基础。

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拍摄完成,导演李俊总觉得最后几个镜头表现力不够饱满,应该加上一首抒情歌曲。拿到歌谱时,单秀荣被优美的旋律、抒情的曲风以及歌曲中传递出的真挚情感所打动。

演唱时,单秀荣把自己当作女主人公,在唱雁南飞的飞字和春来归的归字时,尽力表现不忍分别,却又强忍感情,目送心上人渐渐远去时的矛盾心情。在处理心欲碎三个字时,则进一步表达了女主人公肝肠寸断的痛苦。单秀荣从唱情、唱意出发,对歌曲意趣、主题、思想情感进行构思,注意咬字的分寸,控制好声音的强弱,准确表达了女主人公质朴而高尚的情操。

电影上映之后,《雁南飞》的歌声随玉贞大嫂和魏得胜连长的故事传入千家万户,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首歌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歌曲、通俗唱法开始对民族声乐造成很大冲击,同台演出时,流行歌手往往能赢得更多掌声,民族声乐则备受冷落。不少民族唱法歌手调转方向,采取迎合的态度。出于与生俱来的对民歌的喜爱,单秀荣毅然一头扎进黄土地,去探寻民歌原始的魅力。

在晋中、晋西北的田间地头,单秀荣多次寻访用歌声表现生活的农民,他们有求必应,信口唱来,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首首民歌,而民歌是他们的语言。走出三晋大地,单秀荣又走进河北山东,走进宁夏青海,走进新疆西藏,走进两广云贵,走进白山黑水。

越是深入,越是热爱。一个简单的绣荷包题材,山西民歌婉转悠扬、如泣如诉;云南民歌欢快流畅,辽宁的歌词和曲调则直白质朴,像极了二人转。单秀荣挖掘民歌的魅力,并用自己的天赋和技巧把这种魅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年届不惑的单秀荣因对民歌的广泛涉猎而变得坚定、执着。她先后整理录制了琇荷包放风筝摇篮曲等系列民歌。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单秀荣无形中传承了民族文化,为喜爱民歌的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从中国歌剧舞剧院退休后,单秀荣依然把传承传统民歌当成自己的事业,她奔赴各地讲学,讲述重点内容依然是传统民歌的魅力。

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天然的鉴赏力,由这种鉴赏力生发出一种极强烈的使命感,这使命感促使单秀荣夙兴夜寐,不辞劳苦。民歌之外,她还潜心研究古曲,录制了专辑《胡笳十八拍》《南宋姜白石歌曲17首》、合集《杏花天影——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以长远看,不随波逐流的单秀荣为社会留下了可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2010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单秀荣出版了一套歌唱艺术全集,单秀荣从自己曾经录制的500多首歌曲中,精选出90首不同风格的曲目,分别纳入《放风筝——九州风筝篇》《开花调——山西民歌篇》《送情郎——中国民歌篇》《扬州慢——古代诗词篇》《雁南飞——影视创作篇》五个专辑。这些歌曲仿佛是人生的影集,记录了自己前半生对声乐艺术的理想、追求,我终于可以对喜爱民族声乐的听众有所交代,也对自己的歌唱生涯有所交代。专辑后来获得了有中国格莱美奖之称的中国金唱片奖。

从走上歌唱这条道路时,我逐渐明白,自己别无所长,只生来就是一名歌者。一路走来,单秀荣觉得,歌者就是对自己的准确称谓:歌唱,使我感到幸福,是我生存的价值所在,是我一生的荣幸。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尚文超

96岁任溶溶出新书 还记得《没头脑和不高兴》吗?

2019-05-24 08:31 中国新闻网

  还记得那部经典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吗?有这么两个小孩,一个总是丢三落四,叫做没头脑;另一个叫不高兴,脾气犟得很,让他往东就偏要往西……它的原著作者就是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前不久,这位已经96岁的老人又出版了新书,就像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风格依然风趣幽默。

是诗人也是翻译家

任溶溶因为写作儿童文学故事知名,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诗人。

《安徒生童话全集》《精灵鼠小弟》《长袜子皮皮》……那些耳熟能详的译作,均出自任溶溶之手。2012年12月,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他的翻译风格简洁、流畅。选择译介的作品时标准很简单:得是经典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还得有趣、好玩。任溶溶自述,感觉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翻译了《木偶奇遇记》。而他翻译的许多儿童诗,在当时大受小读者欢迎,反复加印,成为影响几代人的阅读经典。

任溶溶自己也写诗,早在六十多年前就写出了《一本书的来历》、《大皮箱》等儿童诗歌,内容虽大多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但切入点极佳,特别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

今年,他又出版了儿童诗集《怎么都快乐》,收录100首任溶溶的原创诗歌;同时,儿童诗集《如果我是国王》也出版了,包含任溶溶翻译、精选的60首外国儿童诗歌,选择标准依旧秉承有趣、好玩的原则。

而在这两本诗集的责编看来,任溶溶在创作儿童诗时,特别注重"快乐"因素,善于用机智、幽默手法,给孩子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其中融含着的童趣、幽默和想象力,不能不说是儿童文学难得的美好和珍奇。

对于创作诀窍,任溶溶分享道:我写儿童诗,为了吸引小朋友,就找好玩的点子。孩子好奇,我常让他们猜谜,孩子没耐心,我常带点情节,带点故事,但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中来的。

从生活中找有意思又有趣的事来写,我就是这样写儿童诗的。任溶溶总结道。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怎么来的?

对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许多人都记忆犹新。那两个可气又可爱的小孩,曾是很多80后的童年回忆。而这部作品的诞生,其实有点儿偶然。

任溶溶本名叫任以奇,1947年正式以任溶溶为笔名,陆续在杂志上发表译作。

没过几年时间,任溶溶进入出版社做了一名编辑,开始创作儿童故事。那时,由于工作原因,他常常到少年宫给孩子们讲故事。翻译过来的故事讲得多了,任溶溶就琢磨着针对孩子们的情况讲点别的。

故事里的两个角色来源于生活。任溶溶说,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稀里糊涂;不高兴则是好些孩子的口头禅,大人批评他们总是不服气。干脆让他们带着资深缺点变成大人去做大事,出点大洋相,这就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个小故事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编辑们看反响不错,就逼着任溶溶赶紧写,甚至空出版面等稿子,《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任溶溶到截稿前两个小时,才在咖啡馆里一口气写出来,读了一下就交去排版发表了。

后来,《没头脑和不高兴》被改编为动画片,就此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经典记忆。任溶溶从小就是个电影迷,自己写的故事能拍成片子,再没什么比这更使我高兴的了。

一生就要快乐点

的确,无论是写儿童诗还是写儿童故事,任溶溶的语言都是一如既往的幽默易懂。比如另一篇名作《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原型是他的一个中学同学,当年也是位英俊的运动员,可是过了很多年后再见面,这同学已经胖得差点让人认不出。

任溶溶把这事写成了故事,并在书里加上一个胖小丑,勤学苦练后变成有本领的杂技演员,原来的杂技演员骄傲自满,结果本领也荒废了。

虽然创作语言都是大白话,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任溶溶说,想借机给孩子们讲明一个道理:本领不是天生的,就算你比别人聪明一点,要是不勤学苦练就得不到本领。

任老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幽默感,他尊重孩子们的童年天性、顺应儿童的游戏精神,发现孩子们身上的矛盾特质并加以放大,所以不同时代的读者在他创造人物形象上,都能发现童年的自己。《怎么都快乐》责编解释。

有人评价过,任溶溶是一个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承认,从事儿童文学工作是一生最大的幸运。

他爱看喜剧,期待团圆,总给自己写的故事留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尾,并自有一番理论:尤其是给孩子看的书,还是让美好多一些吧。苦难他们将来会受的,不要让他们小时候就对人生充满恐惧感。

人如其文,现在96岁的任溶溶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就像他常说的那样,我觉得一生就要快乐点。 (完)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大国新路》出版

2019-05-24 08:31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没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道路?历史对新时代有什么启示?中信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以史鉴今,回顾新中国70年发展道路上的重大事件、重要选择,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验,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的分析,作者江宇指出,当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化、农业合作化,不仅是出于理论信仰和学习苏联模式,而且是出于实现国家安全、经济起飞和民生保障的现实需要。他还用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前沿的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来解释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用市场经济和保护性运动的框架构建了关于市场经济正、反、合的周期性理论,从学理上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