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契奇当选NBA年度最佳新秀!NBA历史第四人

2019-06-25 11:27 央视网

  北京时间6月25日,2018-19赛季NBA颁奖典礼今天举行。独行侠队的卢卡-东契奇当选最佳新秀。

2018-19赛季,东契奇成为最佳新秀的呼声一直很高,直到后半赛季,特雷-杨突然爆发,使得最佳新秀之争变得更加激烈。

2018-19赛季,东契奇出场72次,场均得到21.2分、7.8个篮板和6次助攻,外加1.1次抢断,三分命中率32.7%。

最终,卢卡-东契奇当选2018-19赛季的最佳新秀,他也成为了NBA历史上第四位在美国以外出生的最佳新秀,另外三位是:帕特里克-尤因、蒂姆-邓肯和保罗-加索尔。

此外,东契奇也成为独行侠历史上继杰森-基德之后的第一位最佳新秀。

当宣布东契奇获得最佳新秀之后,他起身与家人以及独行侠主帅卡莱尔拥抱致意,而且在上台之前特别和特雷-杨拥抱。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字母哥荣膺常规赛MVP!个人生涯首次当选

2019-06-25 13:36 央视网

  北京时间6月25日,在今天进行的2018-19赛季常规赛颁奖典礼上,密尔沃基雄鹿球星杨尼斯-阿德托昆博生涯首次当选常规赛MVP!

对于本届颁奖典礼最后颁出,也是最为重磅的奖项,典礼进行期间也不断进行预热。沙奎尔-奥尼尔、卡里姆-阿卜杜-贾巴尔和查尔斯-巴克利分别介绍了3位获得提名者。最终,NBA总裁亚当-萧华宣布了最终的结果,阿德托昆博力压詹姆斯-哈登和保罗-乔治,成为本场第一男主角。

这是雄鹿队史上第4次有球员当选常规赛MVP,阿德托昆博也成为NBA史上除天勾贾巴尔外,第2位来自雄鹿的常规赛MVP。

本季阿德托昆博为雄鹿出战72场,皆为先发,场均出战32.8分钟,得到27.7分12.5个篮板5.9次助攻,还有1.3次抢断和1.5次盖帽,投篮命中率57.8%。

在颁奖台上,迎来生涯巅峰时刻的阿德托昆博泣不成声,令全场动容。正如奥尼尔在MVP奖出炉前所说,对NBA球员而言一生有三喜,分别是选秀夜中选、拿下常规赛MVP和夺冠。如今阿德托昆博已实现了二喜,或许总冠军也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人工智能下,未来大学应打掉“围墙”

2019-05-24 08:48 新京报

来源标题:人工智能下,未来大学应打掉“围墙”

  如果要问对这个时代最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大趋势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能答上来——人工智能。面对新技术挑战,首当其冲的正是对于未来人才培育的大学。

5月19日,国内率先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之一的同济大学建校112周年之际,在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校长陈杰的支持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联手举办未来大学论坛,提出未来如何塑造大学?大学如何塑造未来?的命题,邀请来自技术、传媒、教育、设计、哲学等各行业专家与大学校长、学者和学生们一起,以超前的思维和创新的视野对大学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作了一次开放性的探讨。

构建未来

模糊大学边界设计改变乡村与社区

●娄永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娄永琪教授曾是一个建筑师,2004年,当他设计的学校落成时,被评价真美、像一个园林,娄永琪开始反思:一个学校像园林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于是,最近十年,用他的话说就是在拆墙。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娄永琪谈道:中国大部分大学都是由围墙圈起来的,但大学和社会的界限、和城市的界限不应该这么明确。

他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道场,有理想、有思想、有社群。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人群、事件、活动的交互关系构成大学里学生在学习,老师在教学和研究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轨迹都可以不一样。他从拆墙谈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强调学术与实践、设计与生活、创新与日常相融合的理念,向大家介绍了设计创意学院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区融入、生活方式引领到创新转化等不同领域的案例和成果,其中包括设计丰收和NICE2035。

12年前,娄永琪教授启动了一个叫做设计丰收的城乡交互设计研究项目,并选择上海崇明岛仙桥村进行实践,包括改造民宿、建试验田、蔬菜大棚、体验大棚等,形成了城乡交互的典型案例。对于娄永琪教授来说,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在行动中逐步明白中国未来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能否创造性地破解产业难题,催生新的社群和文化,而不能仅仅想着商业和旅游。中国要走出和片面城市化不一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城乡交互。今年,娄永琪提出了设计丰收2.0计划,希望通过设计思维,众筹一个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2平方公里的产村融合的复合社群。

此外,娄永琪教授还发起了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推动了大学和社区的融合互动。他们和四平街道合作,在社区众筹了一系列面向2035年的实验室。娄永琪教授表示:大学是年轻人才和思想、研发集聚的地方,应该主动把这部分资源外溢到社区,将社区从城市创新的终端变成源头。

娄永琪教授谈到学院陈永群老师主持的一次研究,一位居住在上海弄堂几十年的居民因为空间狭小,将刷牙的水斗装到了窗外,于是每天刷牙都是推开窗,边刷牙,边看风景。这个场景非常美,这种设计是被生活倒逼出来的。社区中人们的生活智慧,是创意设计的宝贵来源。说到城市更新,娄永琪教授补充说:为什么很多这样的项目会死掉?因为往往只设计了物质空间,没有设计它的魂。如果你不设计业态、运营和管理,而只设计它的外观,它怎么可能活呢?

无论是设计丰收,还是NICE2035,娄永琪和他的团队想要做的,是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对话未来

人文科学不能失去介入技术生活世界的能力

●孙周兴(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

新京报:你为何要发起这次未来大学论坛?

孙周兴:之所以要发起这个论坛,是因为技术工业加速发展,大学和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说实话,讨论未来是有风险的,因为未来还未来。但人本质上是可能性的动物,是向未来开放的,是在对未来的筹划中展开生活的。所以我们还必须进行这样的讨论。

新京报:随着你在演讲中提及的人类世的开始,技术发展愈来愈快,人类将更多地转向非标准化的、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在你看来,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技术倒逼大学改革的情况?

孙周兴:地质学家和哲学家把1945年标识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开始。所谓人类世意味着技术统治地位的确立,人类成为一种影响地球存在的力量。以我的理解,也意味着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的转变和过渡。大学和一般而言的教育制度是为自然人类文明而设的,对应于自然人类文明的知识形态,而未能对已经形成的技术生活世界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大学当然也在改变自己,但也经常成为一种僵化的和保守的力量;面对现代技术的加速进程,今日大学学科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变得不合时宜。这虽是全球普遍现象,但恐怕在我们这儿是最明显的。比如我所在的人文科学,好像永远是文史哲三门,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躲起来缅怀过去,虚构历史上的美好时代。

人文科学如果失去了介入当今技术生活世界的能力和责任,它不被边缘化才是怪事一桩了。

现在新技术咄咄逼人,确实是形成了一种倒逼之势。我曾经说过,今天的大学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一些专业的学生被招进大学里读书,四年毕业后发现这个行业已经消失了。这听起来像开玩笑,但显然不全是笑话。

新京报:你在讲座中提到,人工智能对人文科学的影响是最突出的,在未来时代里,数码知识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将变得更为紧张,能具体展开说说吗?未来人文科学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方向?

孙周兴:今天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标识的数码知识已经成为主流的知识形态,而且必将对艺术人文科学造成挤压和冲击。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原本属于人文科学的一些领域被技术化的数码知识所占领,比如学术翻译,恐怕很快会被机器翻译所取代,又比如古文献整理,将很快不再需要自然人类来做了;二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也将越来越技术化,近世社会科学的兴起本来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三是人文科学学术研究的制度体系越来越被技术所规整和统辖,今天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日益严密和严苛的量化管理,已经危及人文科学的生存。

至于未来人文教育的方向,我的一个猜度性的说法是,它将致力于体验-创意-游戏-共享,其基本任务是技术人类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

新京报:你还谈到,不可数码化或难以数码化的人文科学在未来有可能发挥其别具一格的作用,哪些属于不可数码化或难以被数码化的人文科学?

孙周兴:人类的想象和创造在普遍数理之外,属于无法被完全形式化和数码化的艺术人文领域。这正是艺术人文科学的未来意义所在。

我不否认艺术人文科学面临的挑战,我也知道在未来的技术统治时代里,艺术人文科学是难以与现代技术相抗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言放弃,相反,为了抵抗技术风险和保卫个体自由,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文明状态,艺术人文科学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着力点,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何建为上海报道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教育部拟批准设置11所高校:3新设4转设4更名

2019-05-27 08:56 人民网

来源标题:教育部拟批准设置11所高校:3新设4转设4更名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李依环 褚昕岚)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3日正式公示了2019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名单。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经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考察和评议,11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高等学校获得通过,现将有关高校名单向社会公示。

公示名单显示,4所高校拟更名,其中阜阳师范学院拟更名为阜阳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拟更名为湖南工商大学,淮海工学院拟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拟更名为甘肃政法大学。

拟批准的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本科学校共4所,分别为马鞍山学院、福州工商学院、潍坊理工学院以及新疆理工学院,除新疆理工学院为公办,其余三所办学性质均为民办。四所拟设独立本科学校前身分别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以及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此外,教育部还拟批准通过新设本科学校共计3所,包括安徽艺术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以及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办学性质均为公办。三所拟新设本科学校建校基础依次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根据公告内容,此次公示时间为2019年5月23日至6月6日。公示期内,如有不同意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可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书面实名反映。教育部将对线索明确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为反映人保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规范和思想是学术写作的“铁门槛”

2019-05-27 08:56 人民网

来源标题:规范和思想是学术写作的“铁门槛”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学术写作会诊讨论会5月23日在清华大学李文正馆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孙晶助理教授、袁艾助理教授与十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这次讨论。讨论会由孙晶主持。

袁艾首先在讨论会上做了发言,为大家介绍了她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学习经历与收获、牛津大学学术写作的规范要求,以及她自己从事学术写作的经验心得。她以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陈飞的学术论文《席勒美学中的时间问题》为会诊对象,事先要求每位参加会议的学生在认线字的论文摘要,在会上对同学们的摘要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学术写作规范方面的不足,还对每个与会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袁艾以自己一篇学术论文的论文摘要为例,详细分析了学术写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事项。她谈道,论文摘要的写作非常重要,论文摘要好比一篇学术文章的门脸,好的摘要会吸引读者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而不合格的摘要则可能让读者对这篇文章望而却步或者视若不见。一篇合格的论文摘要,应该注意逻辑的清晰、观点的突出,要说明白这篇论文的创新所在与价值所在。论述一个问题,要尽量具体化,不能空泛。比如谈对一个问题有新的见解,一般需要首先简要介绍此前学界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相比之下自己的突破与创新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个新的见解对解决这个问题贡献了什么。同时,在论文摘要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文学化的、模糊化的词语,遣词造句力求精炼准确。而且,论文摘要的写作不能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文章的核心思想予以总结与概括。袁艾还鼓励与会同学多写一些书评,从写好书评开始,锻炼自己对学术论著的总结与概括、叙述与评论的能力。

随后,肖鹰教授做了发言。肖鹰谈道,通过阅读大量的博士论文,感觉现在的学术论文写作普遍存在两个病症:第一个病症是缺少规范意识,这正是召开学术写作会诊讨论会的原因所在,希望每一位学生都从严要求自己,严守学术写作的规范,不能天天与学术文章打交道,动起笔来却还是一个门外汉。第二个病症就是缺少问题意识。很多学术文章看起来洋洋洒洒,下笔千万言,但是读过之后总让人感觉没有劲,就是因为这些文章缺少问题意识,没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缺乏问题意识,有时候是因为作者不愿意去发现问题,更多时候则是因为作者不能够去发现问题。之所以不能够在学术上发现问题,其原因则在于作者的视野不够、学识不够、思考不够。由此,肖鹰表示,在哲学专业体系中,一定要系统阅读一批历史确认了的经典著作,对诸如《庄子》《理想国》这样的哲学基石性著作,更须深入学习,直到刻骨铭心。只有站立在这些永恒的思想基石上,做学问才不会东倒西歪,才有终身受用的看家本事。学术写作能力不行,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没有把经典读透,缺少人类思想的伟大基因。

肖鹰还对与会学生提出学术写作的三点希望:第一是写作学术文章一定要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努力做到无懈可击;第二是写作文章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新意,文章才有意义;第三是多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经典范文来读,反复读,读明白,体会文章的精华,然后吸收进自己的学术写作之中。

在讨论会上,肖鹰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黑格尔特别推崇这句箴言。我上大学时读到黑格尔著作中对这个箴言的阐发,深受启示。哲学家所追求的,恰恰就是对既有和既知事物的新理解、新思考。哲学是思想的职业。归根结底,学术写作就是要在前人的贡献之上,思考与发现一点新问题,然后在这个问题上做探讨。

研讨会上,与会学生围绕学术写作的规范要求如何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如何做到学术论文的视野宽泛如何让自己的论文受到不同领域读者的关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谈论,大家都表示收获很大,对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而且增强了提高学术写作能力的信心。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黄莺: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2019-05-27 08:57 人民网

来源标题:黄莺: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我是一名盲人学生,视力一级残疾,但我不屈于命运的安排,我坚信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黄莺

黄莺,女,汉族,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社会工作1502班学生。2015年6月,黄莺以高出一本分数线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全国首位参加普通高考进入211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

自入校以来,她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科技创新,连续三年综合测评班级第一,发表科技论文,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省级奖励,最终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她用心温暖他人,为盲人学生提供盲文辅导与求学的建议,参加湖北省喜迎十九大,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团、百生讲坛省级巡讲等,开展了十余场演讲,向更多人传播正能量。

她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二等奖、中国电信奖学金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提名奖、校卓越奖学金、校优秀员等荣誉和奖励。

不屈命运安排,圆梦武汉理工

两岁那年的一次高烧,让黄莺成为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始终坚信: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6岁那年,在她的不懈坚持下,父母将她送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在学校中,叠被子、洗衣服等等一切都要靠幼小的她独立完成。黄莺没有气馁和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了生命的残缺。

初中毕业后,大部分盲人学生都选择了接受盲人职业教育,但她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宽盲人群体的就业之路。她告诉自己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为了梦想,她积极争取到参加青岛盲校中考的机会,虽不幸落榜,但她毅然选择了复读。两年后,黄莺以全校第四的成绩考入了青岛盲校普通高中部,大学梦成为了她新的奋斗目标。2015年6月,她作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

敢于直面挑战,踏上勤学之路

进入大学后,黄莺又面临了新的挑战。生活上,她第一次进入不熟悉的大学校园,面对更复杂的校园环境,甚至有时要往返于15公里以外的校区参加活动。学习上,她也面临了巨大挑战,高数等个别课程没有盲文教材、无法观看老师的板书、考试时必须通过听的方式记住一道题目再进行作答……这些困难并没有使她退却,相反,她立刻就喜欢上了节奏紧张而又充满活力大学生活。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黄莺顺利学会了使用盲杖在校园行走,并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能跟进上课节奏,她摸索出口述-盲文记录-盲文学习-盲文解题-口述的学习模式,仅高数一门课程就额外进行了40多次补习,累积抄写的盲文笔记近300页。辛苦付出终得回报,她连续三年综合测评班级第一,成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卓越奖学金、校优秀员、校三好学生等荣誉与奖励。她所在班级与寝室也获得校标兵班集体及校优秀寝室等荣誉称号。凭借不断努力,大四时黄莺以综合测评专业第二的成绩获得了研究生保送资格。

黄莺还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主动联系导师进行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她参加了社会组织云模式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组,一年里,她与她的团队查阅千篇文献,开展了4次实地调研,发放问卷5000余份,最终该项目获得了挑战杯湖北省二等奖的佳绩。黄莺还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报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成功结题。在她的带领和激励下,项目组成员每人各发表一篇论文,她本人的论文《Reseacher 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也被SEIEM2017录用,并可在CPCI-SSH上进行检索。

积极参与宣讲,用爱温暖世界

黄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她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在普通高校的学习生活经验,为盲人学生提供盲文辅导与求学的建议,她还为中途失明的学生提供疏导及一定的资源链接。

在她的影响下,湖北、辽宁等地的一些视障学生走上了普通高考的道路,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她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以喜迎十九大,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团、百生讲坛省级巡讲团、武汉理工大学优秀学子报告会等为契机,奔赴湖北省各高校,进行了十余场次演讲,受众几万余人。她以除了看不见,什么都能做为题,讲述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以心光为世界明灯,用不屈为人生铺路。面对人生的残缺,她勇敢坚毅,用加倍的勤奋还击命运的不公。

在勤学之路上,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心光——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宽盲人群体的就业之路。她用勤奋证明:志不立,则天下无可为之事,她也将加倍努力成为盲人群体自立自强的开拓之光!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校园低头族惹人忧 部分省份出台规定禁止手机进入课堂

2019-05-27 09:00 法制日报

来源标题:校园低头族惹人忧 部分省份出台规定禁止手机进入课堂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针对本省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有一项明确规定: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带手机、平板电脑一类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进入课堂。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校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普遍,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如何应对?《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因玩手机忘记考试

校园低头族惹人忧

在江西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等进课堂之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记者注意到,在权威媒体发起的一项投票中,支持者与不支持者的数量大体持平,对这一规定,有网友发表评论,手机被禁了,那大学生上网影响学习,是不是网也该禁了?那大学生谈恋爱也影响学习,是不是恋爱也该禁了。

也有网友认为:蛮赞同的,但是记笔记没办法,老师的PPT太快。

记者采访了多名高校学子后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法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郭静(化名)告诉记者,课堂上使用手机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一边玩手机,一边又要听课,注意力肯定会被分散,还会导致无法完全消化课堂知识,下课后又需要返工,很浪费时间。

拿到手机就会习惯性地点开一些内容到处看,比如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发信息,有没有点赞,有没有新的信息之类,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内容无法完全吸收。郭静说。

另一名男生告诉记者,有一次上课玩手机的时候,被老师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自己全然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就问旁边的同学,结果他也不知道。老师当时很生气,因为我们两个人之前都在玩手机。

更有甚者,一名女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同班同学因为上课玩手机玩得太入迷,老师前一节课便通知要考试,她却是考试前一天看到舍友在复习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

此前,已经有部分学校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天津一所大学在每个教室里挂上手机袋,上课前由老师或者班干部组织上交手机,手机袋上标注了序号,对应每个人的学号,与考勤挂钩。

但类似措施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据这所学校一名大三学生说,刚开始的时候学校对此管得严,后来基本就不怎么管。这些措施在上级检查的时候看上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自觉意识的养成,其实没什么实际作用。

另一名学生也反映,有些同学交的其实是充电宝、手机壳之类的东西,反正查得不是那么严,所以没什么太大作用。

由于在大学课堂玩手机的确会产生一些问题,师生们对此都有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这是手机吸引力和课堂价值吸引力的对抗,如果手机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实际上有些课程的教学方式给人感觉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郭静说。

大学老师王黎(化名)对记者说:我其实挺怀念以前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日子,那样的课堂才有‘味道’,师生们都沉浸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中。但现在上课的时候,总能看到不是因为课堂需要而使用手机的情况,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课是不是有些地方无法吸引到学生,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于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规定,王黎认为,想学习的学生怎样都可以学习,不想学习的学生靠外界约束,效果可能未必好。

中小学生沉迷手机

严重影响课堂教学

除了高校之外,2018年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接近70%。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建言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甚至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乡长雷燕琴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她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在与家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面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危害,不仅会影响学业,还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心智发展。

一方面学生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觉得自己手机的款式、功能不如其他同学,盲目追逐的后果是带来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雷燕琴说。

据了解,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局面向社会各界发布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的意见》的通告。通告明确,2019年6月1日起,遵义市中小学校拟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入校园。

采访中,一名小学生家长对记者说:我们自己一天到晚拿着手机玩个不停,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有些孩子想着法儿找家长要手机,带到学校里玩。

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上中学的弟弟在上课的时候给他发信息说,不止他一个人在玩手机,反正上课的老师看不到,也管得不严。

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许多因为玩手机引发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因为上课玩手机被父母把手机收回,便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17岁湘潭少年跳楼自杀,在遗书中说因为老师翻看了自己的手机;一名小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将其手机摔坏,引发老师和家长的矛盾。

据2018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中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手机,城乡未成年人触网率差异基本消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过程中,在线学习成为某种趋势。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受到一些中小学生的追捧,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过度依赖APP进行学习的话,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对手机产生依赖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这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小学教师李敏(化名)告诉记者,班上的确有孩子带手机来学校,慢慢地其他学生也被影响了,更进一步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和孩子们的未来发展。

记者问及对禁止手机入校的看法时,李敏说认为,小学生肯定不能带手机,中学生倒是可以带,但关于量和度的问题也难以把握。

禁止手机进入课堂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雷燕琴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文件,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学校有权实行统一保管。

此外,制定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明确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属于违规行为,学校有权要求家长配合并进行适当处分,让学校和教师处理此类事件时有法可依、有理有据。此外,家校联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此项工作,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已买智能手机的立即收回,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与保护职责。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禁止手机进中小学校园,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大学生已经成年,不宜采取一律禁止使用手机的方式,但各地各校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比如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

中小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容易将手机用于玩乐,或者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容易浪费学习时间,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郑宁说。

郑宁还告诉记者:纵观国际社会,不少国家也有类似规定,比如法国已经通过了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立法;日本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英国规定除紧急情况外,16岁以下学生不准在学校使用手机;澳大利亚小学禁止手机入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副长熊丙奇认为,目前有的中小学校主要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没有禁止进校园,大学也一样。如果禁止带手机进校园,这并不现实,因为有些中小学生的家长也会给学生配手机,用于联系。学校可以对带进校园的手机进行统一管理,但不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对于大学生,就更不能禁止其把手机带进校园了。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为中小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课堂教学。但禁止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基本上难以做到,因为不少学生需要用手机APP学习。而且影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授课质量本身,如果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即使禁止学生带手机,也难以让学生投入学习。熊丙奇说。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与一些课程枯燥乏味,互动性较差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大学教师也应该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郑宁说。

郑宁认为,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制定合理的校规,并严格执行。家长应当切实尽到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并对学生加强教育。手机厂商及互联网企业也应当尽到社会责任,开发防沉迷系统,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从根本上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这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在这方面,家庭和学校都做得很不够。有的观点认为对于手机这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一禁了之,但是,当学生离开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后又该怎么办?熊丙奇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近三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1600元

2017-08-20 08:5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近三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1600元

  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又一批新鲜血液。上大学的成本除了学费,更多的就是生活费。近日,浙江一位妈妈每月给1200元生活费却被女儿怼问是否是亲生一事引发热议。家长担心生活费给多了孩子学坏,但钱给少了又怕苦了孩子。一个在京的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究竟多少合适呢?北青报记者近日在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

社交开支仅次于吃饭穿衣

北青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大学生群体中随机发放135份调查问卷,其中女生占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男生占三分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在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

每月生活费的主要开支又是哪些呢?通过数据在线分析不难发现,餐饮伙食所占比例高达48.16%,是大学生开支的主要部分。此外,大学生在购买穿戴和社交娱乐上的开支比例位于第二、第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男生小张告诉北青报记者,父母每月给他2000元,有时仍感觉吃紧。吃饭一天大约40元,一个月1200元就没了,小张无奈道,再加上健身聚餐零食这些,一个月至少得800元吧,有的男生抽烟一个月差不多300元。

据北交大多名大一新生反映,他们的大学花费主要集中在餐饮、置办生活必需品及买书、买教材上面。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新生中女生对生活费的预期普遍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男生,女生普遍要从每月生活费中计划出一笔置装费,用来购买新衣服和化妆品等。我的生活费大概在每月1500—2000元,计划每月留出500到800元买衣服、化妆品吧。北交大机械学院的安徽籍新生小文告诉北青报记者。

调查数据还显示,受访的135人中仅有2人未曾有过网购经历。网购已成为大学生生活费开支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生表示利用各大电商平台主要购买穿戴(28.86%)、零食小吃(16.04%)、生活用品(13.97%)等,涉及种类广泛。

除了这些必需消费,不少同学表示要预留出钱进行社交,刚认识新同学,大家肯定要在一起吃饭娱乐下的。一位男生说。

部分学生缺钱时使用互联网借贷

如果生活费超支会怎样解决,是找父母要还是另寻其他办法?针对这一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向父母要和兼职赚钱者占到半数以上,是最为主流的方式,此外,约有10%的学生尝试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来江湖救急。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小熊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800元,在同学中间处于中等水平。大头用在吃饭聚餐上,剩下的钱用在衣服化妆品上。小熊说,在食堂吃一顿饭要十元左右,加上买水果、酸奶和同学外出聚餐的费用,每月光花在吃上的费用就近1000元。

虽然每月的生活费不算少,小熊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每当钱不够的时候就会找我妈,虽然会很不好意思开口。小熊也曾试着用蚂蚁花呗等网贷软件来缓解生存之急,但有一次没还上,只能寻求妈妈的帮助。这算得上是死循环吧,这个月月底花了,下个月月初再还上,然后月底又不够花了。小熊估计,身边有大约九成的同学在生活费不够的情况下会使用网贷,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吐槽还不上网贷了。

不少学生希望父母能一次性打款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父母是按月给生活费。但受访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提出,希望能够有财政自理权利。上了大学,家长应更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高中时期的管教方式。

黄勇(化名)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学生,开学上大二,北京人。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大一时,他父母仍像他在中学时那样,每月把生活费打入他的银行账户。而且,这笔生活费仅限伙食费、校内生活杂费、电话网络费、交通费等必需项目。他若想买衣服、鞋、电子产品等大件、交际吃饭、旅游等等,都需要向父母申请。虽说我爹妈通常都会同意给我钱,但眼看我20岁的大小伙子了,总伸手要,实在难受!

黄勇的解决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打工,二是向父母申请财政自主权。我找了点儿写小程序的活儿,赚不了多少钱,总算是手头灵活一点儿。同时,他积极向父母申请财政自主权,希望他们能把一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给我,我自己灵活掌握。黄勇把自己大一下学期的花销写了一笔比较详细的账给父母看,向他们说明自己并没有乱花钱。经过一个暑假的争取,现在父母已经把大二上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打入了他的账户。一共9000元,是我上学期各项花销的总和吧。他说。

建议

大一新生应上好人生第一节财商课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究竟多少合适呢?北青报记者就此也采访了部分家长和老师。

有些家长对此也有些茫然和苦恼,孩子没有生活费了就向我们要,每个月给了多少我们也没有一个数。虽说没有节制肯定不好,但孩子开口要了,真怕孩子在外上学苦了自己,还是得给啊。有些外地刚来京的大一新生家长更是生怕孩子吃不好。我原先就打算1500元的。后来问了一圈在京上学孩子家长,也提前对学校的食堂价格进行了解,每月光吃食堂就得用1200元。得让孩子吃饱吃好。看来生活费得上调了。

北京邮电大学一位来自四川的大一新生家长梁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打算每学期开学一次性把一学期的生活费全给了,同时告诉孩子,用完了不会再给。生活费按学期给,是孩子学会生活的第一步,我们建议他记一下日常开销,做到心中有数。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辅导员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要根据每位学生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来决定。她建议家长可咨询学校的常规收费,包括学费、保险费等,并了解当地的消费水平,以及学校食堂价格,以量入为出的方式,有计划地给予,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节财商课。

同时她也表示,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目前,各大高校也会有完备的学生助学体系,家长可为孩子申请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问题,可走国家助学金,遇到突发困难的学生还可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学校还有各种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学生。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刘旭 雷嘉 李梦婷 王晓芸

37支青少年团队展示未来能源车

2017-08-20 08:5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37支青少年团队展示未来能源车

  昨日(19日),北京青少年未来能源车挑战第二届全国赛在北汽集团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举行。本次大赛由北京团市委主办,北京青少年创新部落承办,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等8家单位支持。由全国各地190余名青少年组成的37支团队共同参赛,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未来能源车,并通过竞赛形式,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炫酷感。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比赛前主办方以主题夏令营的形式,通过5天的系列培训和创新技术实践活动,对参赛选手进行了3D建模、电子电路、赛车制造、设计思维等相关技能的集中培训;通过接触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对青少年进行新能源汽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引导其学以致用、持续创新,指导中小学生动手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以新能源为动力的未来能源车。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王晓芸

“小小售货员”义卖中秋月饼

2017-08-20 08:5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小小售货员”义卖中秋月饼

  昨天(19日),100名孩子分别来到北京稻香村十家门店,开启爱心献公益,我是售货员活动。这些自愿报名的小小售货员积极售卖着中秋月饼礼盒和散装的单块月饼,希望将义卖货款捐给有需要的人。

身穿统一工作服的其他小伙伴也一起卖力地吆喝,引来了不少顾客关注。我平时就很喜欢参加公益活动,这是第一次体验当真正的售货员,而且善款还能帮助别人,觉得特别有意义。开学将上初二的小小售货员刘淼说。

据北京稻香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售卖所得货款将全部用于公益捐赠,公益捐赠活动预计在9月份举行,今后北京稻香村还将持续开展不同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动。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李佳